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之死,大秦该亡了

扶苏之死,大秦该亡了


秦之公子扶苏,始皇长子,其“为人仁,刚毅武勇,信人而奋士”(司马迁《史记》)。其大义就是说扶苏这个人讲仁义,性格刚毅而勇敢,而且信任别人,有诚意,大家都喜欢他。

真的是这样吗?可以从《史记》中的诸多记载找到佐证。“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也就是说扶苏屡次进谏劝言书,反对始皇帝的苛政酷法,他不是“谄媚图荣华”之人,特别是在“焚书坑儒”之件事上,更是极力反对,而且说得非常有才识和见地: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涌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今榆林)———《史记-秦始皇本纪》。


扶苏之死,大秦该亡了

从这话中,可见他是极力反对苛政酷法的,同时他也同情儒生,并非常有可能受其一定的影响,这仁义之心不就是儒学的主要思想吗?正因仁义,所以大家都喜欢他,陈胜在起义时就说了“扶苏素有贤明,百姓多闻其贤”并以他作为政治宣传,从效果来看,扶苏确实很有号召力。

再看他老爹始皇帝是真的怒吗?我看不是,因怒而罚,可哪里有这样的罚啊?在灭六国并尽迁其贵族于咸阳加以监督后 ,还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黔首之民”之后(贾谊-过秦论)。在始皇帝看来,天下已定。此时帝国最要紧的便是抵御北方匈奴。哪里有因惩罚一个人而让其去做最重要的事啊?而且蒙恬更是当世之名(悍)将,难得的良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始皇帝是要扶苏多加历练,不仅不是真怒,而是非常之喜欢。

这样一个皇帝(父亲)喜欢,臣民信任,有号召力的贤仁公子,当然是百姓所期待的,也是有可能改变大秦命运气数的一个人。我一向不太喜欢过多的夸大一个人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秦之制度基本搭建完善,历史也证明了这些制度的前瞻性,只要稍微祛除恶法,顺势安抚,天下可定。 六国贵族也就失去了再起的社会土壤。

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人不喜欢。特别是胡亥,赵高和李斯。


扶苏之死,大秦该亡了

秦中车府令—赵高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巡游中突染恶疾死于沙丘宫。死之前急招扶苏回咸阳,回来干什么?史学界竟然还有争论?自媒体的历史说家们更是令立怪论,生搬硬套野史中的只言片语找出各种可能,我觉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皇帝不是常人,事出突然,死之前首要紧之事难道不是安排好继承人吗?你们看往后凡是有点正常的(不需要多么英明)皇帝,哪个不是这样啊?

可始皇帝死得太快了,诏书还没有发出就闭眼了。这下那三个人不干了,为何?胡亥当然也想当皇帝了,而且心胸狭窄,昏庸短视(从往后屠尽忠良和宗室可见);赵高以残身之躯有今之高位,当然不愿能者上位;李斯虽师出大儒荀子之门,可行的却是法家之术 ,当然也不认可同情儒学甚至可能还信仰儒学的人了。尽管他们三人各怀鬼胎,但此时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不能让扶苏上继位,于是就合力矫诏以始皇命扶苏自尽。而此时可怜的长公子还不知道其父皇也死。蒙恬以军人特有的警觉性提醒扶苏这诏可能是假的?

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意思是说如果父亲让儿子自杀,还有什么要请示的呢?大家注意了,扶苏说的是父之命,而不是君之令。这说明了扶苏多了些儒家的忠孝之义,而少了些法家的势利之心。

扶苏的死,也就让大秦失去了改暴归仁以抚天下的机会。二世即位后,因皇位来之不正,而扶苏又素有贤名于天下,胡亥对身边人乃至天下人的猜忌之心日盛,始皇帝时早已是“人摇手触禁,动辄陷刑”的局面更加的变本加厉。 猛药之后需温和调理方能长久,人是如此!国亦如此!

扶苏之死,大秦也该亡了。


参考书籍:《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李斯列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