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安全憂慮席捲全球,各大央行寬鬆貨幣政策來襲

一、行情回顧

上週CME歐元/美元主力合約6EM0收窄幅震盪小陰線,最終收於1.08570,漲幅0.27%。上週美元指數震盪略偏向上行,雖然美聯儲的無限寬鬆緩和了市場的美元荒,但美國和全球疲弱的經濟前景,以及疫情的影響使得投資者仍選擇美元避險。下週投資者仍然要密切關注疫情給市場帶來的衝擊。當前貨幣市場趨勢並不明顯,因為各主要經濟體央行進入比慘模式,在美聯儲無限量放水之後,歐洲央行似乎比美聯儲有更大的動作。英歐貿易談判,談判仍存不確定性。談判雙方希望在六月取得進展。上週15日,歐盟英歐貿易談判首席代表巴尼耶和他的英國同行福斯特進行了視頻會議,並發表了聯合聲明。

圖1:歐元/美元6EM0日K線圖

二、近期經濟數據解讀

1. 美國經濟前景增加美元避險需求,美元流動性充裕仍可能給美元帶來下行壓力。美國經濟數據十分慘淡,但這些基本都提前反應在市場之中,因此對美元指數衝擊有限。在當前市場背景下,美元作為一個避險品種,當經濟數據疲弱的時候,美元反而被市場青睞。據美國商務部週三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3月零售銷售月率錄得-8.7%,遠超2008年11月創下的-2.8%的歷史低位,預期值為-8% ,前值修正為-0.4%。分析表示,美國3月零售銷售月率創下1992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大歷史降幅。隨著本月遏制疫情的限制措施迅速升級,各州開始關閉餐館和酒吧,並敦促居民留在家中,許多美國企業因此而暫時關閉。此外裁員人數增加的趨勢也一直持續至四月,大大降低了消費能力。

圖2:歐元區製造業PMI與美國ISM製造業PMI對比

2. 歐洲經濟前景令人堪憂,歐洲央行稱採取一切必要舉措支撐經濟。當前貨幣市場趨勢並不明顯,因為各主要經濟體央行進入比慘模式,在美聯儲無限量放水之後,歐洲央行似乎比美聯儲有更大的動作。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本週表示,歐洲央行將做好本職工作,幫助歐元區經濟應對數十年來最嚴重的危機,但也需要更多國際合作來打敗大流行疫情。拉加德稱,管委會致力於在其職責範圍內採取一切必要舉措,幫助歐元區度過這場危機,歐洲央行做好了充分準備擴大資產購買計劃的規模以及調整資產構成,有必要擴大多少就擴大多少,需要多久就持續多久。歐洲央行將探索所有選項以及所有意外情形,來支持經濟度過此次衝擊。拉加德說,歐洲央行也在評估是否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來幫助銀行,包括通過進一步放寬要求銀行維持的緩衝資本來釋放現金。

圖3: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與歐盟經濟景氣指數

圖4:Libor歐元、美元利率對比

3. 除了疫情對匯價的影響,投資者開始把關注焦點重新轉向英歐貿易談判。繼續關注英歐貿易談判,談判仍存不確定性。談判雙方希望在六月取得進展。本週15日,歐盟英歐貿易談判首席代表巴尼耶和他的英國同行福斯特進行了視頻會議,並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稱,雙方的會議是建設性的,15日,雙方處理了大量技術性工作。這些工作澄清了雙方主要的分歧和共同觀點。雙方同意繼續談判,以便在六月取得實質性和具體的進展。鑑於目前的疫情,雙方將繼續以視頻會議的方式展開談判,同時談判日期分別定在了4月20日,5月11日和6月1日。

圖5:歐元區與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對比

圖6:歐美利差與歐元/美元匯率數據來源:WIND,國際衍生品智庫

4. 歐美疫情嚴重下投資者將資金轉移日元避險,且市場認為日本央行寬鬆措施相對有限在全球央行加大寬鬆力度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所能選擇的寬鬆措施似乎較為有限,而其他央行如美聯儲在寬鬆上仍然有更多空間。IMF高級官員指出,日本央行降息在刺激經濟方面的效果有限,可能損害金融業發展;日本央行可以進一步增加資產購買和流動性供應,避免市場混亂,當前不是日本提高消費稅的合適時機。雖然在貨幣政策上空間有限,但日本方面卻醞釀更多財政政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已下令修改政府補充預算案,以保證有足夠資金向每位公民發放10萬日元的現金補助。安倍的盟友、公民黨議員山口那津男此前要求進行修改,並敦促安倍放棄早前提出的對低收入家庭發放30萬日元現金補助的計劃。降低發放金額、取消補助資格的標準預計將加快發放速度。共同社的報道並未表明,修改預算案是否包括取消上述規模較大的發放計劃。

圖7:歐元/美元與美元指數走勢

三、技術分析

圖8和圖9顯示了歐元06合約日K線以及4小時K線的技術走勢圖。歐元上週低位窄幅震盪,最高觸及1.10070。下週預期持續震盪偏弱走勢。上方壓力暫看1.09700。

圖8:歐元3月合約(6EM0)日K線圖

圖9:歐元3月合約(6EM0)4小時K線圖

四、交易策略

本週市場迎來英國3月失業率,英國3月CPI;日本3月全國CPI;澳洲聯儲公佈4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美國得州原油監管機構討論原油限產問題,可能投票出結果;美聯儲官員發表講話。

策略方面,歐元可能持續震盪走弱。後市歐元仍建議逢高做空為主,上方壓力暫看1.09700附近。

本文源自國際衍生品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