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張愛軍一行參觀瑞山天泉生產線

4月5日,梅州市政府市長張愛軍到大埔調研景區、企業復工復產和新農村建設等情況。

張愛軍一行首先來到瑞山生態旅遊度假村,實地瞭解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發展、日常營業等情況,並進入瑞山山泉水標準化生產廠房,查看詢問產品生產線、生產工藝、銷售市場等情況。張愛軍對瑞山度假村的環境打造、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給予肯定。他強調,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引導文旅企業和旅遊景區按照中央和廣東省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有關精神,規範有序復工復產,積極穩妥恢復景區開放。他希望項目企業要明確景區定位,堅定發展信心,準確把握市場消費新需求,在景區軟硬件設施建設、旅遊產品豐富性上下功夫,力爭打造成旅遊標杆項目、示範項目,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和諧統一。

來到高陂鎮和桃源鎮,張愛軍深入多家陶瓷企業的生產車間、研發應用實驗室和產品展銷廳,聽取企業負責人關於陶瓷工藝創新、產品出口銷售、廠房用地建設等方面介紹。張愛軍要求,各級各部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牢牢把握時代機遇,主動服務企業,全力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鼓勵企業在產品藝術創新和技術創新上多下功夫,增加產品附加值,尋求差異化發展,推動企業提質增檔、轉型升級,促進工業和旅遊融合發展。在桃源鎮,張愛軍來到新東村長壽公園在建現場,實地察看了道路建設、河堤建設工程以及村容村貌治理情況等。

張愛軍強調,要科學做好村莊發展規劃,凸顯鄉村傳統文化、大埔長壽文化特色;要結合村莊自身優勢,在生態主題上下功夫,多學習,多借鑑,不斷優化村莊環境,提高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著力打造一個有品位、有風格、有特色的新農村;要充分發揮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彙集多方智慧,積極搭建發揮鄉賢作用的載體和渠道,增強鄉賢回鄉建設的激情與熱情。

梅州市領導吳曉暉、閆景軍,全國人大代表鄧振龍,大埔縣領導朱漢東、熊鋒松、藍欣、楊自強、曹丙利參加了調研活動。

朱漢東熊鋒松調研三河:以“紅色引擎”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4月9日,大埔縣委書記朱漢東、縣長熊鋒松帶隊到三河鎮的五豐村、餘里村、匯城村、舊寨村、匯東村調研,強調要用大景區理念加強三河鎮的發展規劃設計,以三河壩幹部學院為龍頭,有效串聯周邊的紅色現場教學點、紅色村落,以“紅色引擎”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

朱漢東、熊鋒松一行先後到三河鎮五豐村大埔縣俊塔混凝土有限公司攪拌站、五豐村沿梅潭河地帶、大埔縣長壽產品展銷中心、大埔紅色蘇區旅遊接待中心擬建點、餘里村古驛道、匯城村韓江源人工沙灘擬新建點、舊寨村農貿綜合樓、匯東村朱德指揮部舊址等地調研,聽取有關縣直單位負責人和鎮村幹部的情況彙報,詳細瞭解攪拌站搬遷、三河壩幹部學院規劃設計和徵地、美麗鄉村建設、消費扶貧模式創新等方面的情況,並現場辦公,研究解決各個項目點遇到的規劃設計、土地審批、責任分工等方面的問題。

朱漢東強調,要以大景區理念加強三河鎮的發展規劃設計,將三河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以三河壩幹部學院為龍頭,有效串聯周邊的紅色現場教學點、紅色村落,打通村莊發展脈絡;要科學規劃線路,打造重要節點,彰顯紅色資源優勢,講好蘇區發展故事,打造大埔紅色文化品牌;要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夯實鄉村發展基礎,以“紅色引擎”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

大埔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李宏,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陳軍營,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楊自強,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林業局局長羅振康等陪同調研。

大埔縣人民醫院:別樣醫院別樣情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大埔縣人民醫院不僅乾淨整潔、寬敞明亮,還處處洋溢著溫情。

近日,回鄉小住的母親身體抱恙,筆者趕回去帶她求診於大埔縣人民醫院。去醫院的路上,內人說,你在縣城那麼多關係,找個領導或熟人跟醫院那邊打聲招呼吧。

聽內人一說,想到很多醫院確實有熟人打招呼的話會順暢很多,而且會獲得醫生、護士的“關照”,也動了那麼一下念頭。但在考慮了諸多因素後,還是作罷。

疫情期間,入院的第一關是發熱門診。得知患者反覆低燒,該門診的饒慶通醫生第一時間為母親做了咽拭子篩查,隨後是開單抽血、照CT。

小縣城的醫院,不像大城市的醫院人滿為患。很快,血常規、CT結果出來了。饒醫生一看,病情不容樂觀,便建議馬上看急診。

在急診室,陳發明醫生認真看了檢驗報告,仔細地詢問了病情,同樣得出病情不一般的結論,必須馬上住院。在急診室做了心電圖等一些必要的檢查後,母親轉到了內二科病房。

在急診室、內二科護士們的銜接、張羅下,床位早已安排妥。接診的郭育強醫生,同樣非常認真地看了檢驗報告,更加深入地詢問了病情,並對筆者作了耐心的解說。他說,病情比較複雜,需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在檢驗室的檢查中,筆者接到了一個電話,原來是醫院的李東周醫生打來的。作為母親的責任醫生,他在病房裡許久找不著母親,所以打來電話詢問。

出乎意料,從踏入院門到接下來的幾天治療,一切都很順利,不僅筆者沒有受到半點阻力,母親也恢復得很好,儼然有人跟醫院打了招呼獲得了特別的關照。在這幾天的治療過程中,無論是把守在醫院大門測溫防疫的護士,還是發熱門診的饒醫生,急診室的陳醫生,內二科的郭醫生、李醫生等醫護人員,個個都和顏悅色,盡心盡責,“阿婆”“阿叔”叫得特別親切。這一切,與筆者印象裡的很多醫生、護士不苟言笑,問多兩句就不耐煩、甚至發脾氣等迥然不同。

治療期間,筆者去找急診室的陳發明醫生,他第一句就說:“阿姨今早七點多還低燒哦!”不曾想,已經“甩手”給內二科的醫生了,他還通過醫院的內部網絡察看母親的病情。

臨出院,還很年青的李東周醫生,如同叮囑孩子般仔細告訴筆者這“阿叔”,把阿婆帶回廣州後,該做些什麼、注意些什麼,讓筆者倍感溫暖。

與所接觸的醫務人員個個素昧平生,也未曾“打招呼”,卻享受了“打招呼”的待遇,筆者在大埔縣人民醫院可算是漲了“身價”。

別樣醫院別樣情!如此醫院,當獲好評!(劉斯協)

電商進村入戶 帶動農民致富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萬川千紅農電商基地

幾年前,上網購物對於大埔農民來說還是新鮮事。隨著電商服務體系逐步下沉至村,上網購物、上網銷售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的習慣。電商成了推動農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發展、拉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也成為鄉村企業創業的新亮點。

據瞭解,大埔從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扶持鎮村級電子商務企業的發展,鼓勵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入駐農村。目前,大埔縣15個鎮(場)分別建設了鎮級電子商務服務及物流配送站,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功能,通過整合優化,鎮級電商服務站解決了農村電子商務物流“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大埔縣通美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傅曼瓊告訴記者,今年又有很多新媒體和電商平臺小程序產生,比過去的傳統電商互聯網要快速很多,用起來也比較方便。梅州萬川千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丘牡香則表示,萬川千紅農村產業融合基地和三河鎮電子商務服務站可以幫周圍的村民收攬一些快遞,村民的農產品既可以拿到這邊來賣,也可以自己在網上銷售。

據悉,當前,大埔工商註冊涉電商類的企業有260家,有經營電商業務的陶瓷企業56家,淘寶平臺經營大埔特產的店鋪有將近200家,實現了鎮村電商服務站點經營數據、物流快遞收發數據、溯源數據、培訓數據的採集和集中展示,初步形成了大埔縣農村產品信息庫、電商服務站點交易信息庫、惠農政策庫、電商服務企業庫及配合農村電商服務的各種資源匯聚,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了有效的決策支持。

大埔3家企業成為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日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了“2019年度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名單”,其中廣東寶豐陶瓷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廣東富大陶瓷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3家大埔企業榜上有名。

據瞭解,去年以來,大埔縣加強對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的統籌謀劃、工作聯動和資源整合,深入推進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能力建設,著力培育一批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較高、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能力較強、知識產權市場競爭優勢初步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優勢企業。

北塘藝術部落入選省鄉村旅遊示範點

張愛軍調研大埔景區及新農村建設等工作

2019年度全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示範點名單日前公佈,大埔縣北塘藝術部落入選。

北塘藝術部落是一處用藝術活化鄉村的典型。囊括了深造學校、濟美樓、延慶樓等幾座古民居,分別打造成了陶瓷藝術美學館、當代攝影館、私人收藏館,沿著茶米古道的連片開發,實現一個古民居一個品牌。

據悉,第七批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鎮示範點創建活動由省農業農村廳、文化和旅遊廳聯合開展,旨在落實《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部署任務,大力發展“農業+”鄉村休閒新業態,促進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上榜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將以示範創建為契機,加強組織領導、理清發展思路、完善發展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大埔舉行電商扶貧直播活動

線上銷售成交30.889萬元

日前,“和壽大埔”長壽食品區域公共品牌推廣暨“電商扶貧·直播同行”活動在大埔縣萬川千紅三河鎮農村產業融合基地舉行。

活動現場,大埔30位本土網紅,通過抖音、騰訊、有播等各個平臺進行品牌推廣直播,統一在大埔縣電商扶貧聯盟平臺進行鏈接下單,對大埔的特產、陶瓷、小吃、旅遊產業進行線上銷售,帶動大埔電商與實體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現場還進行了國家星創基地和首個大埔網紅培訓基地牌匾頒發儀式。

在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中,11個團隊參加直播扶貧活動,最高在線16萬人次進入直播間,互動次數72萬次,累計成交3000多單,成交金額30.889萬元。據悉,在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帶動下,大埔縣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開展直播帶貨,促進特產、陶瓷、旅遊產業的線上銷售和發展。通過網絡開拓銷售渠道,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助力脫貧攻堅,營造電商產業的良性互動和健康良好發展的氛圍。(劉潤濤 劉招迎 羅文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