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痛恨的“推拖拉”的政治藝術操作手法大起底

【原文】春,正月,有司請早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吳王,兄也;淮南王,弟也:豈不豫哉?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優天下也!”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千餘歲,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高帝平天下為太祖,子孫繼嗣世世不絕,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議不宜。子啟最長,純厚慈仁,請建以為太子。”上乃許之。


【翻譯】春季,正月,有關官員請求文帝早日確立太子。文帝說:“朕已不德,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的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而又說‘早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不德行為;還是暫緩議定吧!”有關官員說:“預先確立太子,是為了尊重宗廟和國家,不忘天下。”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難道他們不是早就存在的繼承人嗎?如果我現在不選擇賢能之人為帝位繼承人,而說必須傳位給兒子,世人將認為我忘記了賢能有德的人,而專私於自己的兒子,這不是以天下為重的作法!”有關官員堅持請求說:“古代殷、周建國之後,都經歷了 一千多年的長治久安,它們都採用了早立太子的制度;天子必須從兒子之中確立繼承人,這是由來已久的了。高帝平定天下而為漢室太祖,應當子孫相傳世代不絕,如果現在捨棄了理應繼承的皇子,不立太子,而另從諸侯王和宗室中選擇繼承人,這是違背高帝願望的。在皇子之外另議繼承人是不應該的。陛下諸子中,以劉啟年齡最大,他為人純厚仁慈,請陛下立劉啟為太子。”文帝至此才同意臣下的奏請。

大家痛恨的“推拖拉”的政治藝術操作手法大起底

【解析】我們一般人對“推拖拉”都很痛恨,覺得嚴重影響做事的效率,挫傷了下屬做事的積極性,本案例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推拖拉”的妙用,從推拖拉的過程中讓事情得到完美的推進或解決。

漢文帝作為中國著名的明君,他的政治和謀略功夫非常了得,那具體是怎麼表現的呢?通過本案例就可以一斑窺豹。案例的開頭是有關官員請求文帝早日確立太子,這個有關官員非常會把握時機,首先這個是正月,也代表一年的開始,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開始,因為在這之前雖然西漢已經建國,但是還是處在不斷的紛爭裡面,先有諸侯王暴亂,接著呂氏篡權,接著權臣周勃和陳平給了文帝很大的壓力,如果提前提出確定太子的議題,那有可能會激化別有用心的權臣的造反心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帝經過一系列的政治手腕的實施,政治局面已然穩定下來,為了讓這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維持下去,也為了斷絕天下人對皇位的覬覦,定下皇位繼承人這時候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

提出立太子事件背後存在三種可能性:

1、皇帝指示

文帝看到大局已定,所以希望自己的子嗣繼承皇位來延續大好局面,但是他不好自己提出這個要求呀,所以用暗示、明示之類的方法指使相關的下屬來奏報這個事情,這樣就把自己置於比較主動的位置,還能在背後偷偷的觀察是誰在反對這個事情,以利於秋後算賬。所以我們一把手要做事情的時候,自己不要衝在前面,而是讓下屬的相關部門提出議案,這樣就取得了主動權,同時也不容易留下罵名。

2、有司邀功

有關部門在沒有獲得文帝和皇后的指令的情況下,自己審時度勢提出這樣的議案,首先可以解決皇帝的心病,幫領導做他想做而不敢做、不方便做的事情,必然會讓領導對自己刮目相看;而且可以提前為自己佈局,因為受到推薦的太子人選肯定會對自己感恩戴德,以後太子繼位,自己一定會更加受到器重。

3、皇后指示

文帝這時候的皇后是竇皇后,也就是後來的竇太后,也是一個厲害角色,呂后當政年代她本來是呂后派過去監視那是還是代王的文帝全家的動靜,她後來轉身就變成了文帝一派的人了,而且她運用權謀手段害死文帝原配自己上位,而且還悄無聲息的害死了繼承順序在他兒子之前的文帝其他兒子,這時候這些事剛剛做好,就讓有司呈報立太子,時機拿捏非常到位,當然她也是要保住日後他自己的榮華富貴,以後竇太后在漢朝歷史上也非常有名,影響力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前期也被這個竇太后壓制而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

我們如果仔細分析這三種可能性,實際上最大的可能還是皇后指示,因為她手段高超,受益最大,日後也是對權力野心勃勃,之後她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的表演根基就在於她這次策劃的讓兒子登上大位事件。

這裡面對於文帝的反應我們也值得細品,也是本案例裡面我們最需要研究的對象,他的手法非常老到,他做了推辭三部曲:

1、絕天下之口

文帝先說:“朕已不德,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的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而又說‘早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不德行為;還是暫緩議定吧!”一般皇帝都是把自己的合法性定義成因為有德,所以是天定的,這個也是儒家的一貫說法,而實際上一個皇帝的合法性來源是武力,排除所有的反對者,留下順從者,繼任者一般都是自己的兒子,這樣代代相傳,保證了政權的合法性,所以合法性來源於暴力性,我們自己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文帝這樣說,其實就是代表自己已經考慮到了德的要求,對普通人覬覦皇位先來一個打擊的鋪墊,後面自然會有有司來否決這個說法,從而代表自己是大公無私的,這裡面的奧妙之處值得細品。有司回答說“預先確立太子,是為了尊重宗廟和國家,不忘天下。”這個回覆也很妙,本來文帝說在民間選擇有德之人繼位,而回復說,確立太子就是祭祀宗廟尊重國家不忘天下,這個意思就是立太子才是有德之事,皇帝也就是有德之人,細細琢磨似乎有些偷換概念,因為他迴避了太子是不是有德的問題。

2、絕宗室之口

既然這時候帝位一直在劉邦後代,也就是劉姓宗室裡面繼承流轉,而文帝當時作為繼承人其實多少有點不算名正言順,因為他是劉邦的庶出的兒子,也一直被排斥在中央之外,後來實在是找不到劉邦後代了,所以才找了文帝來繼位,而當時推翻呂氏的齊王卻沒有繼承皇位,所以很多人也有所不服,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帝怎麼先照顧到原來有繼承權的宗室叔伯兄弟的心理,這也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你不能一個個諮詢意見,我現在要立我兒子作為接班人行不行,這樣很容易引起那些人的非分之想,所以只能表面上照顧一下他們的心態,實際上是不給他們發言的權力和機會。所以文帝才會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難道他們不是早就存在的繼承人嗎?如果我現在不選擇賢能之人為帝位繼承人,而說必須傳位給兒子,世人將認為我忘記了賢能有德的人,而專私於自己的兒子,這不是以天下為重的作法!”然後文帝藉著有司的那種引經據典的說法,並把這個選擇繼承人的標準推給已經死去的大家的共同信仰的大人物,變相否決了讓宗室其他人繼位的那種說法,這招看似輕描淡寫,但其實是於無聲處聽驚雷。

3、迫不得已立兒子

既然把民間的賢德之人和宗室有繼承權的人都給否決,那最終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必然是文帝的兒子來繼位,這個就類似於我們的排除法,本來有資格做某件事情的有幾類人,用排除法把其他的幾類都排除了,而排除的理由也很冠冕堂皇,所以最終實際上能做這件事的就只有一種人了,這樣其實是把私人的願望包裝在看似一心為公的表象裡面,讓大家都沒有話說,當然這個光靠一方是做不到這麼完美的,必須有很多方面的配合,通過推拖拉的方法達到這個目的,如果自己一開始就說明讓某某人做太子,那天下人和宗室的人都在背後罵,現在這樣通過謙讓的表演,照顧了大家的情緒,最後讓自己的來繼位就變成了順理成章了。

最後他們推出的目標人選是”劉啟”,說他年齡最大,他為人純厚仁慈,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下面人如果在有權決定大位人選的時候,首先要有官面上說的過去的理由 ,現在劉啟年齡最大,意思是繼位在兒子們裡面有特點,而他媽現在又是皇后,所以就名正言順,還有一點,說他是淳厚仁慈,這點也非常重要,下位決定上位的時候總想讓上位的人管理不要那麼嚴格,對大家都寬鬆一點,這樣自己就算做錯事了,譬如結黨營私了、瀆職了、貪汙了、作風腐化了等等都不來追究是最好的;所以往往皇位的潛在繼承人在還沒有登上大位的時候大部分都裝的非常寬厚,等上位了就開始嚴肅整頓來鞏固自己的權力了,讓下面推舉他的人大呼上當。

本案例最有藝術性的還是漢文帝在立太子的過程中所表現的那種推拖拉的政治手段,在一推一拉中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還堵住了所有人的嘴,這個就是防患於未來的做法,所以我們作為一把手的,也不是能為所欲為的,而是可以經過和下屬的緊密配合,把潛在的反對聲音或力量消弭於無形,還順利得達到了自己目的。


本文摘自微信公眾號“九五智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