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記得多年前初看《立春》,內心無以名之的感動與震撼,認為是一曲由底層小人物譜寫的熱愛藝術,追逐理想的生命讚歌(同時也是悲歌),但十年過去,再次重溫,我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立春》是由著名導演顧長衛執導,蔣雯麗、李光潔、董璇、焦剛、張瑤聯合出演的一部文藝影片。蔣雯麗憑藉片中的傳神表演榮獲2007年羅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整部影片並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與吸睛勁爆的流行元素。平淡素樸而又隱含張力地塑造了一個北方小縣城內包括其貌不揚的音樂女教師王彩玲、一心報考美院卻屢次落選的藝術青年黃四寶以及因醉心芭蕾而備受世俗打擊的群藝館舞蹈老師胡金泉等一群不甘平淡的逐夢者群像。

所以有人說這是一部獻給懷才不遇的藝術青年的作品,反映的是小人物在大時代中逐夢前行卻最終幻滅的悲情人生。

最初,我既為王彩玲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而感動,也為她理想的最終幻滅而悲哀。但隨著閱世漸深,見過不少因所謂“懷才不遇”而成天牢騷滿腹之人,對應現實,我開始產生一絲疑問:王彩玲們果真是一群空懷才情卻始終不遇而被摒棄在社會已經固化的上升通道之外的無名犧牲者嗎?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或者說,他們獻祭式的藝術追尋道路真的是值得肯定和頌揚的嗎?


01 他們所謂的才華也許只不過是一種建立在主觀角度上的盲目認知

小時的大院鄰居里有個叫賀音的女孩。之所以對她印象深刻,是因為兒時的她著實出眾,既聰明活潑又能歌善舞,無論是影視劇中的什麼角色,她只要一模仿無不形神兼具。大家平時都開玩笑叫她小明星,而她也總是一副躊躇滿志的躍然神態。

後來我家搬離了原先的大院,幾年前在街上遇到一位老鄰居,談起院裡人事,最令我驚訝的是賀音竟然進了精神病院。原來,長大後的她一心要當演員做明星,年年都去北京參加藝考。不過遺憾的是,每次都是榜上無名。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要是換做別人三五年下來恐怕也就心灰意冷改弦更張了,但賀音偏偏就認準自己“天生就是塊當演員的料兒”,之所以屢次落榜只因世人無眼不識珠玉。所以每一次的落榜對她來說既是挫敗打擊,卻又同時反作用激發出她“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雄心鬥志。每次緩過精神之後便再一次整裝待發,堅信只要不拋棄不放棄,就終有一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如此逐漸形成惡性循環,腦子開始不對勁起來,走進了再也出不來的死衚衕,直至最終成為一名偏執型精神病患者。父母在時尚有依靠,待父母過世之後兄長便只有將她送進了精神病院。

聽完鄰居的話,想到當年那個聰穎外露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目光呆滯的精神病患者,真不由感慨萬分:世上之路千萬條,何苦就認準一條註定走不通的絕路而貽誤終生了呢?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我無法判斷賀音多年痴心不改卻始終事與願違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否出於“懷才不遇”,但很大一種可能是她根本就不具備自己所堅信不疑的演藝天賦。但可惜的是,她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始終無法認清或者說乾脆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一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他的思想、行為或多或少會被他人或社會所影響。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會傾向於積極地描述和評價自己,做出帶有自利色彩的判斷。

正因為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你天生就是當演員的料兒”的心理暗示,賀音逐漸對自己產生也許超乎實際的心理定位與預期,從而將一種熱情或者說愛好當做自己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天賦,並且不斷地自我強化這種認知誤區,以至於最終落入難以自拔的心理陷阱。

而《立春》中的幾位主人公或多或少也具有同樣的心理特徵。

王彩玲自認天生擁有一副好嗓子,她對這一點極為自得甚至自負,一心獻身歌劇事業。同時,在狹窄的生活範圍之內,她也一直是傳奇人物般的存在,是被大家公認為總有一天能夠唱到北京的潛力股。他們眾口一詞的讚譽使她陶醉並由此產生錯覺:終有一天,自己必會站在眾目所矚、掌聲雷動的舞臺中央引吭高歌而一展抱負。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可是與光彩奪目的夢想背離的是暗淡無光卻無力擺脫的現實。即便拼盡全身力氣,用光所有招數,王彩玲依舊圓夢無門,儘管在影片的結尾她理智地接受了平凡的命運,但在生活的打擊紛至沓來之時,理想的破滅險些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令她絕望輕生。

其實,王彩玲即便真的有才,但她自視甚高的才能也並不一定就能被更大的範圍所認可。因為她畢竟是在一個全無競爭者和參照系的小縣城內鶴立雞群,放到藏龍臥虎、人才濟濟的首都,她的才藝就一定能夠脫穎而出嗎?

就像片中的一個情節:激憤的王彩玲在歌劇院那位女領導面前聲震屋瓦地唱了一段,也只不過換來一句:“我們院正式演員都沒有演出機會,你想都別想!”

也許在她聽來,自以為一經開嗓便驚天動地的王彩玲的水平雖然不差,但也沒有達到令她動容震驚,以至於不能不鼎力舉薦的地步。

還有業餘畫家黃四寶,他一心報考的中央美院是全國藝術青年心嚮往之的聖殿,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要知道聲樂美術這些藝術門類是很少能夠無師自通的,既需要穎悟才情,也需要良師督導;需要開拓眼界交流學習,需要夯時間砸銀子……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在多如過江之鯽的各地報考者中,你一個縣城繪畫愛好者憑什麼就覺得自己是其中翹楚?

他的“畫家夢”也曾險些毀了他,為了圓夢一意孤行眾叛親離,接連考場失意酒醉大哭痛不欲生。

如果他們不曾認清現實適時轉身,而是繼續沉溺在華麗的藝術家之夢中迷途難返,可想而知最後等待著他們的也必然是同我的鄰居賀音相似的命運。


02 自我服務偏差促使人對自己做出高於實際情況的評判而固執己見

那麼,在局外人看來一目瞭然的事實,王彩玲們為何始終視而不見呢?

或者說,他們即便看到也不願承認,甚至欺騙自己說,一時的挫折並不能否認我就是一個傑出人才的事實,我只不過還沒有找到那個一直在等待著我出現的舞臺而已。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可怕的是,一旦產生自己是“被選中的”這個無比光麗的幻覺,所有的失敗挫折都不足以令他們警醒,反而會因此確立一種“天將降大任”的神聖感,令他們屢敗屢戰而拒不服輸。

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服務偏差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進行自我知覺。

在心理上產生自我服務偏差的人,在與他人比較時,總是傾向於把自己擺放在更高的位置上,不管是能力、顏值、還是性格、技能等,都會認為自己要高於平均水平。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這種心理上的意識偏差並非只是極個別現象,曾有調查機構進行過一個全國性調查:“在一個百分制的量表上,你會給自己的道德和價值打多少分?”

結果顯示:50%的人給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給自己打分在74或74分以下。

所以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戴夫·巴里所說:“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而更需要警惕的是,根據戴維·邁爾斯的研究結果,這種先入為主的信念一旦形成,便會影響你對其他相關信息的知覺,而且很難改變,即使有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也往往視而不見。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試想一下,一個能自動將所有不利於自我認知的信息統統屏蔽的心理機制會令一個人盲目到何種地步?相信它如果無法成就一個人,那麼必然會摧毀掉他。


03 有一種人格的成熟叫做換個角度看自己和這個世界

相信看到這裡,發覺自己具有這種心理特徵的朋友都會感到悚然警醒。那麼,應如何糾正自我服務偏差來避免這種對自己有弊無利的心理誤區產生呢?我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談談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關於寫作,起初我也是深信自己是具備天賦才能的。因為並沒有費太多周折,我人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常規出版。這對於一個沒有任何資源背景的普通寫作者來說,肯定是一個極大的肯定與鼓舞,讓我覺得自己有充分理由認為,有了這樣一個不算低的起點,未來的寫作之路必然是一片坦途。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但是,事與願違的是,儘管接下來一直筆耕不輟,接連寫出了六部長篇小說,也曾聯繫多家出版社,但卻再也沒有得到任何發表和出版的機會。六部長篇小說,付出的時間精力可想而知。如此的艱苦耕耘卻顆粒無收,想必對任何寫作者都是一個沉重的挫敗打擊吧?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和王彩玲黃四寶一樣,沉陷在怨天尤人悲觀失望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怨自己懷才不遇,恨編輯有眼無珠,整個人負能量爆棚。

看不到任何希望,得不到一絲有益的反饋,在寫作這條本來孤寂的道路上,一度我覺得自己再也撐持不下去了……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直到後來,為了尋求展示機會,我開始將自己的小說放在網站上連載,然後看到一個讀者的評論:你的小說缺乏一種讓人急不可耐閱讀下去的衝動,我才開始有所反省,我的小說是否真的如自己所定位的那樣原本優秀卻遭人無視呢?

接下來,我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在人人皆可寫作發表的網文時代,是不存在懷才不遇的,如果真的無人賞識,只能說明你才氣不足。

我曾經憤激浮躁的心緒開始平和下來。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而《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有個觀點:跳出思維定式,多角度甚至從相反的角度看人看事,就能夠把人從自我服務偏差中拯救出來。

而換個角度看自己,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是自助的第一步。

但清晰地認識與定位自我,並不意味著放棄希望或者隨波逐流。欣然接受自我之後,學會另闢蹊徑重找路徑才是自我認知之後更關鍵的行動。

認識到自己對長篇小說的駕馭能力有限之後,我開始轉戰自媒體領域,嘗試進行另外一個領域的探索。從去年十月下旬註冊今日頭條,經過半年時間的悉心琢磨與反覆實踐,我先後通過原創加V,獲得青雲計劃,成為優質作者,先後寫出幾篇數十萬的爆文。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同時,我又嘗試進行多平臺運營,到目前為止已先後開通三個平臺的原創並接連取得收益。

而更重要的是,我不再著急焦慮,一步步平心靜氣地實現著自己擬定的行為計劃。

這實在不是什麼值得自得的成績,對我而言,這種踐行最大的意義在於:正是通過設定力所能及的分解目標,我的寫作行為才開始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有了計劃目標,有了希望信心,不再焦躁迷茫,不再憤世嫉俗。現在的我,日日筆耕不輟地做著該做的事情,但和以往不同的是,我已不再孜孜以求著現實的結果。

寫作,它令我的生命狀態充實而完滿,這就是最好的獲取與回饋。

不由這樣設想,如果王彩玲和黃四寶不是那麼躊躇滿志心比天高的話,而是從建立和實現一個個力所能及的分解目標入手,比如教出一個得意學生,獲得一個賽事獎項,畫出一幅滿意作品,然後享受這種美好的內心體驗和情緒反饋。那麼,即便他們終其一生都無法實現當初的凌雲壯志,但最起碼不會將本來應該珍重的生命時光浪擲於自悲自嘆之中吧?


電影《立春》:接受並且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真正的強大


既不高估自我,也不妄自菲薄,摒棄功利心態,享受奮鬥過程,我相信這肯定是一種人格的成熟。

而這種成熟,就叫做換個角度看自己和世界

我多麼慶幸自己沒有沉浸在那種自命不凡、坐井觀天式的心態中,那註定會將自己的人生導入歧徑。

不管身處任何時代與何等境遇,對理想的堅守與不懈求索都應該是一面人性高揚的旗幟。無論為此敗得多麼狼狽不堪,甚至撞得粉身碎骨,依然值得我們尊重與崇敬。

但這個堅守與求索肯定不應該建立在對自我的一種盲目認知與過高估值之上。

接受和擁抱自己的平凡才是一種非凡的勇氣和真正的強大。


我是仇意,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