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如何“撒娇”的

撒娇的心理与人的实际年龄无关。事实上,老一辈的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当了长辈之后,心中有要求往往不讲出来,要懂得孝敬的下一辈去揣测,有时甚至好像一点儿要求也没有,必须由懂得“做人”的子侄辈强加在他们身上。而这类由别人替他们“发明”的愿望,则多是一般性的对身体的照顾,亦即是“成人”对“儿童”的照顾,并不是一个明确化的个人自我开展的要求。

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也有这样的“文法”规则:明明具有谋朝篡位的司马昭之心,却偏偏要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进”,才肯让自己“陷于不义”;当领袖者,要搞天威莫测,也是从不把自己的愿望明朗化,必须让下属去“体会领袖苦心”。在这里,涉及的当然已不限于撒娇的因素,但这类为大家容许的表演无疑是由日常生活的文化行为衍生而来。

人际关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型、另一种是水平式,在西方国家人际关系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水平式关系,而在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主要表现为父子关系或者母子关系式,在现代文化中,水平式关系有所增加,单并不明显,但在政治文化中,垂直型的权威主义形态仍然发挥作用这一点看,这个转变恐怕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质的。

垂直型人际关系模式相对强大的文化系统中,即使水平式的男女关系,也易倾向于垂直化。亦即是说,把夫妇关系也化为母子或父女模式,或双方轮流表现依附形态,都是能够被大家接受的。例如,中国女性有时会对先生或男朋友做出如下之动作:明明是三岁小孩已经懂得的事物,却要去教导他一遍,尤其在第一次介绍给自己的亲友之时,怕他说错话,就先将自己准备好的一套台词先塞在他口中。这种行为如果放在西方国家的文化中,那是一种对他们极其不尊重的做法,会引起强烈的抗议。

中国人很多事以“君子始小人终”,就是由这种心理造成。例如,由熟人介绍租房间住,开始时房东可能“清高”到连月租多少都不提,也没有说明什么东西可以用什么东西不该碰,但其实却是不负责任地免除了自己该去把问题说清楚的焦虑感,反把这个惶惑不定的焦虑感抛给了对方,既然什么都不说,就是期待对方“万能地”懂得如何去做,但一旦不如己意,就衍生愤恚,最后到了不得不去面对原本该一开始就面对的问题时,已经到了撕破脸皮的时刻。此外,中国人好在友情之间夹带所谓“恩惠”,施恩惠的人表面上什么也不说,但“潜台词”却是期待对方有所表态,如对方没有被摆布,施恩的一方就转而愤恚,甚或像被冷落的小孩一般做出打击报复。

如果别人借了自己的书忘了还,最直截了当的解决方法是提醒对方。但某些中国人的做法,却是一方面想躲开由自己去面对这件事的焦虑感,另一方面又让这个焦虑感向内折射,形成愤恚。结果,本应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化为一股怨恨。更有甚者,是找局外人的第三者诉苦,而这个第三者,如果是朋友的话,即使在准备明天期中考,也得听他的。

文章参考文献《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