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普遍命运

看日本小说的时候,我常常被剧情中人物的“情义”所感染。

还记得《彷徨之刃》里,那个不惜挑战法律与世界为敌也要手刃凶手,为女儿报仇的父亲。

日本人的普遍命运

我自认是个理智的人,平时看到令人激愤的社会新闻,也下意识的认为只有法律才有资格对人类的罪行处以惩罚。但在看日本小说时,我却深深地沉迷在这种复仇的激动之中。那份挣脱了法律的禁锢,也要报仇泄恨的感情与冲动,并不单单来自对受害者的同情,对世态炎凉的悲哀,对法律公正性的质疑。而是单纯的想要释放来自人性部分最原始的冲动。

日本作品里常常如此,人物的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附着于情节的产物,而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无法消磨的本性。何时痛哭,何时悲鸣,何时哀泣,情与义的矛盾,人物的选择取舍,一切打动人心的部分,不光来自共鸣,我想还来自日本民族文化这份基础。

日本的文化其实是一种“恩情”文化,“恩”的这个概念贯穿了日本人的一生,也覆盖了日本整个社会。小到人情往来,大到对父母对天皇的忠孝,“报恩”于对日本人,与其说是高尚的品格,不如说是一种道德的捆绑。

中文里的恩代表是好处与一种深厚的情谊,但在日本却不是这样。日本人的恩类似于一种金钱标准,这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任何一种恩情往来,都要有所回报,最后达到抵消与平衡。而在别的文化中,并没有像日本这样过分强调对恩的回报。

在日本,如果一个人收到和自己地位相等的某个人的帮助,他不会感到感谢,而是感到负担,因为这代表他对外又多了一项需要偿还的债务。与此同时,同级地位的帮助还让他感到自己被轻视。日本人对于他人施与的恩情,不情愿多于感谢,因为情义既是欠债还钱。

这只是人情交往中的恩,这是报得完的,而日本人一生中有两个恩则是永远也报不完的,那是日本人的普遍命运,即,对父母和天皇的报恩,也就是忠与孝。

“忠”、“孝”二字原本来自于中国,但日本的忠孝观念与中国的大不相同。在中国,有一个超越了忠孝的,更高的道德标准,那就是“仁”。“仁”存在于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而它同时也是“忠孝”的前提。统治者如果不仁,臣民就不忠;父母不仁,儿女便不孝,也就是“上不慈,下不孝”。

但是这套标准在日本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在日本“仁”的概念被降格,完全失去了其原有的道德意义。而忠与孝则变成了绝对的行为准则。在日本的很多故事中都有类似于父母强行拆散子女婚姻这样的情节。这其实从侧面表明了,在日本,父母,尤其是父亲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去“尽孝”,哪怕自己的幸福被破坏。

当然,对当代日本,这一点应该是有所改变的,因为如此丧失人生主权的盲目听从可以说是脱离自我有违人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在东方文明中,孝在道德中依旧处于高级地位。

日本人的普遍命运

而对天皇的忠,更是根植与日本人的灵魂中。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不是神,他不属于宗教的范畴,但却超越了神,是日本人行为准则与动力。天皇颁布的法令,日本人会抱着万分热情去执行。二战时,日本士兵在战斗时,会说“为了天皇”,日本的口号中,总有一句“报答天皇”。在他们的观念里,天皇施恩于他们,他们就要遵从其指令。所以在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日本也能迅速放下武器,投身到战后重建工作当中,因为天皇表示“征战是错误的,我们该停止。”

这也与日本人知错能改的性格特点分不开。当他们觉得征战即为正义时,他们会浴血奋战,贯彻信念到底。但发现此路不通后,他们也会果断停止,谋求另外的发展方式。

日本人的普遍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当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日本人多会选择舍弃孝而保全忠。而当忠与义——他人给予的恩,发生矛盾时日本人会选择保全其中一个,然后用自杀来保全自己的名声。

比如日本故事中,武士们为了给自己的藩地领主报仇,而刺杀另一位大名,复仇成功后,武士们又集体自杀。给自己的领主报仇,是全了义,而刺杀行为违背法律,也就是对天皇不忠,所以最后要自杀去洗脱自己不忠的名声。

“忠”是报恩,“义”也是报恩,而有时二者的矛盾却无法避免,唯有自杀才能同时保全二者。

不忠、不孝、不义的骂名对日本人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以至于要用自杀来洗脱。其根本原因就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也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准则都来自于外界的看法,这直接抬高了名誉的重要性。

日本人的普遍命运

和其他民族的行为标准不同,日本人的行为准则不是善与恶,而是符合期望与辜负期望。父母的期望,集体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当他们辜负了这些期望,他们就会背负骂名。当一个日本人被骂名所包围,他的家族会抛弃他从而保全家族的名声。日本人如此在意外界的评价,同时也表明,日本对来自他人的侮辱非常敏感。

在日本的很多戏剧故事中,常有武士被侮辱,于是进行复仇的剧情。复仇在日本得到广泛认同和赞美,在当代的许多作品中也能看到日本对于复仇的执着,有些角色甚至花费一生去完成复仇。

日本人一生都被“恩情”所束缚,忠与孝更是他们的普遍命运。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权相当少,基本上都在做符合父母期待,社会需求的事。当然,现如今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因为有些已经属于日本的历史文化,并不能拿来研究当下的日本。有些过时的内容,再放到当下日本人身上,可能会成为一种毁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