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少年进士的“良吏”养成记

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的木质拱桥横跨于汴河之上。这座木桥宛如飞虹一般,因而得了个“虹桥”的雅称。

“虹桥”的设计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能臣良吏陈希亮。陈希亮自幼聪明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殿试,未满17岁的陈希亮就已考中进士。彼时,这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进士恐怕连自己也不会料到,自己日后会以“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吏”的定论长存于《宋史》之中。

初入仕途,年未及弱冠的陈希亮被任命为长沙县知县。面对这样一个少年县令,长沙县豪绅全然没把他当回事,老百姓也认为他“就是来镀金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县令,却以霹雳手段拔除了当地的一大祸根。

当时,长沙县里有个叫海印的和尚,广结权贵以为庇护,仗势侵占老百姓的良田园林。地方官府慑于其“树大根深”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从踏进长沙县那一天起,陈希亮就悄无声息地收集海印和尚的劣迹,时机成熟后迅速将其逮捕。这时,海印和尚的“保护伞”们露面了,他们三番五次登门为其说情,“官卑职微”的陈希亮全然不为所动,依照律法规定将这一案件办成了铁案,全县百姓皆为之震动。

苏轼在《陈公弼传》中评价陈希亮:“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一个人能让别人都敬畏,凭的还是自己的为人。

作为官吏,陈希亮严格管理“身边人”。在长沙县任职时,有个叫曾腆的老吏认为陈希亮年少可欺,竟然在陈希亮的眼皮子底下干起了玩弄法律的勾当。陈希亮深知这种事情有一就有二,容易在当地官吏中形成不好的风气。于是,他准备将曾腆办成典型案例。

少年知县突然问罪于己,曾腆惊慌不已,他表示愿意改过自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陈希亮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曾腆倍加珍惜。陈希亮要修建县学,曾腆主动捐资;陈希亮提倡文教,曾腆就带头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洗心革面的曾腆成了后辈的好榜样,他的孩子当中还有考中进士的。

陈希亮不但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还颇具吏能。作为家乡的世交晚辈,苏轼对陈希亮的吏能推崇备至:“吾蜀前辈有吏能者,唯何圣从、陈公弼二人而已……”

嘉祐二年(1057),陈希亮调任开封府判官时,衙门里的案牍已积压如山。陈希亮废寝忘食审判案件,并会同州、县幕僚共同处理,仅用九个月时间,便办理了三分之二的积案,其中就有著名的荣州(今四川荣县)盐税案。当时荣州有十八口盐井,因盐水枯竭,逐年减产。税官们却不顾实情,仍按往年标准征收盐税。大批盐户因而破产,被没收财物抵还税款的就有三百多家。陈希亮查明案件后,立即向盐户们退还了没收的财物,并酌情减免税赋,广大盐户终于得以重新恢复生产。

从17岁踏入仕途到54岁告老还乡,37年宦海生涯,无论当地方官还是担任京官,陈希亮都秉持初心,终在《宋史》中得到了“其良吏与”的肯定。(本文刊发于《四川党的建设》2020年04月下/第08期 作者:郑玉 青神县纪委监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