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Saying:

《創造營2019》今晚決賽,對於很多人來說,今晚究竟誰能成團,似乎已經不再重要了。

2018年被稱為“中國偶像元年”。然而到了今年,除了節目的“糊”,網絡上的種種“怪”現狀更像是讓人脊背一冷的鬧劇。覆盤這場鬧劇,會發現一切因利益而起,又交織著節目的求生欲、粉絲的無理智,最終每一刻都在突破荒謬的下限。

正像我們這個時代的某種縮影。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尷尬的創造營

《創造營2019》的最後一個大新聞,大概是王晨藝退賽。

然而這個話題的熱度也沒有堅持多久就草草消散。而即將進入最後成團決賽的節目也越來越“糊”,論風頭和討論度,橫向比較不及同時段友臺的《樂隊的夏天》,縱向比較則遠遜去年的《創造101》。

回想去年夏天,即便是不關注選秀的人,對楊超越和王菊的話題度也是有目共睹。去年有媒體感慨,王菊和粉絲帶起的媒體狂歡來去都太快,甚至都堅持不到總決賽。而今年,似乎沒有任何一個人物和話題堅持到了總決賽之夜。

讓人觀感尷尬的第三場公演結束,除了仍在奮力打投的“營妹”,這場選秀似乎已經與大眾無關。

縱然在導師陣容上祭出了郭富城、蘇有朋這樣的情懷殺,《創造營2019》從一開始就多災多難。

節目還沒播出,就被豆瓣鵝組的網友憑藉放出的MV順藤摸瓜,“猜”出了主題曲首C,接著又扒出了這位來自臺灣的選手的家人在臉書上的發言,成功上綱上線扣上了立場“帽子”。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節目組反應速度很快。主題曲MV重剪,評級舞臺剪成大頭,第一次舞臺重錄。

如果不是最後這番操作,也許我還注意不到王晨藝。第一次舞臺他因為和林煥鈞同組,因而重排重錄。他的“慘”不止如此:因為有一位國*家*領*導*人名字與他僅有一字之差,王晨藝在微博上不能擁有全名。

但是在另一方面,節目組對他有刻意的展現。個人練習生的素人身份(暫且不論真假)、曾經舞蹈老師的經歷,都讓人想到了去年引發跨圈層討論熱潮的王菊。唯一的差別在於,比起王菊之於女團的“格格不入”,王晨藝的外形和業務能力在男團裡是“能打”的。

然而也正是差了這一點“格格不入”,讓無論是王晨藝還是其他業務能力優秀的男孩們,都離“出圈”差了那麼一點。

幸運的《創造101》

回望去年,《創造101》最初的人氣,仰賴的是早已成名的3unshine組合,節目播出後又出現了王菊和“全村的希望”楊超越,這兩名“非常規”選手的出現和爭議,將一檔偶像選秀節目,上升到了全民層面。

這也是《創造101》在籌備之初就定下的目標。作為一檔真人秀,《創造 101》的目標很明確:要出圈,要對觀眾形成情感投射。

從導師層面看,Ella和S.H.E.組合將近二十年的故事,觀眾是熟悉的,由她來訴說女團的心路歷程,觀眾先天有了代入感。

從選手層面看,宇宙少女的兩位成員先天帶有故事,但更有話題的是“攪局者”王菊。這名前模特經紀人,以個人練習生的身份參賽。她在節目的最早期踢館,失敗後又因為3unshine組合成員的退出“僥倖”獲得第二次機會,穿著最照耀的皮草和尖頭鞋,她在一入營就以格格不入的外形和風格成為話題。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在節目的中後段,社交平臺爆發了病毒式傳播。用當時自媒體的話說,如果你還沒有成為一個“菊外人,那你已經徹底淪落為網絡熱門話題的局外人。

在狂歡般的網絡傳播之下,王菊被包括 BBC 、《紐約時報》在內的中外媒體高頻討論,被認為是具有社會價值層面意義的新偶像。上一個被抬到這一高度的,還是十幾年前的李宇春。

然而真的如此嗎?

前無古人後無來著的“05超女”

2005年《超級女聲》的影響力和熱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除了締造了數位成功的歌手外,05“超女”讓國內大眾第一次目睹了超級偶像的誕生和價值,而中性風格的李宇春,直接影響了未來幾年大眾和娛樂圈的審美。

在節目影響力,05超女的影響是全民性的。流行在我們學校的一個段子是大學老師們開會,其中一個老師會站起來為自己喜歡的張靚穎拉票。那一年粉絲們在街頭的拉票、各位觀眾實打實的短信投票,在後來都無法複製。在十幾年的今天再看,不僅熱度不可複製,這種社會氣氛都幾乎無法重來。

本土化選秀以芒果臺的《超級女聲》系列為代表,又橫空出世了“有嘻哈”和其他系列。選手和製作的品質暫不論,這些節目受到的約束與日俱增。從某一時刻起,所有選秀節目的“投票”都變成了點贊、Pick;“超級”改名“快樂”,已經意味著輿論控制的收緊;到了嘻哈文化受控後,“有嘻哈”變成“新說唱”,已經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了。這時候,韓國Produce 101 系列被引進了。

個體的殫精竭慮和時代的無心插柳

騰訊的101系列引進的是韓國Produce 101系列的版權,製作團隊是芒果臺“快男超女”的底子。按理說,101系列賽制模式成熟且有穩定的受眾,國內團隊懂得營銷,中國市場廣大,前景一片大好。

然而沒想到,疲態在第二年就顯現。,在三個月的時間裡,練習生們要一起吃喝訓練,一起呈現四個舞臺,12期節目如球賽般將他們三個月時間濃縮。本來以為可以融入“中國特色”的製作團隊,想出的節目方案只是女孩們一起逛宜家,男孩們一起長途跋涉,並用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硬形式主義橋段展現出年輕人的團隊意識。

而在人物塑造上,又有太多韓國101系列的影子。《創造101》裡不敢唱歌的李子璇沿襲了韓版101裡磪有情的戲碼,《創造營2019》裡的“Wink擔當”何洛洛,怎麼看都有韓國第二季Wink Boy樸志訓的影子。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同樣的爭C讓C,同樣的哭泣和擁抱……同樣的劇本演多了自然會乏味。《創造101》幸運的是,遇到了楊超越和王菊。

王菊上節目是有所準備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王菊一直不太喜歡自己的中文名,覺得不“夠高級”,行走在職場,她習慣性用英文名”Naomi“自稱。然而,從決定參加《創造 101》開始,她就打定了主意用本名——因為本名很好記。後來被視為王菊標誌的“Slay”也是她的精心選擇 —— 她想過用“Swag”,但後來發現“Slay”更合適。

但是更多是意外。

王菊具有帶動性的、偏離大眾潮流的人生選擇,吸引了小眾人群的視線,也激起了大群體對於主流審美的審視。玩得起、敢自嘲的性格特點,迎合了時代對於女性意識的宣揚。而公共議題討論空間的縮窄,更讓這一原本屬於娛樂領域的話題,在其他圈層折射出了更多元的價值。

在去年,我寫過一篇關於王菊的文章,標題就叫“個體的殫精竭慮和時代的無心插柳”。王菊引發的熱潮,遠非她自己能想象和控制的,也早在節目的預期之外。

《紐約時報》說王菊在挑戰中國“白瘦美”審美。一年多後再看,靠一個王菊能帶動多元審美嗎?顯然是不能的。

不幸運的時代和我們

但是現在想來,有點替王菊慶幸的是,去年的網友除了說她胖、說她黑、說她醜之外,並沒有太多”出格“的舉動,雖然她的熱潮並沒有堅持到決賽,但她被網友看到、且被大部分網友善待。

《創造營2019》裡的王晨藝沒有那麼幸運。

因為“素人”的人設、不斷出現的鏡頭,王晨藝在豆瓣的幾個小組被噴得最狠。幾家組團投票之後,王晨藝和其他幾名選手的站子騙票,更是被大家掛了一陣。其餘的粉絲覺得不公平,每天都有人發牢騷抱怨。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直到有一個營妹挖出了他的微博小號和點贊內容。網友們有一種抓到了一點“真東西”的喜悅。帖子一個個出來,先是要求節目組讓他退賽,如果做不到,大家就要@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媒體,指責騰訊包庇“汙點藝人”。討論樓建到了1000層以上。

這種瘋魔的氣氛被作家梅驍寫到了微信文章裡。微信文章很快被刪了。創造營發佈聲明,宣佈王晨藝退賽。

覆盤這場鬧劇,會發現一切因利益而起,又交織著節目的求生欲、粉絲的無理智,最終每一刻都在突破荒謬的下限。

第一期節目裡,“發起人”迪麗熱巴表示:(這次節目)可能是這個行業十年人生濃縮後的高度提純。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這句話顯然是誇大其詞了,這次選送練習生參賽的公司,很多成立於2018年下半年。有的是行業的強強聯合,有的是倉促上馬,不管怎樣,都是為了趕上這趟開往“偶像盛世”的火車。

這些公司有打造一個優質偶像的能力嗎?很難說。

對於節目來說,一切都是求生欲。從“初C”被退賽到王晨藝退賽,節目組選擇了安全播出,而掌控的那雙手選擇去營造“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景象。然而真的什麼都沒有發生嗎?

年輕的粉絲們只會用“可鹽可甜”、“入庫不虧”這樣簡單粗暴的的形容。在“我的pick一定要出道”的激昂下,冷靜和理性被拋在了一邊。大家都堅定地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他們的要求也很簡單粗暴,作為沒有常識和歷史記憶的一代人,我相信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和《薩勒姆女巫》裡的眾人一樣,正在行使著多數者暴力。

不成熟的行業、束手束腳的製作方、不理智的粉絲……再加上不斷縮窄的公共議題討論空間,顯然也不足以迎接真正具有藝術生命力、帶來更大社會影響力的偶像。

一切都是惡性循環。

王晨藝退賽後,有網友問,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

現在看來,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微博:@水母

豆瓣:@jellyfish

轉載及工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勿私自轉載

當然,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微信ID:jellyfishdiary

素人不配擁有夢想嗎?是生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不配有夢想啊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