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名稱的來歷? 編制又是怎樣的?

北洋軍簡介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的建成,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為袁世凱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領袖的基礎。1898年,新建陸軍改編為拱衛京師的“武衛右軍”。1902年擴編為“北洋常備軍”。民國成立後分裂為三大主要派系和諸多小派系,1928年東北易幟後完全融入國民革命軍。

北洋軍編制

從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到1928年6月6日韓復榘部抵達北京南苑,這一時期被稱為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軍閥混戰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

而這一時期又可分為袁世凱時期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作為大小軍閥亂世立名的根本,軍隊尤其是陸軍就成為各個軍閥的重中之重。

而北洋軍事集團憑藉著他所獨有的優勢迅速擴充壯大其勢力,由華北東北地區迅速發展到長江流域。鼎盛時期除西南兩廣及山西外均為北洋軍的勢力範圍。

在這節裡作者將試圖對民國後的北洋軍的編制、軍械進行一些論述。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由於篇幅和精力有限只對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陸軍編制、軍械和1922年後的一些重要軍閥的編制、軍械進行論述,其它諸如湯薌銘所部中的湖南省陸軍等不在進行論述。

一、編制

進入民國後,編制上一如北洋舊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將新式陸軍的鎮、協、標、營、隊、排、棚的名稱改作師、旅、團、營、連、排、班,將原有的“左、中、右”、“前、後、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

此一編制的誕生,是中國陸軍史上開天闢地的軍制革命,儘管它基本上是仿照德日等國陸軍的編制結構,還算不上原創,但畢竟是在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中國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飛躍,就基於此,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隨後公佈的《陸軍平時編制條例》,對基本戰略單位——師一級的編制進行了調整。陸軍師下轄兩個步兵旅、騎兵、炮兵各一團,工程兵、輜重兵各一營。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轄兩個團;每團轄3個步兵營和1個機槍連;每營轄4個步兵連。

騎兵團分為甲乙兩種,甲種團由4個騎兵連組成,乙種團由3個騎兵連組成,使駐地的情形而定;炮兵團下轄兩個野戰炮營,一個山炮營。

二、師旅

1、師

進入民國後的1912年,隨著部隊名稱的改變,北洋六鎮、20鎮、23鎮等8個鎮改成了8個師,番號不變。又增建19、27、28師,北洋軍實力達到11個師。

1913年,建7、8兩個師,達13個師。

1914年,建第10師,為14個師。

1915年,裁23師,又減至13個師。

1916年,建11、12、13師,又增至16個師。

2、混成旅

混成旅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大量出現的一種特殊的編制。因沒有法定編制的制約,混成旅的編成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旅下轄有步兵2至3個團,騎兵1個連至1個營,炮兵1個連至1個營,工兵、輜重兵1個連。

編制小一些的有三千兵馬,多的則逾萬人,如著名的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儼然一個陸軍師的規模。從兵種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備戰鬥、戰鬥支持和戰鬥勤務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獨立承擔作戰任務。在袁世凱時期共出現17個。分別是:

第1混成旅

前身是駐山東的5師10旅,1913年11月擴編成第1混成旅,駐地:山東濟寧。

第2混成旅

1913年9月成旅,駐地:湖北武漢。

第3混成旅

前後共編成三次:

①1914年8月,以駐河南第6師12旅擴編而成,同年10月,擴編為第7師。旅長:張敬堯。

②1914年又以彰德招募的湖北省防團改編為第3混成旅,駐地湖北,不久即擴編為14師。旅長:盧金山。

③1915年12月,以江西省防團改編為第3混成旅,駐地江西信豐。民國13年12月與贛東之第2團合編為江西第1師。歷任旅長:黃振魁/陳光魁/唐福山。

第4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8月,以駐湖南長沙、嶽州之20師39旅擴編而成,民國4年3月隨陳宦進駐四川,民國5年,陳宦離川,該旅在宜昌遣散。旅長:伍祥楨。

第5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8月,以馮國璋率至南京之直隸第1混成旅改編為第5混成旅,駐軍淮安。

第6混成旅

1914年8月,以駐湖北第2師補充旅改編為第6混成旅,民國7年1月,擴編為18師。

第7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8月,以駐京師北苑第一路備補營改編為第7混成旅,移駐河南,民國11年,擴編為14師。

第8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8月,以駐保定第二路備補營改編為第8混成旅,民國11年7月,擴編為14師。

第9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8月,以江西第6混成旅改編為第9混成旅,駐軍贛縣,民國13年12月,以第9混成旅和23混成旅之一部並補充團一團,改編為江西中央第1師,併入五省聯軍系列。歷任旅長:丁效蘭/吳鴻昌(贛南鎮守使兼)/王永貴/鄧琢如。

第10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9月,第4師7旅14團及補充第5團,擴編為第10混成旅,民國12年7月,直系孫傳芳率第2師入閩,任福建督理,該旅被解散。旅長:唐國謨。

11、第11混成旅

二次革命後,駐軍福建的陸軍14師許崇智部被裁減為27混成旅,1914年9月,改稱第11混成旅,1923年後列入五省聯軍系列。

12、第12混成旅:

1911(民國元年)10月,以山西晉軍組成第12混成旅,1917年後,該旅改稱為山西陸軍第3混成旅,後升編為山西陸軍第2師。

第13混成旅

前後共編成3次:

①1914年(民國3年)9月,陸軍第9師撤消,分立13、14倆個混成旅,1915年9月縮編為第1混成團。

②1915年(民國4年)1月成旅,陳宦任四川將軍時,率該旅入川,民國5年,陳離川,該旅在宜昌解散。

③1916年(民國5年),李炳之第13混成旅在宜昌解散後,另以第1師步兵一團與第2師一混成團合編為第13混成旅,民國5年,隨吳光新入川,民國9年8月,該旅與第21混成旅合編為湖北暫編第1師。

第14混成旅

前後共編成2次:

①1914年(民國3年)9月,陸軍第9師撤消,分立13、14兩個混成旅,1915年9月縮編為第2混成團。

②1916年(民國5年)5月,由第10師19旅改編為第14混成旅,民國7年,該旅擴編為福建暫編2師。

第15混成旅

1914年(民國3年)9月,以駐陝西第7師改編分立15、16兩個混成旅,民國9年7月,取消建制。

第16混成旅

前後共編成2次:

1914年(民國3年)9月,以駐陝西第7師改編分立15、16兩個混成旅,民國4年,隨陳宦入川,民國5年,陳宦離川,該旅由陝西北歸,駐軍廊坊。民國6年,復辟事起,該旅參加了討伐張勳辮子軍的戰鬥。民國7年2月,屯兵武穴,民國10年,該旅入陝,同年7月,擴編為11師,該師後成為國民軍的主要力量。

第35混成旅

1912年初,在新疆的原清末建立的新軍35混成協,改稱第35混成旅,不久該旅撤消。

第39混成旅

1912年初,陝西新軍改稱第39混成旅(協),1912年12月該旅撤消。

第47混成旅

1912年2月,在山東的新軍第47混成協,改稱第47混成旅,駐地:濟南。1925年張宗昌督魯,該旅被張收編,後歸直魯聯軍第2軍。

第75混成旅

辛亥革命後,江蘇第4師縮編為第75混成旅,1917年7月,李純任江蘇督軍,該旅被改編。

北洋軍為什麼叫北洋軍?

清末至民國時期稱今江蘇省以北的山東、河北、遼寧等沿海各省為北洋,而稱其以南沿海各省為南洋。

北洋水師是指19世紀後期李鴻章建立的近代海軍,總基地是山東威海衛,後改稱北洋艦隊,1895年1月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北洋軍閥是指袁世凱建立的封建軍閥集團。除了名稱中有“北洋”二字外,跟李鴻章的北洋水師無關。它的起源是:1895年,清政府命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歸北洋大臣管轄指揮。

1901年,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所建軍隊稱為北洋軍。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職位後,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軍事集團,人們稱之為“北洋軍閥”。

北洋軍名稱的來歷? 編制又是怎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