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2013年,《健康與營養》雜誌曾舉辦過兩場“兒童零食優選”沙龍並做了現場零食消費情況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1%的家長認為零食不是必需品,可吃可不吃。而與此同時,98%的孩子有吃零食的習慣。

零食已經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即使父母有心想要阻止孩子吃零食,仍然沒有辦法抵擋社交環境中零食的存在。所幸,隨著父母們對食品安全及兒童成長的重視,部分零食慢慢被接受了,如酸奶、水果、乳製品等等。目前,兒童零食最大的爭議在於那些“垃圾”食品。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我有一個故事

關於“垃圾”食品,我這裡有個故事,這個故事來源於閨蜜的“八卦”:

閨蜜的一位男同學從小被媽媽禁止吃零食。這位男同胞是聽周杰倫的歌長大的——聽媽媽的話——真的一次都沒吃過零食。直到有一天,這位男同胞找了個吃貨女朋友。這位女朋友很愛吃,一個人吃覺得特沒勁。於是想著法哄男朋友吃。

“來,吃一口,特香特麻。”

“不要。”

“張嘴……”

“唔……太好吃了,怎麼會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這段繪聲繪色的表演來自我的閨蜜。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零食成了他倆共同的愛好,並因著這個愛好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不幸的是,婚後兩夫妻是跟婆婆一起住的。婆婆還是不許吃所謂的“垃圾”食品。於是,這個女朋友,現在是媳婦兒了,經常偷偷採購後用黑色垃圾袋做掩護,一回家就衝進房間把零食藏進衣櫃。晚上,兩人在房間盡情享受。

從未吃過零食的童年到日日貪食的成年,這位男同學的人生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的母親應該怎麼也不會想到零食成了影響兒子終生大事的關鍵性因素。

當然這個事情比較極端,但是零食問題的確成為很多家長擔心的問題。


影響孩子身體健康的"零食”


首先,讓我們我們來看看非健康零食的危害:

  • 有研究表明:經常吃不健康的零食會增加兒童患肥胖及代謝異常的風險,特別是甜飲料、甜點心、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等高能量、低膳食纖維的食品。
  • 為了保證食品能夠吸引孩子,許多商家都在零食的味道、顏色、香味上做足了功夫。這也就意味著零食被混雜進了很多添加物,如色素、香精、防腐劑等等,長期服用影響孩子的內分泌,引發機體代謝紊亂。
  • 由於吃零食不分地點和衛生條件,孩子往往容易因此患上腸胃疾病。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事實上,非健康零食確實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一定的影響。一些家長考慮到零食的危害,採用了一刀切的政策,堅決不讓孩子吃零食。那麼,不讓孩子吃零食是個良策嗎?


被忽視的心理健康


對於零食,家長往往很注重身體方面的成長,但是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而相比於身體方面的疾病,心理的疾病往往來得晚、藏得好。一些初期的心理疾病並不能夠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

被禁止吃零食的孩子身上都發生了什麼,我們來看看這幾位網友的現身說法:

有因為不給吃零食,產生匱乏感的: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匱乏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當一個人的慾望一直得不到滿足,那麼他就會一直想要得到。就比如上圖這位網友,因為小時候不讓吃,現在長大了瘋狂吃以滿足小時候造成的“匱乏感”。


有因為不給吃零食,撿別人掉在地上吃的心酸: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孩子天生是個好奇的探索者。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醉心品嚐”,孩子理所當然會想要嘗試。零食其實孩子探索世界的一個階梯。縱使父母怕孩子摔著將階梯撤掉,孩子依然會想方設法從別處搭建階梯,用他自己的方法。


有覺得小時候不吃零食“虧了”,童年不幸福的: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黃磊曾在節目中說:沒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福的。孩子喜歡吃零食是一種天性,家長們應該害怕零食帶來的各種危害,杜絕孩子吃零食。其實這也切斷了一個孩子獲取幸福體驗的渠道。

以上鮮活的例子都告訴我們,零食不只關乎身體健康,其實還有心理健康。實際上,零食是一場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博弈。(這一屆家長真是太難了)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大部分孩子對零食都有一種渴望,無論是出於好奇心、口腹欲還是幸福感需要,吃零食是一種正常的需求。但是出於各種擔心,家長們對零食望而生畏。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孰輕孰重?家長們到底該如何抉擇呢?


04零食博弈對策: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


對於這種情況,不二媽媽的建議是沿襲"金玉良言”: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

戰術上重視:

家長們可以參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中國營養學會共同編制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

該指南將零食分為三個等級:

可經常食用,即每天食用:如水煮蛋、無糖、低糖燕麥片、全麥麵包、豆漿、香蕉、土豆等;

適當食用,即每週可食用1-2次:如黑巧克力、牛肉片、松花蛋、杏仁露、鮮奶冰淇淋、咖啡等;

限制食用,即每週不可超過一次:如甜度很高的蜜餞和糖果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識別零食的安全性:如讀懂食品背後的配料表、動口前先動眼,瞅瞅零食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等等,引導孩子學會自己保護自己才是教育的正道。


零食,一場關於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的博弈


戰略上藐視:

雖然專家們給出了各種答案,讓孩子們多吃堅果、牛奶等,但是孩子們好像對這個建議並不感冒:2019年,湖北某高校對孝感地區600多名小學生調查發現:小學生最喜歡吃的5種零食分別是:膨化食品、飲料、糖果、奶製品、辣條。現實是那麼讓人頭疼。

但是孩子的成長又何嘗只有這一種難題,孩子的成長難道不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嗎?除了零食問題,還有愛玩遊戲怎麼辦、愛看電視怎麼辦、早戀怎麼辦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家長不妨放鬆心態,多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在不斷碰撞、融合中,你們的聯結會更加緊密,孩子也會更加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