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證據,囊括一級和二級預防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也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我們不但要實施降糖、降壓、調脂、抗血小板等綜合干預措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還可選用具有心血管獲益的降糖藥物。

2008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要求新型降糖藥物開展心血管結局試驗(CVOT),證明其心血管安全性方可上市[1]。這些CVOT多納入長病程、接受多種治療、合併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證實了藥物對於心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作用[2-5]。

然而,面對需要進行心血管疾病一級和二級預防、更廣泛的糖尿病人群,如何才能滿足治療需求?二甲雙胍這個降糖“一哥”再次進入研究者的視野。

01 一級預防:二甲雙胍再添中國“心”證據

其實,UKPDS研究已經證實,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二甲雙胍是具有“心”保護作用的降糖藥物[6]。在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方面,二甲雙胍成為首個被證實具有獲益的降糖藥物。

而上述作用,逐漸被越來越多的研究驗證。中國一項回顧性、傾向性評分配對研究比較了3,400例接受二甲雙胍聯合改善生活方式的T2DM患者與3,400例僅改善生活方式的T2DM患者在心血管方面的結局[7]。研究顯示,二甲雙胍的使用使得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的發生風險顯著下降(圖1)[7]。

“心”證據,囊括一級和二級預防
“心”證據,囊括一級和二級預防

圖1 調整生活方式聯合二甲雙胍更顯著改善心血管結局

02 二級預防:二甲雙胍屢立戰功

除了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中發揮作用,二甲雙胍在心血管疾病二級預防的研究中也屢立戰功。

REACH研究納入19,961例合併動脈粥樣硬化的T2DM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顯示,與未使用二甲雙胍相比,經二甲雙胍治療後2年死亡率更低(HR 0.76 [95% CI 0.65–0.89]; p<0.001>

另一項納入70,270例發生過急性心梗的糖尿病患者的回顧性綜述表明,與使用胰島素、磺脲類或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抑制劑)單藥治療相比,接受二甲雙胍治療的患者經歷更少的心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衰、卒中或死亡)(HR 0.90,95%CI 0.83-0.98)[9]。

“心”證據,囊括一級和二級預防

心血管專家

降糖藥物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作用,涉及藥物在臨床的應用策略,是醫生關注的焦點。在一級預防方面,除了經典的UKPDS研究外,二甲雙胍又有了“頭對頭”的中國證據。研究告訴我們,在T2DM早期就開始使用二甲雙胍,而且長期使用(研究中位隨訪時間62.5個月),是能夠帶來心血管獲益的。另一項在新診斷T2DM合併新診斷心衰患者中進行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也表明,二甲雙胍降低此類患者死亡風險達15%[10]。這與UKPDS研究帶來的啟示類似,均提示二甲雙胍治療T2DM宜儘早長期使用,更好保護心血管,改善預後。

二級預防方面,二甲雙胍在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中,顯示出了確切的心血管獲益。這或許與二甲雙胍直接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有關。研究表明,二甲雙胍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減少NO形成,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活化巨噬細胞對脂質的攝取[12,13]。另外,REACH研究歷經2年,看到了死亡率下降的結果,由此可見二甲雙胍在二級預防中展現的獲益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總的來說,應遵循國內外權威指南,將二甲雙胍作為T2DM患者基礎用藥和全程用藥,為更多患者帶來“心”獲益[11,14]。

周京敏 教授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血管內科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兼秘書、上海市醫學會心力衰竭協作組副組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參考文獻

[1]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vailable from http://www.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 Guidances/ucm071627.pdf).

[2]Bethe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395-402.

[3]Green, et al. N Engl J Med, 2015;373:232-242.

[4]Marso, et al. N Engl J Med, 2016;375:1834-1844.

[5]Holman,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7;5:877-886.

[6]Holman, et al. N Engl J Med, 2008;359:1577-1589.

[7]Fung,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2015;14:137.

[8]Roussel, et al.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892-1899.

[9]Ritsinger, et al. 2019;Abstract presented at AHA 2019.

[10]Romero S P , Andrey J L , Garcia-Egido A ,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3;166(2):404-412.

[1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0;43(Suppl 1):S1-S212.

[12]Zilov,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19;35:e3173.

[13]Teodoro, et al. Front Physiol, 2018;9:1857.

[14]賈偉平,等, 中華糖尿病雜誌, 2018;10(1): 4-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