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謀祕術】為什麼孔子去世後的地位卻越來越高?

編者按:孔子在世的時候過得很不如意,雖說開始做了魯國的大司寇,但是不久就喪失了領導的信任而辭官,後來周遊列國卻被認為是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家之犬,帶著很多徒弟就是找不到長久的落腳點,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團隊的小領導,離開這個世界以後卻不斷高升,這一切是為什麼?

【權謀秘術】為什麼孔子去世後的地位卻越來越高?

【資治通鑑原文】六月,乙酉朔,帝如曲阜,謁孔子祠。既奠,將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也,不當以天子拜之。”帝曰:“孔子百世帝王之師,敢不敬乎!”遂拜之。又拜孔子墓,命葺孔子祠,禁孔林樵採。訪孔子、顏淵之後,以為曲阜令及主簿。丙戌,帝發兗州。

【翻譯】六月,乙酉朔(初一),後周太祖前往曲阜,拜謁孔子祠。已獻上供品,將行拜禮,左右侍臣說:“孔子是諸侯的大夫,不應當以天子的身分拜他。”太祖說:“孔子是百代帝王的老師,豈敢不恭敬啊!”子是行拜。又拜孔子墓,命令修繕孔子祠,禁止在孔林打柴採草。訪求孔子、顏淵的後代,任命做曲阜縣令以及主簿。丙戌(初二),後周太祖從兗州出發。

【解析】孔子和關羽,一個是文聖人,一個是武聖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死後不斷加官進爵,那很多人就難以理解了,照理人死後,慢慢的在這個世界上惦記的人越來越少,最後連來過的痕跡都沒有了,那他們為什麼不僅被惦記,還不斷加官進爵呢?

其實一切只是當權者的需要,孔子一直被用來作為團結讀書人的不錯的方法,尤其是在外族統治的時候,外來的政權要取得統治的合法權,必須拉攏漢族的知識分子,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自然就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讀書人的象徵,統治者為了表達自己對讀書人的關心和照顧,就大封賞作為讀書人代表的孔子,這個操作其實非常權謀,因為封賞已經死去的人,大概不會有人反對,而且實際上也只是一個儀式的事情,並不用投入太多的物資資源,簡直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其實就是無本萬利的事情,太划算了,所以最後孔子被稱為素王,也就是無冕之王,官方說法是“大成至聖先師”,就是地位高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了,而且後來每個城市,就算是現在也必定有一個孔廟,也要作為文化的遺產保護下來,而且過不了多久,孔廟的功能會完全恢復起來。

【權謀秘術】為什麼孔子去世後的地位卻越來越高?

而對於關羽,關羽是忠義的招牌,而這個對於組織內部特別有用,因為一個集團最怕的是起內訌,以下犯上,就是不忠不義,而關羽因為他的傳奇的經歷,一直被白道黑道都打造成了忠義的象徵,說到白道黑道,以前有人問過我,說白道黑道有什麼區別麼?其實從更高的層次來看,白道黑道其實是一樣的,黑道做到足夠大就是白道了,而白道小了,也就是變成黑道了,其實他們的內核都是一樣的,就是權謀的那一套方法,而忠義就是一個組織或者集團的靈魂,不然靈魂散了,組織很快就回消亡。如果說關羽的忠義為了組織內部,那孔子代表的儒家就是對組織外部的穩定需要,所以一文一武這樣的妙用,只有站在最高領導的層次才能琢磨的出來。

後周太祖郭威在用武力奪取皇帝之位後,準備拜見孔子廟,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那個時候在北方郭威這樣的血統很大一部分是北方胡人的,而且這個時候各路人馬的心態都很微妙,而郭威作為最高的領導知道,就算他不明白也會有旁邊的人出主意,奪取江山靠武力,但是坐穩江山可是要靠文人,所謂文武之道不可偏廢,這個就是所謂的“可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所以後周太祖郭威專程前往曲阜,拜謁孔子祠,他的目的其實也很簡單,就是通過拜祭孔子一方面來安定文人的心,還有就是來收文人的心,然後通過尊崇孔子來奠定自己的政權的合法性,這個也是一種變相的拉攏,接下來他還訪求孔子、顏淵的後代,任命做曲阜縣令以及主簿,其實這個是給天下一個示範,就是讀儒家書的人,都可以到我的政權來做官,這點殺傷力很強,一下就可以籠絡了大部分的讀書人,後來清朝因為自己是外來政權,為了要鞏固統治,所以他也一再為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識封官,而且越封越大,因為後面政權封的肯定要比以前政權封的官要大才能體現當前政權對文人的重視,所以其實啊,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被公孫弘改造成統治的工具後,也是後代政權用來鞏固統治,籠絡人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權謀秘術】為什麼孔子去世後的地位卻越來越高?

本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如果我們作為文人,要善於觀察上頭的風向變化,主動配合上層的意思,幫助宣傳上層的理念,這樣抓住機會被統治者利用,自己也就會施展自己的才幹;而如果某位讀者有機會成為一個組織的一把手,那本案例的價值就可以發揮的更大了,不管是孔孟還是岳飛關羽,其實都是一個道具,怎麼利用好道具,當然也可以自創道具,不是說一定要用那幾個,用這樣的方法先安定組織內部,再想辦法團結到組織外部的資源,這樣你不成功才怪呢!


本文源自 “九五智囊” 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