股市那麼牛,那些搞比特幣的人還好嗎?

2018年年初的時候,我跟我爸一起吃火鍋,第一次聊到了比特幣,那時比特幣的很火,差不多2萬多美金一個,粗略一算,10個比特幣就夠在深圳買一套房。我爸把他從麻將桌、茶館裡、捏腳師傅那兒收集到的信息一整理,得出判斷是不能碰。而我這方面主要的知識積累很薄弱,數學不好的我,經濟和IT也是滿頭包。大概聽說過一些關於鬱金香、龐氏騙局的知識,根本沒有辦法支撐我做出判斷。但出於學習、進步和怕被時代拋棄的考慮,我還是在比特幣回落到1萬美金左邊時買了一些。

而當我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比特幣已經從2萬美金跌到3千美金左右,年初能在深圳買一套房的比特幣,現在只能買一個廁所。這不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我在1萬美金右邊時又全賣掉了,所以基本沒有損失。作為一個不懂經濟、不會IT、沒有錢的我,我當時是怎麼想的呢?

剛接觸比特幣的時候,我看到一篇李笑來的報道,大意是說貨幣只是人們的一個共同幻想物,舉了例子是太平洋的島上有人拿大石頭也可以做貨幣,因此,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透明公正的貨幣完全有潛力取代現有貨幣,成為一種新的幻想物。我是完全認同這種說法的。有一本研究大眾心理的書籍《烏合之眾》就提到,當個體處於群體之中時,極容易失去個人意識和判斷,而變成群體中的一份子。我想當時的比特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新興的技術,人們抱著它可以顛覆傳統經濟、組織的期望,共同認可它,於是價值高漲。

股市那麼牛,那些搞比特幣的人還好嗎?

因此,重點來了,當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做決策時,社會認同的力量就會起效。社會會認同是基於一個龐大的認知共同體,大部分時候,這個認知共同體所共享的知識確實是比我們個人要豐富的多、充實的多、正確的多。從八十年代炒股票、到後來炒房、到現在的炒作比特幣,都有社會認同的力量在其中推動。社會認同就像一個無形的海浪,緩慢而有力地推動世界前行。

社會認同在以下三種情況最容易見效:

1. 即將做的選擇自己不確定的時候,我們會向與自己相似的人尋求幫助。我媽買股票就是用這一招, 她一般不會自己去看公司的見簡介、市盈率等,就是問我舅舅,最近有哪些股票比較火,俗稱盲目的散戶。其實她一點都不盲目,她是跟著大部分盲目的人走,因為投資股票這個事情本身就有很大不確定性。賈布斯可能回國的謬傳都會激發早已不屬於他的樂視網漲幾個點,社會認同就是這樣,他不一定正確,但代表著大多數人的看法。有的時候,即使我們很認真的思考,也未必能得出確定的答案。之前我想買一把吉他,自己反覆對比了大紅棉和casio的區別,最後還是在店員推薦下買了馬丁,他只是說“大部分玩吉他的人都會買馬丁”,我就投降了。

2. 當自己沒有參照物,形成孤島的時候,我們也會更容易做出跟大眾一致的決定。這個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遠離人群大腦向你發出了危險的信號,這時候什麼是正確的選擇反而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儘快回到人群中,做出與大眾一致的選擇就是一個很好的出口。很多年前我到過四川色達五明佛學院,那裡以漫山遍野的小紅房(僧人自建的房子)出名。雖然房子挨著房子毫無隱私、風景可言,但是沒有人會遠離人群選擇一個空曠的山頭來住,孤島效應讓人們更渴望迴歸人群,因為那樣意味著更加安全。

3. 如果出現了極端的最好和最壞的選擇,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中間的那個選項。從股市來看,那些價格在幾十元的股票比幾百塊一股或者幾塊錢一股的股票受眾更多一些。各個商家也會推出不同檔次的商品,吸引人們選擇中間的那款。小米之前的問題就是因為只有低端產品,發展收到阻力。但推出高端的機型後,我想那些中間的機型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股市那麼牛,那些搞比特幣的人還好嗎?

比特幣在誕生之初,也是受到以上三種因素影響而價格飛漲,互聯網+經濟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人們不像傳統市場一樣有經驗,因此不確定它的投資價值,這時稍加引導就能製造大眾對它上升的期望,但這個期望會隨著比特幣的應用價值逐漸下降,真相的迷霧撥開之後,比特幣就缺了不確定性這個助手。

其次每一個人都是自己操作,變成了一個孤島,有的人擔心自己趕不上時代紅利、有的人擔心自己資產縮水,或多或少配置一些,像大多數人一樣,是大家共同的想法,但這樣的孤島隨著交流、溝通會逐漸減少,當大家都湧入區塊鏈這個小島的時候,島上的資源不一定夠大家分配,就會有人離開。

其次,由於比特幣沒有政府背書、沒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各種山寨幣層出不窮,大部分價格又比比特幣低很多,人們一進入這個市場眼花繚亂,最高的比特幣和那些幾毛錢的山寨幣都不是最好的選擇,久而久之,連選擇本身也變成了一種累贅,這就是比特幣跌落神壇的第三個原因。

股市那麼牛,那些搞比特幣的人還好嗎?

我並不是因為比特幣價格跌了才寫這篇文章,我也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討論區塊鏈的價值,我只是想了解大眾對於一個共同幻想物態度的變化,這個變化的規律才能成為我們在下一個決策時的參考物。而通過這次比特幣的變化,至少我們知道,數據就是一個很好驗證社會認同的指標,有一句話說“數學是上帝留下最接近他的真跡”,真實的數據不會騙人,真實的數據能客觀的展現你需要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