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我們總是在抱怨,為什麼“年味兒”越來越淡,為什麼慢慢缺少對過節的憧憬與喜悅。總是懷念小時候年三十親戚朋友圍坐著喝酒、聊天,伴著門外噼裡啪啦響個不停的鞭炮聲,孩子的嬉鬧聲,熱熱鬧鬧的感覺才像個年。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其實,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時代在變,年味的方式也在改變。

作家馮驥曾這樣說過:“年味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就是晚輩孝敬長輩圍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菸花閃耀飄進鼻內的一股幽香;就是媽媽忙前忙後做的一頓年夜飯中的餃子;就是逛廟會看著舞龍吃著糖瓜兒彷彿又回到童年的一種享受;就是不管認識不認識,見面都說過年好的那種友好感覺;就是家家戶戶都貼上喜慶對聯迎接新春,慶祝新的開始;就是滿大街掛滿了紅燈籠充滿了祝福話語的那種氣氛……這就叫年味!”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年味,離不開的是那份人情與儀式感。

60、70年代,物資比較匱乏,一年的勤苦,掙回的是那一張張糧票、油票、布票。揣著這厚厚一疊,感覺這年兒有了著落,可以湊出這一年最豐盛的年夜飯。孩子們也總會羨慕那個穿新衣,玩著新奇玩具的孩子王。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80年代,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多了餘錢,過年前家裡不停地添置新貨,熱水壺、自行車、電視機、洗衣機等等。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1983年的第一屆春晚,給觀眾留下一幕幕深刻的印象,伴著李谷一老師的《難忘今宵》的結束語,從此,春晚成為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節目。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90年代,經濟突飛猛進,物質已然得到保障,大家關心的是如何“吃好飯”,年夜飯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在家自己做的;有選擇去餐館打包半成品帶回家簡單加工的;還有一些為了省時省力,乾脆帶上家人直接去餐館吃。

除了看春晚,賀歲片開始興起。1997年賀歲片《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萬事如意》除夕之夜在全國30多家省級電視臺同時登場。

當然,還可以約著一起逛廟會、看花燈,小朋友們捧著新得的遊戲機愛不釋手。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00年代,商城越來越多,人們購置生活用品十分便捷,網購也開始興起。購置的年貨也不侷限於某一地區,來自天南地北,甚至海外。手機也漸漸流行,發條祝福短信,打個電話拜年成了最時髦的拜年方式,年輕人夢想著擁有一臺屬於自己的電腦。過年時,伴著QQ,小夥伴們之間有了新的交流方式。賀歲片的盛行,家家戶戶有了新去向。還有部分人已經不滿足於在家過年,開始選擇旅遊過年,過個團圓年的觀念正在被悄悄改變。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如今,大年三十除了央視、各衛視春晚,還可以在直播平臺上發發彈幕,吐個槽;或者約著一起打一盤手遊。而春節“集五福”、“微信搖一搖”、“搶紅包”等也成為新玩法。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年味並未減淡,只是不再是你兒時模樣

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臺使網購簡單便捷,變得不可或缺。帶來的年貨節何嘗不是一種新年俗。在熊分享上備些年貨,無聊的時候動動手指分享一下,還能挖挖源礦,囤點零花錢,緩解一下生活的壓力。

這些產品,包裹著年味,跨越距離,為這個傳統的節日打上新標籤。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