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小喬為什麼總是割腕,是爸爸媽媽不愛她嗎?

15歲的小喬為什麼總是割腕,是爸爸媽媽不愛她嗎?

小喬是一個只有15歲的初二女生,嬌小的身材,清秀的容顏讓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和自殘聯繫到一起。看到左手臂密密麻麻的刀痕,讓人心痛的都在滴血。

在媽媽的講述中諮詢師瞭解到,小喬從小是很個乖巧的孩子,在家裡也很懂事。爸爸曾經是名軍人,在小喬5歲之前很少回家,即使回家,小喬見到爸爸也會很膽怯。那時大家就以為她是個女孩,內向而已。加之奶奶家人重男輕女,媽媽怕孩子受到傷害也很少和爸爸一起回去。後來爸爸轉業了,但媽媽和爸爸因為性格不和的矛盾日益突出,經常發生爭執,有時也會大打出手,孩子經常會被嚇哭。孩子越發地害怕爸爸,即使爸爸想和她親近,她也會怕惹爸爸生氣。二年前,媽媽和爸爸離婚。開始小喬和爸爸一起生活,爸爸由於忙工作,經常在外面不回家,小喬就會和奶奶在一起。奶奶家人會說些媽媽的不對的地方,讓小喬對媽媽有了恨意,但心裡想和媽媽親近,想見媽媽,卻不敢告訴爸爸,怕被說成吃裡扒外。迫不得已,媽媽要回了小喬的撫養權,一時間相安無事。爸爸還算不錯,按時給撫養費,每週會和孩子見一面。三個月前爸爸交了新女友,並且小喬和他們一起去了奶奶家。奶奶一家人對新媽媽及孩子極為熱情,完全和對待小喬的方式不同,爸爸看小喬的次數也明顯減少了。漸漸的的孩子越發的少言寡語。媽媽無意中發現孩子用刀劃自己,更可怕的是孩子絲毫沒有痛苦感。更讓她不可思議的是,小喬居然和爸爸打電話的時間越來越長,都是爸爸在電話那邊訓她。有一次早晨竟然訓了她一個小時。

是什麼讓小喬做出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呢?在諮詢師與其的慢慢接觸中,知道了小喬內心的癥結所在。

15歲的小喬為什麼總是割腕,是爸爸媽媽不愛她嗎?

雖然在家長的心目中夫妻二人離婚,是二個人的夫妻關係的結和束,不是孩子的問題。但每天孩子在家長的責備聲中,所謂的“要不是你,我早和你爸爸(或媽媽)離了,不會折騰這麼久。”甚至有的話語會更加過份,比如說小喬的奶奶家人會對其講都是你媽媽的錯,而姥家人會說爸爸的錯。孩子就像夾在中間的餡餅,左右不是。冒似是在說媽媽或爸爸,但孩子的心智化還沒有發育成熟到能清晰的分清職責,就會誤認為父母離婚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沒有做好,甚至在傳統的重男輕觀念較重的家庭,女孩子就會更加自責,都怪自己是女孩子,要不然他們也不會離婚。當孩子揹負離婚的重責在身時,加之離異雙方家庭的參與,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給大家帶來了麻煩了。越發的恨自己,如果不能合理的表達時,有的孩子就會有一些過激的行為,如小喬的自殘,當然這個自殘還有一些更深層的動力學的意義在裡面。當患者用刀刺傷自己時,身體上的疼痛會轉移對心靈痛苦的注意力,從而部分的緩和內心的衝突痛苦感,並將自己拉回到現實中。而身體是父母所給予的,傷害自己的身體,也是對父母過失的報復。

小喬的問題在父親有了新女友後暴發,是因為在以前,父母雖然沒有在一起,但規律性的生活,加之爸爸曾經軍人的身份,以前很少回家,也很習慣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她心理上並沒有真正的與父母分開。而新成員的加入,讓其體驗到了真正的被拋棄感。此時,她的恐懼、害怕、憤怒等不良情緒終於暴發,但與父親電話的聯結,讓其找到了可以和爸爸又在一起的機會,而這又加重其對自己的傷害。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因為自己的“問題”必須聯繫,爸爸也得給自己打電話,實現了形式上的家庭“團聚”。這就是為什麼她會那麼乖的聽爸爸訓斥她而不反駁的深層次的意義所在。

面對心靈如此受創的小喬,雖然用刀在不斷的傷害自己,有時自己也是無法自控,由於性格內向,不善言談,才會用了一些極端的方式,這是向家長求助的一個信號,內心情緒的一種表達。而家長將自己問題能處理好,尤其是各自做好雙方家庭的工作,不要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傾洩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成人的情緒垃圾場。

一段婚姻的失敗,是我們所有人不願意面對的事實。此時,對孩子心靈的衝擊不可避免。有的家長因為離婚的事實,刻意去追求一種極致狀態,覺得單家不單事,拼命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覺得只有這樣才是揚眉吐氣的事,讓對方後悔。此時的媽媽或爸爸,早已把孩子當成了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而孩子終歸要成長為他自己,無力承擔家長的願意,而又必須維護家庭的和諧,我們就見到了病態百出的家庭。

15歲的小喬為什麼總是割腕,是爸爸媽媽不愛她嗎?

允許孩子長成他自己,接受他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而不是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孩子才會有屬於自己的真正幸福。#清風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