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随笔丨危险的“流量至上”

前几天,家里老人转来一篇微信文,一看标题就很生猛:《美国突传凶讯!战争一触即发!》。她忧心忡忡:好可怕。

打开一看,文章已经阅读10万+。其观点依据,是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4月3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呼吁海外美国人尽快返回美国。文章对美国在国内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选择全球撤侨难以理解,认为此举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封国,二是开战。封国是为了疫情防控的需要,而开战是在国内发生社会危机时转嫁矛盾的重要手段。

上网一查,此类文章竟然比比皆是,而且篇篇阅读数惊人,看起来很有市场。其实,理性思考的人都明白,美国撤侨原因很简单,因为随着疫情发展,国际航班会越来越少,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包机撤侨,这既是美国政府的安民措施,也可以避免陷入舆论指责的麻烦。

这些年,互联网“流量经济”盛行。每临大事,都会有人想方设法蹭热度、蹭流量。新冠病毒全球肆虐,是全人类的灾难,这些人依然不放过任何机会,嗜血蝇虫般从中赚取“眼球经济”。他们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并不简单地编造谎言,而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得出惊人结论,煽动民族情绪,斩获天文数字的流量。

比如,这两天一些自媒体还在传另一个“大新闻”:美国要求企业撤离在华工厂,政府承担100%的搬迁费用。这同样是一种误读。正确的翻译是政府仅在企业回迁当年少收点税,根本不是替企业全部报销。

真的是吃了英语不好的亏吗?其实没那么简单,很多文章是故意误读,揣着明白装糊涂,危言耸听,故布疑云,进而贩卖焦虑。互联网时代,不能否认流量很重要,相关数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内容产品的传播效益,为内容产业提供重要的评价标尺。但“流量至上”却很危险。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说过,人们更倾向于直觉式的“快思考”,这意味着简单易懂的内容受欢迎。正是因为这种“人性的弱点”,内容生产才更要强调健康正面的引导。无论是什么渠道,无论是什么形态,对优秀内容的追求,都应该大于对于“流量”的渴求。这不仅是媒体人的责任,更应该成为自媒体人的自律。

潘高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