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智慧:放棄全天下最大的官,既保住了性命,又保全了名節

洛陽市南十三公里有個地方叫伊闕,伊河把橫亙在洛陽南部的低矮山體劈開一個缺口,碧波盪漾的河水從這裡流入洛陽。這片山地以伊河為界分為兩部分,東岸叫香山,西岸叫龍門山。兩岸山體上密密麻麻的刻滿了石窟和佛像,這就是著名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除了大大小小的石窟和佛像之外,還有一座非常著名的陵園,叫白園。白園中間的山峰叫琵琶峰,上面有一座巨大的封土堆,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在那裡。墓前立有三塊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塊刻著“唐少傅白公墓”。“少傅”指的是白居易一生中做過的最大的官,正二品的太子少傅分司東都。

白居易的智慧:放棄全天下最大的官,既保住了性命,又保全了名節

白居易墓前石碑

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農曆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於洛陽,享年七十五歲,葬於洛陽香山。白居易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晚年即將成為宰相的時候,又突然匪夷所思的自己放棄。正是這種放棄的哲學成全了白居易,讓他在大唐政壇爾虞我詐的牛李黨爭和血流成河的甘露之變中置身事外,最終保全了名節並盡享天年。

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白居易的文學天分在其襁褓時期就顯露無疑,據說他六七個月大的時候,保姆抱著他讓他指認“之”“無”二字,他每次都能準確無誤的辨認出來。這種天賦實在讓人羨慕嫉妒恨,美劇《生活大爆炸》裡,天才謝爾頓連他斷奶那天的日期和天氣都能記得一清二楚,已足以讓人汗顏了,白居易或許比謝爾頓還牛。

天才並不可怕,努力的天才才是最可怕的。

當白居易知道這個世界上有科舉考試這回事的時候,開始發奮苦讀。後來他給自己的好友元稹寫的書信中說道: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髮早衰白;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由於過度用腦和熬夜,白居易已經出現了少白頭和飛蚊症等未老先衰的症狀。這個時期,白居易的文學才華已經充分顯現,他十六歲時做了一首詩,一直是語文課本中的釘子戶,詩的名字叫《賦得古原草送別》。用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這首詩是他進行的一次科舉模擬考試,就跟我們高考前做的那些《五年高考十年模擬》差不多。唐朝時,按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體,前面必須加“賦得”二字,這相當於是模擬了一次命題作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皇天不負苦心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年),二十九歲的白居易進士及第,這種年齡考上進士可不算老,唐朝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唐朝進士科的錄取率極低,有唐一朝共計289年,舉行了268場科舉考試,平均每場錄取28人。

白居易參加的那場,共錄取了十七人,他是最年輕的。

進士及第只是有了做官的資格,朝廷並不會立即分配工作,新科進士們只能等候朝廷的後續安排。如果想早點有工作,還得參加詮選。貞元十九年,白居易參加“遴選考試”,再次考中,朝廷給他安排了一個“秘書省校書郎”的工作,相當於是文字編輯和圖書管理員。

六年後,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期已滿,他再次參加“遴選考試”,又一次一舉命中,朝廷授予他周至縣縣尉的官職。至此,白居易開始擔任實職,一條通向宰相位置的平坦道路已經在他眼前鋪開。在周至縣當縣尉期間,有一天白居易和兩位好友去仙遊寺遊玩,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所感動,寫下《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節選自《長恨歌》


白居易的智慧:放棄全天下最大的官,既保住了性命,又保全了名節

華清池——楊貴妃的澡堂子

就在白居易任周至縣尉的前一年,即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大唐發生了一件差點改變國運的事,那件事也對白居易未來的政治生涯產生了一些微妙的影響,那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叫“永貞革新”。當時,大唐的三大頑疾已經顯現,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基本可以確診為晚期,黨爭從武則天阻塞言路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萌芽了。政治就是這樣,如果不讓明說,那麼暗鬥就會十分猖獗,並最終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不過這個時候還不是黨爭的最高峰,這個政治頑疾還在等著日後牛僧孺和李德裕再加一把火。

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去世,唐順宗繼位。針對大唐的種種弊病,唐順宗重用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進行大膽改革,矛頭直指宦官和藩鎮。可惜的是,唐順宗繼位前已患中風,癱瘓在床,不能行動,改革缺乏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半年後,太監俱文珍發動政變,扶植太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唐順宗“被太上皇”了,永貞革新宣告破產。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其餘劉禹錫、柳宗元等八人統統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

既不是歷史專業畢業,也不是業餘愛好者的朋友讀到這裡一定要正確斷句,“二王”要連在一起讀,中間稍作停頓,“八司馬”再連在一起讀,千萬不要因為斷錯了句而無意中傷害了先輩們的名聲。

白居易的智慧:放棄全天下最大的官,既保住了性命,又保全了名節

朗州司馬劉禹錫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思想,唐憲宗和俱文珍集團開始重用與王叔文關係不和的武元衡,三年後,武元衡升任宰相。在這裡,我們應該搞清楚一個問題,我們不能用非黑即白的對立觀點來看待王叔文和武元衡的不和。我們對王叔文抱有極大的同情,但是並不等於說武元衡就是壞人。事實上,武元衡在後來的元和削藩中表現得極為堅定,並最終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白居易在周至縣縣尉任上幹了一年多,到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被召回長安,任翰林學士。對唐朝的官員來說,這個官職雖然級別不高,但是卻非常重要,因為離皇帝近。翰林學士就是陪皇帝讀書、下棋、寫字等娛樂活動的官員,如果陪的好,那麼很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白居易當了半年的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年五月拜左拾遺,這個官職是言官,主要的工作職責就是負責給皇帝和其他大臣提意見。白居易天真的以為皇上任命他為專門提意見的官員,他就應該積極的毫無保留的提意見。於是,開始對朝政發表各種看法,有些看法針砭時弊,非常尖銳。無論何時,說實話都容易得罪人,白居易的這些實話讓唐憲宗很不舒服,同時也得罪了一些同僚,這些都為他的仕途埋下了隱患。這個時期的白居易不但話多,而且還寫了很多諷諫詩,比如我們初中時學過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摘自《賣炭翁》

就在白居易仕途順風順水的時候,他的母親陳氏在元和六年(811年)去世了。按照當時的制度,他應該回家守孝三年,叫做丁憂。丁憂期間,不再擔任朝廷任何職務,等於暫時退出官場。

三年期滿後白居易返回長安,但朝廷遲遲沒有給他安排新的工作,直到元和十年,才給他安排一個太子左贊善大夫的職位。這個職位的級別雖然比他原來的左拾遺要高,但其實是個閒官。一般情況下,唐朝官職的前面如果加上“太子”或者“東都”二字,基本就是閒官。在白居易晚年的為官生涯中,他的很多職位前面都有“太子”或者“東都”二字,但是,那是白居易自己主動爭取的。這次不一樣,這次是朝中的政敵從中搗鬼,白大才子開始為他的言官生涯還債了。

不幸的,政敵的打擊報復才剛剛開始,更嚴重的還在後面,並且時間來的很快,僅僅幾個月後白居易再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的凌晨,宰相武元衡帶著幾個隨從騎馬出了自己的宅邸靖安坊,準備去上早朝。這條路他平時已經走了很多遍,出門之後需要沿著啟夏門大街一直往北走,過八座裡坊,往東拐不遠就到了大明宮的正南門丹鳳門,然後就可以進宮上朝了。

唐長安城街道的兩側栽種著很多高大的槐樹,六月份的槐樹枝繁葉茂,密密麻麻的樹葉把樹幹圍的密不透風。

此時的天還沒亮,武元衡的隨從們還打著燈籠。他們剛從靖安坊的東門出來,往前沒走多遠,忽然聽到槐樹上有人高喊“滅燭”,同時幾支利箭從濃密的槐樹葉子中射出,把隨從們打的燈籠全部射滅。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武元衡一行人措手不及,隨從們亂成一團。正在他們慌亂之時,只見從槐樹上蹭蹭跳下多名刺客,兩面夾擊,對武元衡形成合圍之勢。這些刺客都是專業殺手,身手矯健,武元衡的隨從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被打的四散奔逃。一名刺客打跑武元衡的導騎後,拽著他的馬往前走了十幾步,然後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就砍下了武元衡的腦袋。

以上描述不是來自於武俠小說,而是來自於正史記載,大唐歷史就是這麼浪漫主義!

武元衡不是第一個被刺客暗殺的高官,也不是最後一個。唐朝歷史上經常出現暗殺事件,有時候連皇上都採取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殺人,比如唐代宗殺李輔國就是派刺客去殺的。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武元衡《春興》

堂堂宰相被殺死在大街上,給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心理震撼,這次刺殺行動的幕後主使其實是邊鎮節度使。武元衡在削藩方面的強硬態度讓他們懷恨在心,殺武元衡既為了解恨,也為了削弱主戰派的力量。奇怪的是,對於這次刺殺事件,當朝的另外幾位宰相竟然沒有及時表態。

這時候,白居易愛說話的老毛病又犯了。

身為武元衡的好友兼情敵,白居易第一個站出來說話了,他上書朝廷要嚴懲兇手,為宰相報仇,為朝廷雪恥。

誰知禍從口出,政敵們又開始藉此攻擊白居易。有宰相認為,白居易是東宮的官員,不該先於諫官上書言事,這屬於越職,應該受到處罰。還有官員趁機舉報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為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竟然做《賞花》及《新井》等詩歌,有傷名教。宰相們一合計(當然唐憲宗也同意宰相們的意見),打算把白居易貶為江表刺史。這時候,中書舍人王涯又突然補刀,說白居易這種行為簡直喪心病狂、禽獸不如,不適合做一個郡的刺史。在王涯的落井下石之下,朝廷把剛發出的詔書又追了回來,改貶白居易為江州司馬。

唐朝有一位大才女薛濤,此人色藝俱佳文采出眾,是大交際花,當時的文人雅客對其趨之若鶩。薛濤跟當時很多名仕都有往來,武元衡、元稹、白居易等才子都跟她交往甚密。薛濤當時跟大渣男元稹談了一場姐弟戀,為了給元稹寫信,薛濤還發明瞭“薛濤箋”。但渣男就是渣男,元稹後來主動遠離了薛濤。但坊間傳聞,其實薛濤最喜歡的人是武元衡。武元衡曾做一首名為《贈道者》的詩送給薛濤: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薛濤回贈了一首《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更加羨煞旁人的是,武元衡利用職務之便給薛濤安排了一個校書郎的工作,幾乎是武元衡的女秘書。看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會為白大才子鳴不平,為啥就不跟白居易談戀愛和玩曖昧呢,明明是白居易最有才華啊,不幸的是,另外兩位比白居易帥,看來,帥才是硬道理啊!

——小故事分享

故事插播完了,繼續回來說白居易:

其實政敵們給白居易安的這些罪名都站不住腳,先於朝廷諫官上書言事,這可能不符合一貫的規矩,但是沒有違法犯罪啊。再說了,規矩只對普通事件起非常有限的約束作用,這可是堂堂宰相當街被刺的重大犯罪活動啊。還有,對於他做的那兩首詩,後來有人考證是白居易在其母親死之前做的。但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在權力面前,詩寫的再好也是白搭。

在打擊報復白居易的這些人當中,王涯是唯一一個留下名字的。其實白居易和王涯並沒有私仇,王涯的這種反常行為除了嫉妒二字,找不到其他更合理的解釋。但是晚年的白居易寓居洛陽期間,還曾經請王涯一塊吃飯遊玩,說明他並不像他的仇人那樣有仇必報,他早已放下了和這些人的恩怨。白居易放過了王涯,但是,老天沒有放過他。後來王涯當宰相期間,大唐發生了著名的“甘露之變”,王涯被太監們腰斬了。這就是所謂的人在做,天在看。

還是那句話,詩人的不幸,是我們的幸運。從貶為江州司馬開始,白居易的詩在藝術成就上開始節節攀升。在做江州司馬期間,他做了許多高質量的詩歌,比較著名的有下面幾首: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摘自《琵琶行》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夜雪》

元和十三年(818年)冬天,江州司馬任期已滿,白居易升任忠州刺史。在忠州待了一年之後,元和十四年(819年)的冬天,朝廷終於召白居易回京了,這個時候的白居易已經四十八歲了。回到長安之後,白居易先被任命為司門員外郎。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唐憲宗暴崩,據說是吃金丹死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被太監陳弘志毒殺。太子李恆繼位,史稱唐穆宗。

這一年白居易宰相之路開始暢通無阻,先是被任命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我們重點關注一下知制誥這個官職,這個官職的主要職責是給皇帝起草詔書,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實權人物的秘書政治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何況這個實權人物是皇帝呢?唐朝歷史上,很多宰相都有過知制誥的履歷,比如張九齡,還有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

這時,四十九的白居易可以說已經站在宰相的門檻上了。

白居易的智慧:放棄全天下最大的官,既保住了性命,又保全了名節

白居易像

白居易當知制誥的這年,唐朝發生了一件科場案。跟水旱災害、外敵入侵這些事情比起來,這件事情在當時看起來只不過是一件小事。但是從長遠來看,這件事對唐朝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它是牛李黨爭的開端。從此之後,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明爭暗鬥相互傾紮了四十年,讓大唐元氣大傷,最終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三者一起聯合絞殺了大唐帝國。

其實遠在元和三年另一場科場案已經為牛李黨爭埋下了一顆地雷(史學界公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