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最近幾個月特迷李玫瑾教授的講座,今天把她分享的關於青春期教育的一個講座又看了一遍,這個講座的題目是《為孩子尋找他的價值》。

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提到“什麼才是人的價值?”這樣一個問題。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用經濟學來解析,人的本質就是兩點:

一是自身擁有的他人需要;第二是他人需要的我所擁有

其實就是說,對於一個人而言,要成為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這就是人的價值。

這番話讓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中庸》。我覺得李教授說的這兩點人的本質恰好就完美地解釋了什麼叫做《中庸》。

可能很大的一部分人看到這裡都會不足為奇,覺得《中庸》不就是和稀泥嘛,不就是當個沒原則的老好人嘛!

真是如此麼?不然。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其實啊,讀古文對現代人來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除非你就是讀這個專業的,可能還稍微容易些。我曾經在南懷瑾先生的書中學到了一個讀古文的好方法,叫做“以經注經”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南師認為:用現代漢語去理解古文,很可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為了能夠更趨於準確地觸及古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可以用同時期的語言去進行比較,去搜索一個詞在不同的著作中的含義,這樣一來就會更容易明白它的本意了。

引用漢儒鄭玄的解釋,所謂:“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

這裡庸已經解釋了就是用的意思,有用好用。那麼中到底是什麼意思?

《大學》裡講:“《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意思是說像保護嬰兒一樣保護人民,只要心能夠真誠的去力求保護他,雖然沒有能完全符合要求,也就不會相差太遠了。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所以我們能看出這裡的“中”是能完全符合的意思。那麼除了上一句話,“中”在什麼情況下會被這麼解讀呢?可能熟悉河南話和魯南方言的人比較能理解,這些地方的人經常說“中”,發音zhóng,就是能,行,好,可以的意思。

因為《中庸》的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嫡孫,春秋戰國時期人,大家都知道孔子祖籍河南,出生于山東曲阜,曲阜又屬於山東的西南地區,而秦始皇時期似然提出了“書同文,車同軌”但對於語言,並沒有統一的限制。而在我國,普通話的推廣更是在成立新中國之後的近代才被普及的。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而且祖國都70華誕了,大部分人還是不能很好的講好普通話。所以在研究古文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注意關於作者所處地區環境對其著作的影響。那麼知道了這些之後,我們再用河南話讀一下“中用”就合理地解釋了“中庸”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我們再回過頭看一下經濟學的解釋,是不是非常符合中庸這個概念?

其實我想說的是,在沒讀《中庸》前,我也是先入為主的認定《中庸》就是模稜兩可、和稀泥的意思。然而,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學習態度。

那是什麼改變了我的想法呢?這就不得不說一說咱們的文化瑰寶——《論語》。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論語》子罕篇第九——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這句話看似容易理解,可是要在一生的修養中做到就非常不易了,所以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就告訴人們,如果只是知道和理解卻不去行動,那就相當於不知道。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而南懷瑾先生對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這麼解釋的: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第一毋意

這是說孔子做人處世,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見,本來想這樣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見,他就接受了,並不堅持自己的原則。

第二毋必

他並不要求一件事必然做到怎樣的結果。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還無法向人訴苦,對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兒女都無法講。“十有九輸天下事,百無一可意中人”。一個人一輩子十件事有九件事都失意,一百人當中,還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知己。所以說,想必然要做到怎樣,世界上幾乎沒有這種事。

第三毋固

不固執自己的成見。

第四毋我

專替人著想,專替事兒著想。

跟著聖人學習,即使自己達不到那種高度,也必然會比不學習時的狀態要強很多。

當然,古代離咱們現代很遙遠,一些內容並不適合當今社會的機制,所以我們要學會自己辨別其中的事情,好的東西要傳承下來,有句話叫“盡信書不如無書”。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孔聖人也曰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現在的社會,信息傳遞這麼迅速的今天,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信息經常會搞得大家都很焦慮,所以學會去辨別,才能做到不去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

那麼獨立思考的能力怎麼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只有見得多,識得廣,眼界思路才會開闊,才會讓人有所成長。

可能有的人覺得自己沒時間讀書,這並不是理由,現在有聲讀物那麼多,有很多碎片時間可以利用來在各種各樣的app裡聽上那麼幾分鐘。想一想少玩幾局遊戲,少刷幾段小視頻,把這些時間用來學習,不是更有意義?實在懶得找,也可以到小紅書關注“山治”,有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剪輯,每段不超過5分鐘,直接講解精髓。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或者有人會說,我就是不習慣零碎地閱讀,我也尊重你的習慣,但是中國有幾個成語,叫聚沙成塔、積少成多。荀子也在《勸學》中提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其實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要面臨一個最可怕的問題,那就是時間的流逝。從出生那一刻起,每過一秒,你都距離死亡死亡更近了一步,而在生命的有限時間中,你需要學習,需要成長,需要融入社會,積累財富,需要培養後代……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而要實現這些事情,都需要用到你出生時所不曾具備的能力。如果一但有多個能力不足,那麼一個人很容易就會因為無法趕上時代發展的腳步而被歷史的車輪遠遠地甩在後面。

所以如果不想這樣,每天抽點時間讀讀書又有什麼難的呢?這可是讓自己具備新的能力或者鞏固已有能力的最簡單最易行的方法。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這裡我們並不一定非要按照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等所謂的某些順序來讀書,我們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類別,其實細想之下,哪怕是被人們普遍認為玩物喪志的遊戲也有遊戲領域的書籍可以用來學習。

趁年輕多讀一些不同領域的書籍,保持一定的學習能力,未必是什麼壞事。

發現自己學習速度比別人慢,那就多閱讀唄,大量的閱讀,不要一味地追求過目不忘,要麼怎麼有“博覽群書”這個說法,懂得多和懂得精就像魚和熊掌。

當然我們也可以就是那種沒有什麼遠大追求,只想過平淡的生活。可是你知道嗎,在平淡的生活裡其實也是蘊含了很多有關學習的東西,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其實也是一門複雜的學問。

自從進入21世紀,拼爹拼媽的現象更嚴重了,那麼大家仔細想一想,拼爹拼媽拼的單純是經濟實力嗎?經濟實力其實只是一小部分,佔比更多的還有爹媽們的格局,格局大的會說先實現個小目標,賺1個億。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虎父無犬子”是老詞兒了,但是其所表達的意思卻在這千百年裡從未變過。

其實我們在很多故事裡都看過了,那些混得好的同學,同事,朋友,也有一些是憑自己打拼出來的。但這只是發生在故事裡,現實中這樣的人可以算是鳳毛麟角。

更多人還是依靠父母給打的地基,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添磚添瓦。

以前還有句話最常聽,叫作:“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很多人在孩子沒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教,出生後繼續教,什麼胎教早教全腦開發……對於這種孩子還沒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先擺到攀比大軍中的行為,我還是比較反感的,對於這樣的父母,我覺得真正應該受教育的是他們自己,只有自己學好了,才可以有資格講傳承。

有些人渾渾噩噩半輩子才弄懂的道理,放在一個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中,可能在十幾歲就弄懂了。這就是學習與不學習的差異。

當然,現在丁克家庭也很多,既然不要孩子,那以上這些自然就不能成為他們學習的理由,但是我想說,人從出生開始,內心的想法其實是一直在變的,千萬不要過早地說一些過於絕對的話。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在我國文化的第一部書《易經》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八卦,其實我們世間的萬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人也在變,社會環境更是在不停地變化。儘管他們不願意承擔物種繁衍這份責任,儘管他們可以說自己寧願不學習而去旅遊,去遊山玩水,去享受。

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人只要活著,不管是否閱讀,其實都是在成長,在學習。而閱讀只是讓學習更加有效,可以讓他們在把旅遊拍的照片發朋友圈時不是配上“我靠,這太美了。”、“美死了。”、“好美啊。”這樣的文字,而是可以信手拈來“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樣的詩句來為自己的照片增色。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餘華老師的《活著》,結局裡富貴的兒子因為和縣長夫人血型相同,被抽血過多身亡,女兒因產下男嬰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媳婦兒在女兒死後三個月也去世了,女婿因為工地設備出錯,也被水泥板夾死,外孫因為吃豆子撐死了,只剩下一頭老牛伴隨著富貴在夕陽下回憶。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的結局,克利斯朵夫在他的坎坷一生中都在追求自由與夢想,克利斯朵夫老了,心愛的人至死也沒能和他相結合,充滿激情的生活褪去了,也失去了他的反抗精神,變成了一個不問世事的老人。

書中描述的故事,仔細回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已經見過太多太多。我不是說我們身邊都有富貴,都有克利斯朵夫,而是想說我們最後發現的是,人這一輩子能陪自己走到最後的只有自己。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但要不要為我們自己儲備一些精神食糧呢?這樣,假如真有一天到了遲暮之年,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兒孫滿堂,享受天倫之樂,那這些儲備也可以給自己活著的勇氣,樂觀積極地生活下去。

人吶,讀的東西越多,也就越容易堅強,越是看得開。這方面的典範,在這裡我要推薦一下咱們蘇軾蘇東坡大學士,看看《蘇東坡傳》,瞭解一下咱們這個堪稱古今勵志第一人的大學士,仕途坎坷,被貶無數次,依然能夠沒心沒肺地瀟灑過活,不把這些苦難放在心上,一直積極樂觀豁達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郭德綱老師在相聲裡不也說了麼,人活著就是這樣,你老往上看,你好不了。往下瞧。你做買賣你賠錢了?那還有跳樓的呢。跟他比你很快樂。你這兒生一閨女你恨得慌,那還有沒孩子的呢。你這兒失業了,那兒還有失身的呢。你媳婦不要你了,她也沒要我呀。

所有人都正在面臨的危機,然而我們自己卻不知道

講了這麼多,無非就是希望大家都能抽點時間無論通過什麼方式,都能夠學習,閱讀,成長。做到處變不驚,遇事不亂。

最後引用漢·劉安·《淮南子》中的名句:“患生於多欲,害生於不備。”來共勉。別問我什麼意思,自己查去,這是你開始學習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