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九江城牆

城牆起源於防禦。“城”字最初的鐘鼎文就是在一座城邑旁邊立著一隻“戈”。早期人們為了防備敵人的劫掠,在居民集中居住區四周挖上深壕,引水為池,挖出的土堆築在壕溝的內側,就成為最早的城牆,與水並稱為“城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土城牆變為磚城牆。九江這座古城,行政建制在漢初就已形成,從漢灌嬰築城到隋代遷至現九江建城,唐代時城池以具規模,白居易“江回望見雙華表,知是潯陽西郭門”和韋應物“湓城古雄鎮,橫江千里馳,高樹上迢遞,峻堞繞欹危”的詩中表明,唐時九江城西門有華表,沿江的城垣,堞垛連綿,展現了這座古城的雄姿。古城從何時有了磚城牆呢?史籍上未有記載,但從發掘出來的銘文城磚上可考證,北宋早中期的宋真宗鹹平年代就建成了磚城。九江的規模和全國許多大都市相比是小老弟,但在磚城的建設歷史上卻不亞於許多名城大邑。例如赫赫有名的北京城,元代建都於此時稱“元大都”,還只是座土城。為了防止雨水對土城的損壞,採用蘆葦編席一層層的覆蓋表面,就像農夫穿蓑衣一樣,因而被稱為“蓑衣城”,直到明朝才用磚砌成後來的北京城。又如全國保存較完整的西安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徵壯丁四萬餘人修築的城牆是版夯土牆,也是到明朝才築成現在的磚城牆。再如曾作為南宋都城的杭州,據《中國曆代都城宮苑》一書載,定都前也是夯土版築的泥牆,日曬雨淋,時坍時修。紹興八年(1138年)後才逐步修成磚城。江西境內也有座磚城建在宋代,這就是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贛州宋城。但其可考的年代是宋熙寧年,較九江老城仍要晚約70年。曾經有學者對全國的城池進行過研究,張馭寰先生就寫了一本厚厚的《中國城池史》,他在書中稱:“今天,我們所能見的以及所知道的磚砌城牆都基本是明代的。”這種情況大多是針對北方而言,北方乾旱少雨而南方潮溼雨多,因而總體來說,南方的城池使用磚砌要早於北方。

古時的戰爭,主要圍繞著城池的爭奪,面對城牆就成為攻防雙方鬥智鬥力的場所。北宋靖康之難,開封城破的消息傳到德安府(現湖北安陸市)安陸縣,知縣陳規認為“都城之大,壕塹深闊,城壁高厚,實龍淵虎壘,況禁旅衛士百萬”,怎能輕易就被金人攻破?這是守城將官“捍禦之失”。他精心佈置策劃,抵禦了三次敵人的攻城,將體會經驗寫了四卷《守城錄》。宋高宗將他提升為德安府知府。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下詔將陳規的《守城錄》頒發給各地的守城將領作為學習的範本。九江這座城池,歷史上也經歷了許多次的攻防,城垣堅固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如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按宋高宗旨意,九江聚五縣之力修固了城牆,但守城主將無能,叛將李進輕易地攻破了剛修固的九江城,直到岳飛前來才收復了該城。南宋後期淳祐五年(1245年)九江又修了一次城,可是後守城的知州錢真孫並無鬥志,元兵來了,拱手讓出了九江城。清晚清的太平軍將領林啟榮守九江城四年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他精心安排防禦,增柵浚濠。最後一兩年雖然被圍困得水洩不通,外無援兵,內缺糧草,但清兵就是攻不進城。只有在城東挖地道至城腳,裝滿火藥,第一次將城牆轟塌一丈餘寬。清兵湧進,太平軍在城堞上擲石塊炸藥,堵塞缺口,使清兵傷亡七百餘人,仍未破城。過了不到一個月,清兵再次從地道用更多的火藥轟城,這次城牆被轟塌二十餘丈,防禦設施被徹底摧毀。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七日,九江城破。

到上世紀20年代,隨著城牆防護功能淡化和交通發展的需要,九江城牆終被拆除。進入90年代,城市建設不斷擴大,一些餘留在城基和民居上的城磚陸續展露出來,收集到有各種銘文的城磚約210餘種。經實物考證和志書記載,從唐朝到清朝,九江城牆至少修建了26次以上, 城磚的規格也不少於12種。根據城磚銘文的內容、形式,城磚規格的大小、史料上的一些依據,將這些城磚給予分類、整理、斷代,加以考釋,發現這些城磚銘文帶來的信息,反映了當時方方面面的社會狀況和九江歷史的一些縮影。如反映古代地理區劃與今變化的,現湖北省的陽新縣,元以前是江西大家庭中的一員,九江修城,支援了“永興縣”(陽新的前稱)的銘文城磚到九江來;反映宋代軍制的,有軍隊的編制單位和軍種,如指揮、五軍、士兵、當直、防江軍等;反映明代官制的,從未入流、從九品到正四品,還有多數人所不熟悉的職官如經歷、正科等;反映鄉里制度的,如明代的都圖、總甲、甲、小甲等;反映自然災害與九江關係的,如嘉靖六年磚、嘉靖十八年磚、乾隆五十四年磚,史料上都表明這些時期九江一帶發生過大水,水災導致城牆被毀而重修。這些紀年磚從側面為歷史事件留下了實物證據;反映古文字中異體字和簡體字的,如“窯”字的異體字,就有六種之多,而現代出版的《異體字手冊》也僅有兩種在其中;甚至也有反映古民俗的如宋代平民以排行代名的習俗,發現建炎磚上有17位窯戶的姓名,就有15位是以數字排行來代名的,這種習俗在宋小說和九江出土的宋墓裡也能得到印證,如此等等,可以作為研究地方歷史的重要資料。

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完整的九江城牆早已拆去,但在原東作門一處(171醫院東北角)由於非交通要道相對偏僻,還保留了一段城牆,多數人沒有見過。它經歷數百上千年的滄桑,仍以頑強的姿態挺立著身軀。它是古老九江的見證,是古城的標誌。值得我們後人珍惜愛護,要採取相應措施使之能方便向大眾開放,以展示九江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城文化。

話說九江城牆

老城牆(原東作門一處,今171醫院東北角)

九江城門老照片

話說九江城牆


話說九江城牆


話說九江城牆


話說九江城牆


話說九江城牆


(注:圖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