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冬如何“跑”贏新冠病毒?張文宏給出權威解答

眼下,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國內多地發現輸入性病例、局地發生小規模疫情。如何應對輸入性病例帶來的擴散風險,今年冬天中國會不會發生第二波疫情?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進行權威解讀。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跑”贏新冠病毒,怎麼做?

中新社記者:最近上海浦東報告了一例新冠病例,引發關注。您今天能來到我們的演播室,是否意味著此次疫情的波及範圍有限?

張文宏:上海浦東這個病例在社會上引發關注,但對於我們專家團隊而言,這樣一個偶發病例,是在意料之中。半年前,我們在專家組的會議上也反覆說過,這一次疫情有可能延續很多年,不僅在今年夏天不能終止,(而且)會蔓延到年底,甚至於第二年都會繼續蔓延。最近,大家也都慢慢地接受了這一觀點。

中國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國家,我們向全世界開放得特別廣。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貨物,還有各種經濟來往,中國都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中心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徹底杜絕輸入性疫情,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有些輸入性病例,並不是(由)人員進入帶來的,而是跟著貨物物流進來。隨著物流越來越多,這種可能性會越來越大。中國現在對外的口岸,無論是陸地口岸還是空港,都會面臨這種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做兩件事情,第一種,斷絕與全世界的交往;如果做不到,第二種就是(做好)充分的預案,來針對這種散發疫情的發生。一旦出現,預案馬上就開始啟動。

預案的方法是,要永遠“跑”在病毒的前面。對於第一例這樣的指示病例,如何發現?為此,上海在今年上半年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擴大了上海市的發熱門診和發熱哨點門診的佈局,我們的發熱門診和哨點門診多達400多個。一個城市有這樣網格化的發熱門診,建立一個敏感的發熱門診體系,總是讓你能夠及時找到第一次發病的病人。

很多人會問,無症狀感染者怎麼辦?當發現第一個發熱病人的時候,就意味著可能有多個無症狀感染者,這需要我們去做第二步,就是擴大檢測,以發熱人員為中心,進行密切接觸者的追蹤。為了能夠“跑”到病毒的前面,必須再進一步擴大檢測,對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同時,以這個指示病例為核心,擴大檢測區域。只要做到這兩點,其實就不會“跑”到病毒的後面去。

這一次,對於一個孤立的在(上海浦東)機場發生的跟貨物接觸有密切相關的病例,說句實話,我們從來沒有為這件事情大驚小怪,對於上海衛健委,上海整個的醫院系統和疾控系統,這無非是我們無數次演練當中的又一次實戰。

迄今為止,只有這個病例的一個密接同事,也發現感染了病毒,其他再擴大的檢測就再也沒有發現新的病例。我相信,隨著對病毒的進一步追蹤,這個問題應該很快會得到解決。

資料圖:上海進博會防疫措施隨處可見。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中新社記者:上海這次疫情的起源是什麼,現在您有沒有一些新的信息可以分享?

張文宏:到了目前這個階段,我們在一個病毒世界大蔓延的過程當中,再去找最原始的起源,已經變得極為艱難。同樣,在成千上萬件貨物當中,找到是哪一件貨物,事實上也毫無意義。這個病毒是有生命的,基本上(能存活)兩個星期左右。所以,防控專家要在病毒傳播的有效生命週期裡,控制住病毒的傳播。

第二個要點,既然病毒跟物流有關,將來我們就要在物流方面給予更大關注。但這麼多物流進來,採樣檢測,一定是抽樣檢測,而不是全檢。所以,將來的防控策略,海關的抽樣仍然至關重要,特別是成批貨物進來時非常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套非常好的防護策略。具體來說,第一,海關所有人員應該進行疫苗注射,加強對自我的保護。第二,民眾在接收外來貨物的時候,要有一個處理機制,比如用酒精噴灑貨物表面,拆完包裝後洗手,或者外包裝拆掉不要。

還有,始終做好嚴密的追蹤。將來隨著世界大門重新打開,散發病例會逐漸成為大家不得不接受的一個態勢。但如何在散發性病例進入社會、對大家造成風險的時候,對健康人群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這是要點。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就具備了與病毒共存的智慧。世界上病毒的存在時間大約已有38億年,地球的歷史是46億年。對於未來而言,我們要學著怎麼與這樣一個病毒共存,就是怎麼樣使新冠的病死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第二波疫情有沒有,取決於什麼?

中新社記者:此前,國內有很多專家表示,今年冬天中國不會發生第二波疫情。但最近各地發生一些零散病例,針對這種新的情況,您對今年冬天的疫情形勢判斷是怎樣的?

張文宏:今年的冬季或夏季,其實沒有區別。中國真正的疫情結束或者說初步結束,應該是在今年的4月8號,武漢宣佈解封。後來陸陸續續又出現的,包括北京、青島、大連、雲南,還有烏魯木齊等,這些疫情對全國都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中國個別地區出現散發病例,不意味著別的城市要對來自這些地方的人一律進行隔離,而是根據我們的安全碼、健康碼的級別,給予正常的通行。

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就始終會有輸入性的散發病例。如果疾控系統發熱門診系統不夠敏感,這1例就會變2例、2例變4例,到了10例20例的時候,這個城市如果還發現不了,真的應該進入“戰時”狀態。

所以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有沒有好的辦法來針對這些輸入性疫情,這不是任何一個專家所能預測的。最終決定這一波疫情有或者沒有,取決於每一個省市是不是具備非常完善的快速反應、精準防控、動態清零這三個能力。如果你具備這三種能力,輸入性的疫情就會納入到“新常態”的管理體系裡面。

中新社記者:我們說的第二波疫情指的是大規模疫情。昨天,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在新聞發佈會上也表示,今年冬天認為我國局地可能發生聚集性疫情。

張文宏:風險一直有,所以李斌主任說這樣的一個提示警告極為重要。為什麼在這個當口提這個警告,因為隨著冬季來臨,我們會有巨大的輸入性病例的風險。

現在,你問我上海有(沒有)病例,我說有,有一個本土病例。你問上海病例在哪裡?我說你找不到他。為什麼找不到他?因為這個病例被我們隔離好以後,處於一個閉環之中,在整個社會上又沒有(其他)病例。所以這就是一個“動態清零”的策略,這才是我們今年乃至於明年防控的一個精髓。

中新社記者:您將防疫策略總結為“動態清零”。我們可不可以說,“動態清零”這個說法是您第一個提出來的?

張文宏:這不敢說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我只是說,根據中國現有的防控策略,在北京新發地出現疫情之後,我提出了這個觀點,北京有疫情,我們不要擔心,中國是“精準防控、動態清零”,也就是說,我們允許在小範圍內個別的病例出現,但是我們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個病例控制住。

按照中國目前各個區域的防控能力,我們看到,在已經發生過(散發)疫情的幾個地方,基本上在4個禮拜內都可以清零。上海這一次如果沒有特殊意外,我相信應該在兩週內也就清零,而且某種意義上,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我們這個病例的發現,屬於極為早期的一個病例,越早期發現,動態清零的時間就越短,讓你甚至於注意不到。

中新社記者:您剛才提到了一個詞叫做“精準防控”,但實際上在今年對一些散發疫情的處理中,很多地方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在今後的疫情處理當中,這種大規模核酸檢測將成為一種標準做法嗎?它與您提到的“精準防控”是否一致呢?

張文宏:我認為精準防控的一個典型案例,最早出現在北京的新發地。北京在處理這件事情時,採取的就是精準防控的策略。因為當時,北京的防控區域是分區的。大家是在根據新發地暴發疫情的周邊病人出入的地點,給予它標記是中等風險,還是高風險。

如果這個地方的防控能力非常強,事實上可以做到精準防控;你對自己的防控能力把握到什麼程度,你的精準防控就可以做到什麼樣的水平。所以這次上海出現這一例病例,我們只是對浦東的一個村進行了編碼,是一箇中等風險地區。

關鍵還是要對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進行精準追蹤,對他周圍的環境進行全面檢測及隔離。我們應該對隔離區域裡面進行全員檢測。但大家不由得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萬一有個別的病例出來,你沒有檢測到怎麼辦?我們採取第二輪的“定點清除”,對密切接觸者和他活動的區域進行清除,事實上也是能夠把握住的。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新冠病毒沒有以前厲害了嗎?

中新社記者:隨著全球疫情的蔓延,我們現在的一個主觀感受,好像是無症狀的感染者越來越多了,死亡的病例好像沒有那麼多了。那麼據您的瞭解,目前新冠病毒的毒力和它的傳播力到底有沒有發生變化?關於新冠病毒造成的病死率,有沒有一些新的認知?

張文宏:全球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1月9日)超出了5000萬例,病死人數到了120萬,但是病例數的新增速度與死亡病例的增速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全球範圍內新發病人的病死率事實上是下降的。在全球範圍內,還有一個數據叫每週的病死率,你會看到也出現下降,這很容易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覺,認為病毒不像以前那麼毒了。

病死率的計算模型,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全球各個地方的診斷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很多沒有症狀的人會去檢測,然後會發現很多無症狀感染者。而在早期,我們的診斷能力沒辦法覆蓋無症狀的人,所以在早期發病的都是重症,我們報出來的病人當中,病死率自然比較高,現在沒有症狀的人也去檢測,病死率就會很低,這很正常,因為你選的不是同一個人群。

第二,全球範圍內,病死率最高的人群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老年人。所以這一高危人群,開始做非常好的自我保護。年輕人的病死率本來就是極低的,全球這一波疫情產生的特點,是(以)社會重啟以後的年輕人的感染為主,他們病死率也是低的。

第三,1月份到現在10個月的時間,全球範圍內大量的新冠搶救物資,不斷得以補充。新冠疫情就是一次打仗,後勤保障得越好,這個仗就越成功,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就越高。所以隨著防疫物資的極大豐富,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第四,當你看到一個現象,就隨意地去猜測它的原因,往往都是錯的。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如果你不在醫療系統裡面,很容易就認為是病毒沒有以前那麼厲害了。

我們對病毒還要引起重視。我告訴你另外一個數據,英國最近每週的病死率又開始上升了,因為病例在增加,又開始出現輕度的醫療擠兌。一旦出現醫療擠兌,病死率就會大幅度上升。所以最近一個月,英國、法國、德國都開始了局部封城,就是為了讓醫療機構不要發生擠兌。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

中新社記者:國內疫情的早期,暴露出我們在感染科和疾控體系方面的一些短板。眼下國內各地都在計劃或者已經在加強感染科與疾控體系的建設,但是我們也知道就像當年的SARS過後一樣,短期內疾控體系也得到了加強,但是時間一長,整個系統又因為長期的閒置或者一些其他原因再次被削弱,我們今天如何才能夠避免這個問題再度上演?

張文宏:其實新發傳染病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遠遠超出你的想象。現在全球範圍內,這次疫情(造成)的財力、物力損失,應該都是以多少萬億來計算的。

回過頭來看,在全球範圍內,如果對公共衛生體系有一個非常好的佈局,有一支常駐部隊,這支部隊又(能)“平戰結合”,對疫情的應對就會更加迅速,防控更加精準,最終的病死率就會更低。

除了疾控系統,在醫院體系內還有一支公共衛生的力量,就是感染病科室。由於醫療體系的特殊性,我們這支部隊,收入往往是比較低的,就很難維護。在這次疫情之後,國家已經做了一系列佈局,要對這支部隊進行常規的支持,然後通過“平戰結合”來訓練這支部隊。

資料圖:意大利威尼斯的工作人員在公共區域內噴灑消毒劑。

中新社記者:據您的觀察,現在國際上有哪個國家的疫情防控做的也比較好,或者說對於我們國家也有一些借鑑意義的?

張文宏:我們現在看到像新加坡、韓國,雖然不能保證沒有本土病例,但是基本上疫情都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能夠基本上在內部開放。這些國家採取的策略,事實上跟中國非常接近。

他們的做法,是發現病例後就對他的密切接觸者進行篩查,但是篩查範圍並沒有擴大。比如說在一幢樓裡面發現確診患者,對密切接觸的同事進行篩查,但是不會對整幢樓所有的人進行篩查,也不會對整幢樓所有的人進行隔離,做得比我們的範圍更小。但是更小就會有風險,就可能有“漏網之魚”,發現的時候再進行第二輪追蹤和篩查。

這樣的好處是整個社會認可病毒在低水平的流行,採取防控策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戴口罩,哪怕有“漏網之魚”,也不會引起暴發。所以這些國家現在基本上還不能舉辦非常大型的聚會,但是社會可以長期保持正常化。

我們中國是動態清零,基本上沒有病例,但是一旦有病例,就會嚴格地篩查。我們的篩查範圍比他們的要略微放大,好處在哪裡呢?當確診病人的相關病例清零以後,我們馬上可以擴大我們的社會活動。所以現在,全國各地很多適當保持社交距離的大規模聚會,已經不斷恢復了。包括這次上海進博會,100多萬人的大型活動,我們也恢復了。

所以各種防控策略,各有利弊。到底這個國家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取決於自己的情況。

中新社記者:現在全球的疫苗研發大戰火力全開,競爭十分激烈。相比過去,這次疫苗的研發時間也大大縮短了。但與此同時,最近(國外)也有一些疫苗在實驗中發生了不良反應事件。在您看來,目前全球的疫苗研發速度是不是處於一個合適的節奏,是過快了還是說還不夠快,為什麼?

張文宏:在一個新發傳染病出來之後,疫苗的開發,都屬於應急狀態下的開發,速度都會加快。在2009年,H1N1暴發的時候是上半年,到10月份左右,流感的新疫苗也已經出來了。所以這一次疫情走到今天,全球各個國家都在加緊疫苗研發,也是為疫情(防控)做非常重要的技術儲備。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全球基本上會開始接種。所以這次加快研發的速度,在整個人類傳染病的鬥爭史中,只是常規的加急研發過程,只不過現在的技術力量比以前更好了,所以研發的速度會更快。比如說中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生產大量的滅活疫苗,進入三期臨床研究。在美國,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把mRNA疫苗做出來,開始申請應急使用。

這說明我們人類的科技力量不斷在發展,它只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變得更快,更加精準。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對這次新冠疫情最終得到控制有很強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