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③:下涧槽社区15000人这样找回了“青春”

记者调查|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③:下涧槽社区15000人这样找回了“青春”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张明海)下涧槽社区始建于1951年——这对一个小区来说,早已算得上步入“老年”。

“以前我们这里也进行过多次改造,但只拆不建,居民们看不到未来。”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主任程进,同时也是该社区工作和居住了30多年的老居民。

城市小区的客观“折旧”,原本是不可逆的。

作为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下涧槽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老旧生活区——然而,一场老旧小区改造,却让不可逆在这里发生了“神奇”的逆转。

实施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城市老旧小区实现有机更新:2017年底启动,2019年初改造完成,下涧槽社区15000人找回了“青春”。

用程进的话来讲,这一场一年多的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的美好生活看得见”。

A/拆与建

搬出去的居民又纷纷都回来了

作为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生活区,下涧槽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老旧生活区,有10个老旧院落,5373户、15000人左右。

“改造体量非常大,光是拆违就有700多处,在改造中,我们一共拆除了15000多平方米的违章搭建。”程进告诉记者,“违章搭建比较普遍,把底楼圈起来建厨房、建厕所、开小卖部等现象很多,五花八门。”

2017年底,下涧槽社区开始启动改造,历时一年多时间完成。

拆除与建设同步,新增与提升并举——集中精力解决社区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管理失序、活力消退、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

环境好了,搬出去的人又纷纷回来了。“毕竟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很多年,大家都很有感情。”70多岁的社区居民王吉英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老朋友还专门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

下涧槽特色文化街区也被精心打造出来——这一被当地居民一直称作“春熙路”的步行街回来了。

“特色街面积约10000平米,在打造过程中,政府投资约800万元,以机车元素文化为基础,进行东华一路人行道、邻里月台小广场、火车元素文化小广场、小游园的打造及植绿等项目。”二仙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向朝晖说。

成华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华区通过集中优化设计、科学组织实施,着力打造一批“形象提升、配套完善、管理到位、群众满意”的和谐美丽院落。

记者调查|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③:下涧槽社区15000人这样找回了“青春”

B/政企互动

从“面子”到“里子”的一场彻底提升

“熟人院落”怎么改?如何激发居民积极性和参与度?

下涧槽社区提出,让居民们自己来做主。“先自治再整治”,召开居民坝坝会,提出改造方案和意见,逐户逐户进行征求意见。

一个关于“水塔”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作为社区标志性建筑物,居民们对“水塔”去留问题曾有争议。

“我们组织社区规划师团队,与居民小组长、网格员、议事小组成员、楼栋长等一起,开展走访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630份,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进行了线上征集意见2000余条,有74.6%的住户建议将水塔拆除,最后综合居民意见建议把‘水塔’拆除,还道路畅通于居民。”向朝晖说。

多种因子的融合,让老旧小区改造迅速有力推进。

4月22日,成都举行的进城中村、老旧院落改造工作专题会议上,成都提出:将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信用贷款等方式筹措改造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补助,并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造。

在下涧槽的改造中即采用这一模式,充分实现政企互动。成华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华区与中车成都公司共同投入2.7亿元,对小区及周边环境进行有机更新,新增绿地1.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空间4100平方米。

成华区城市更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负责院落内部的‘三供一业’改造(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和院落整治,政府进行院落外部的道路整治、公共服务空间打造、特色街区提升等工程。”

记者调查|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③:下涧槽社区15000人这样找回了“青春”

C/再造与活化

留住那些几十年的社区美好记忆

2019年,成都首届“美丽社区•共建共享”社区微更新创意项目竞赛活动获奖名单揭晓,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微更新创意项目荣获全市一等奖。

在王吉英等下涧槽社区居民的眼里,很多老建筑承载了他们最珍贵的记忆。将原有的结构“摧毁”,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那要如何利用这些老旧空间呢?

位于机车厂生活区前五坪的两排老旧平房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670多平米,建筑面积310多平米,是一个有些年头的闲置空地。社区充分吸纳居民的想法与意见,结合专业设计师的规划方案,全面进行空间再造和活化利用。

现在,一个融合了居民生活多元文化构建再造与创新的文化场景在这里呈现,社区运用二仙桥特色文化元素,集成优化社区生活服务功能,精心打造了有人情味、接地气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因为社区在对中间300多平米的厅堂进行了空间再造,重塑空间承载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老砖老瓦,保护性升级改造了原有风貌景观和工业遗产,留住了居民们的珍贵回忆。

二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坚持修旧如故的前提下,下涧槽社区充分利用老砖老瓦,保护性升级改造原有风貌景观和工业遗产;同时以机车文化为切入点,开辟老机具、老物件、老照片展窗,并通过实施《坊间•机车记忆》《二仙印象》等文创项目,着力在社区内、在居民身边构建文化共同体,留存大家共有的时代记忆。

记者调查|走出“衰败”命运的小区③:下涧槽社区15000人这样找回了“青春”

D/源头活水

建立起社区持续运营的“蓄水池”

在下涧槽社区探访时,记者看到一间去年刚刚投用的岁月厨香社区助老餐厅——这是社区与企业合作打造的176平方米社区助老餐厅,确定为公益性服务项目,以非营利、解决辖区老年人就餐难为目的。

“总体上是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基金贴一点、市场挣一点’的原则。”程进告诉记者,作为曾经的企业老旧生活区,社区15000居民中,有40%以上是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老人有1600多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住建厅风景园林处负责人也表示:“养老、托幼、菜市、停车场等能产生收益的老旧小区公共服务项目,可吸收社会资本进来,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程进告诉记者,下涧槽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了4个公共服务空间,通过市场化运营方式,吸引社区组织入驻,实现服务可持续供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元租金、资源换服务”模式,社区公共空间——邻里月台和灯光球场所在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别以“一元钱”的形式租给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来集成推出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的服务“套餐”。

以始建于1979年的灯光球场为例,球场面积1450平米,是原成都机车厂职工活动场所。程进介绍,改造提升后,灯光球场以“一元钱”租给一家社会组织,该企业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免费指导和体验的同时,每年为群众提供25场以上公益演出,营收的5%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基金。“去年这里就进行了50场以上的公益文化演出,同时群众自身日常文化活动并不受影响。”

“通过‘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我们打破政府兜底、推行‘公益+低偿’的方式,这样既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专业服务,又让社会组织等服务主体能自我造血维系运营,还让政府对社区载体运维扶持能够适时退出,真正实现政府提效能、企业得发展、群众享便利的三赢效果。”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