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大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當時,周邊的諸多國家都與唐朝有外交關係,並且大都對大唐朝貢。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它們向大唐朝貢的真正原因是為發展經濟貿易。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朝貢,看上去是附屬國的進貢,在政治上主僕分明,但是現在研究表明,朝貢與其說是政治關係,不如說是經濟關係,所以學術界又稱之為“朝貢貿易”。

唐朝對於這種朝貢貿易,有獨特的語言描述。對於朝貢一方,唐朝稱之為“獻方物”,名馬、戰象、獅子等,都是具體的“方物”。唐朝有專門的規定,如何接收處置,都有明確的程序和辦法。如果方物是藥物、食物,一進入唐朝邊境,邊境的州縣就要驗收、打包、封印,然後交給使者,同時上報鴻臚寺(當時的外交部門)。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鴻臚寺檢驗無誤,通知少府監和市場管理部門,派專門官員檢驗貢品並且確定價值,然後奏報並送往朝廷,是否引見、宴會等皆聽從朝廷指示,所以才會有現代崗撿監督。使者歸國(稱作“還蕃”),一定要賞賜(“賜各有差”),地點是朝堂之上,典客署的官員負責引導使者領取,並教會使者拜謝禮節等。為什麼“賜各有差”呢?

之前對朝貢品的定價,在最後的賞賜環節發揮因果作用,皇帝的賞賜是有依據的,即根據進貢方物的價值決定賞賜的多寡。雖然沒有使用交易之名,而本質上就是交易。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唐朝皇帝對外交使節的賜物,並非百物皆有,通常只是紡織品,這就是“賜物”的真正含義。不過,賜物分內外,如果是朝臣,賜物“十段”的具體內容是絹三匹(四丈為一匹)、布三端(五丈為一端)、綿四屯(六兩為一屯);如果是“賜蕃客錦綵”,則“十段”為錦一張、綾二匹、縵三匹、綿四屯。

看來為蕃客準備的賜物更加豐富多彩。唐朝與邊境之外的居民有互市,但有些物品不許用來互市。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唐朝的《關市令》規定:“錦、綾、羅、縠、繡、織成、紬、絲絹、絲布、犛牛尾、真珠、金、銀、鐵,並不得與諸蕃互市及將入蕃”。同是錦綾等絲織品,皇帝的賜物中有,但卻不許互市交易,或許是想體現浩蕩皇恩的獨特性。

唐朝遇上雙十一又會怎麼樣?

朝貢貿易本質上是貿易,但畢竟打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記,所以受到政治的影響不可避免。唐朝安史之亂時期,回鶻曾經援助唐朝平亂,作為回報,唐朝除加大賞賜外,還規定以絲絹購買回鶻馬,每年最高額為10萬匹,每匹馬換絹40匹,這為唐後期的雙方關係帶來了長期的問題。回鶻利用互市關係,輸送大量的馬匹給唐朝,以換取唐朝的絹帛,為唐朝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為唐朝帶來了日後的繁華似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