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企業開放日,母校的35位朋友來公司進行交流。

會上小朋友關心最多的問題莫過於:我能在企業裡做什麼?

我觀察了很久,直到會議結束,也沒有一個人說:我要做什麼,企業能為我提供什麼?

還是蠻遺憾的。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都存在一些誤解,總是向外看,以至於自己總是對工作不能滿意,頻繁的跳槽。

我建議大家向內看,多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1 我能做什麼?VS 我要做什麼?

看起來僅有一字之差,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很多大學畢業的學生,都對未來或多或少存在或明或暗的困惑,我當初也一樣。

我認為大學是一個人探尋自我的過程、是培養綜合能力的地方、是哲學三問的形成地。

大學是一個人探尋自己的過程,發現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要在什麼領域發展?比如我當年讀了大學之後發現自己對計算機專業並不感興趣,於是選擇考研換了專業。

大學是一個培養人綜合能力的地方,是培養一個人世界觀、方法論的地方。世界觀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方法論是如何改造這個世界,這是底層的東西,但這非常重要。

大學是哲學三問的形成地。所謂哲學三問,即: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

雖然這也可能是一生的課題,但是我始終認為大學裡最應該學習、瞭解、探尋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能做什麼基本是根據自身現有的專業和能力進行匹配的。要了解的一點是,即使是專業非常對口的工作,仍然需要技能培訓才能上崗。

我有很多朋友畢業後都選擇了華為做軟件開發。據他們所說,進了公司之後,會有針對性的培訓,有一對一的師傅,以前學的語言大多隻是個基礎而已。這也是華為在招聘的時候,只要求掌握編程語言的基礎邏輯,對專業並沒有嚴格要求的原因。反而因為專業的多樣性,使得員工更能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要做什麼基本是基於自己的人生願景,有了願景、目標,相對來說也會有動力、渴求,付諸努力多學習、多提問、多總結、多踐行,能力是可以不斷提高和拓展的。

《哈利波特》裡,霍格沃茨魔法學校校長曾經告誡哈利波特:“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不是由你的能力所定義,而是由你的選擇。”

我記得四大一個合夥人曾經說,自己大學在首貿讀的英語專業,可其實她的理想是要進四大,於是畢業選擇工作,自己做了很多準備功課,後來居然過關斬將進了四大。

所以,再問自己能做什麼之前,首先問問自己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找工作就像下賭注,買定離手,因此考慮考慮最重要的問題吧。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2 企業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初生牛犢,不要太關注自己能為企業做什麼?

作為一枚職場新兵,企業基本也不會祈求大家會在1-2年之內就會有多大的產出,剛開始都是學習融入的過程。

因此,問問這個企業,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看看這個平臺有沒有希望,它的天花板在哪兒?還有多大的利潤空間?是不是可以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如果選擇一個夕陽企業,大概率上要面臨關門倒閉。

如果選擇一個夕陽行業,意味著可以收穫藍海紅利。

如果選擇一個成熟行業,意味著可以進行系統提升。

然後,看看企業的價值觀如何,也就是說一個企業的文化導向是什麼?

很多人不以為意,覺得價值觀這種東西不切實際,是貼在牆上、寫入制度的標語,相比來說更想要實實在在的薪資。

其實不然,價值觀闡釋了一個企業為什麼而存在,它如何對待員工、客戶、社會?

這是寫進企業裡的基因,基因這種東西想要改變,可想而知有多難。

價值觀決定了一家企業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去做?

如果你的價值觀與一家企業不匹配,越是想紮根,越是向上爬,就會越痛苦。

如果你的價值觀與一家企業相吻合,你就會在這裡紮下跟,越向上越開朗。

企業與員工是共生的,是互相成就的。

雙方能夠走得長久,一定是在價值觀層面具有趨同性,這樣的工作更會激發你的激情和創造性。

不同價值觀的企業,展現出來的就是不同的風貌:

有的公司非常注重員工培養培訓,肯花時間和經費為員工提供這樣的平臺。但有的公司卻認為,這樣做非常浪費資源,留給員工野蠻成長的空間和想象。

有的公司鼓勵員工創新,有高容忍的試錯文化,由企業承擔失敗的結果。而有的企業,一件事情從探頭,到落地,要經過層層彙報何決策,往往等到落地時,時機也都過去了。

有的企業注重傳承,有的企業老大說了算,都不太一樣。

選擇那些價值觀與你一致的公司,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而轉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勢能,如果你是一個想做事的人的話。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3 選擇了一家公司,就選擇了一個圈子。

我以前很不認同圈子這個詞,但是後來發現,其實人是逃不過圈子的。

我們每週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基本一週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中度過,你難免不被工作環境、工作中的人所影響。

在有一篇文章裡我寫過,如果你不選擇被什麼所影響,你就會隨機被影響。

有時候,周圍環境、周圍人對你的影響,遠比工作本身這件事情還要大。

工作的圈子就像我們的原生家庭一樣,是我們成長環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你要思考,今後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什麼人?

在一個企業裡,人是很容易被同化的,如果你的公司大部分是什麼人,基本也就決定了你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當時做諮詢的時候,還在想,為什麼我周圍的人都很像?一方面是在招人的時候,企業喜歡招與自己價值觀相匹配的人;另一方面,企業的價值觀也在同化自己的員工。

我工作中的同事,他們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

其實,我很難告訴你們,和一群優秀的人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直到很多年後,我才真正意識到,來自於他們的饋贈,以及自己的受益。

所以,我建議在看行業、看薪酬、看成長空間的同時,也考慮一下你未來可能要面對的圈子。

為什麼工作很多年以後,我們聚在一起發現很多人的視野、格局、段位都不太一樣了,那是工作圈對他的影響。

有的人後來選擇辭職,選擇迴歸家庭,選擇自由職業,其實都是在告別一個圈子,從而跨入另外一個圈子。

圈子的不同,認知、視野、能成多大事,自然就會不同。

雖然說,這種事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很多東西當下你是意識不到它的寶貴的。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4 感到迷茫嗎?選擇讓自己快速成長的企業。

如果你仍然迷茫,那就選擇那些能夠讓自己快速成長的企業吧。

我畢業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諮詢行業,當時選擇諮詢行業其實是有著複雜的心情的。首先,國企沒有合適的機遇;其次,外企也沒有適合的崗位,招聘多以技術崗為重;最後,索性下定狠心,去諮詢公司吧。

說實話,去了諮詢公司之後,發現自己確實在各方面比同期畢業進入企業的人成長還是要快一些。

進了企業之後,基本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做的事情非常專業,基本就從科員、主管、高級主管……逐級向上。

但在諮詢公司,基本半年就調整了一次崗級,如果做的好,很快就能夠獨立帶項目。專業上能夠沉澱、精進的同時,又能很快帶團隊。帶團隊跟做專業區別非常大,專業只需要把手頭上的分工作業做好即可,但是帶團隊要負責協調內外關係、溝通匯報、資源整合等等。

可能這算是一種誤打誤撞吧。

從此以後,我也便真的相信,上帝關上一道門的同時,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我們要做的,只是轉化個視角而已。

就像有的人在學校裡,沒有選擇到好的專業,通過讀書來逃避現實問題,居然在這個新媒體時代,成為了一個爆款流量主。

迷茫的時候,學習、上進、成長總是沒有錯的。這個時候,如果能選擇一個好的平臺,它會裹挾著你向上,這是來自的系統的力量。

只要自己還是成長的,這樁生意就值得,就划算。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5 選擇一份工作,就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

工作為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份收入,其實還是一種生活方式。

諮詢的時候,天南海北的飛,人稱空中飛人。

企業的時候,相對比較穩定,朝九晚五一族。

截然不同的工作性質,也決定了會擁有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我們在職場上打拼,職務越高,壓力越大,焦慮越多,如果除卻熱愛,僅僅是為了一份高薪水,想必每天早上起床上班的心情都會異常痛苦。

而在這份痛苦中醞釀的負面情緒,才是真正的災難。

因為工作不順心,於是生活不順心,慢慢失去活力和樂趣,逐漸向周邊傳遞消極的能量和信號,疲憊、消沉、無力。

有人選擇封閉自己,對壞情緒進行隔離;有人選擇釋放情緒,對家人進行語言暴擊。

如果選擇一份喜歡、值得、共生的工作,也就意味著即使上班再忙亂和嘈雜,也能保持一份美好的心情。然後將這份喜悅氤氳至周邊,傳遞給我們認為此生重要的人。

從此刻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喜愛什麼?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是為自己,也是為家人。

其實我以前對這句話也不大理解,但現在覺得這句話的後勁很強。這句話的背後邏輯和最終歸因是:你想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再往前追究,就是你生活的驅動力到底是什麼?

梁寧說,有的人被恐懼驅動,有的人被興趣驅動。

那些無法承受中年危機決議離去的家庭中堅力量,大多都是被恐懼驅動,直到有一天,自己再也無法承受,再也無力頂住,於是做出了另一個看起來更加容易的選擇。

“我這麼努力,卻找不到工作”:簡單5步,讓你找回主動權

06 寫在最後

但無論選擇一份怎樣的工作,都用認真務實的態度對待這份工作。

經常對工作懷有感激之情。

如果你還有一些興趣愛好,工作之餘可以完成。有的人的收入分配是這樣的,20%進行存儲、30%進行投資、30%進行拓展和試驗、20%用來日常花銷。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安排。

以上。

我只希望,當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時候,也許可以想一想我的觀點,然後可以做出一個更加理智的選擇。

本文原創,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七十二朵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