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讓孩子主動跟人打招呼,這是很多父母都曾做過的事,一來是培養孩子的禮貌,二來可以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但這件看起來並不難的事,很多孩子卻不愛做,他們有的不敢跟人打招呼,有的則不愛跟人打招呼。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早上出門買菜的時候,碰到鄰居帶著孩子在買早餐,鄰居趕緊提示孩子,“快叫阿姨啊。”可孩子卻不配合,還嚇得往她背後躲。

這樣的場景我們常常會遇到。即使媽媽在場的情況下,孩子也不敢跟人打招呼。而跟人打招呼是培養孩子社交的第一步,社交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瞭解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01為何孩子不愛跟人打招呼?

孩子害羞,不愛跟人打招呼,其實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發展。

心理學家伊扎德認為,孩子在出生後的七個月內,便會發展出七種基本的情緒:快樂、憤怒、悲傷、恐懼和驚訝,這些情緒可以說是由孩子的生物性決定的,這是與生俱來的。

而孩子長到3歲左右,會發展出新的情緒:害羞、內疚、尷尬、驕傲和嫉妒,這些情緒跟孩子自我感覺的提升或降低有關,因此,這些情緒又被稱之為自我意識情緒。

所以,孩子出生的時候,不會出現害羞的情況,而長到3歲左右時,突然變得有點害羞,不敢與人打招呼,這表明孩子發展出了自我意識情緒。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這些情緒會應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也會影響兒童個性的發展。比如,一個經常感受到高度害羞情緒的孩子,會對自己過多的進行消極關注,然後表現出迴避他人的行為。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02孩子出現害羞情緒時,需要家長加以引導

有研究表明,對3-6歲的兒童來說,父母對他們自我意識情緒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只有當孩子到了7-8歲左右,才會將自我意識情緒內化為自我評價。

因此,對於3-6歲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是尤為重要的,這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情緒的出現頻率和自我評價的發展。

例如,當爸媽要孩子跟別人打招呼時,孩子因為害羞而沒有及時跟人打招呼,倘若你指責他,“不打招呼是很沒禮貌的,你太不懂事了。”這樣,會導致孩子感受到自己被輕視,從而對此刻的害羞情緒體驗更深刻,那他下次便更不敢跟人打招呼。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反之,若是孩子因為害羞不敢與人打招呼時,我們安慰他,“沒關係的,媽媽知道你有點害怕,媽媽會在你身邊陪著你,下次遇到認識的人,嘗試著跟他們打招呼,你一定可以做到哦。”這樣,不僅表達了對孩子的害羞情緒的理解,還鼓勵孩子去做得更好,那下次孩子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會慢慢地有所改善。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03引導孩子獲得更多積極的自我意識情緒,我們要遵循三大原則

原則一:多關注積極,少關注消極

心理學家亞歷山大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表明當父母過多地對孩子進行消極的關注,孩子便更可能在失敗時表現出高水平的羞愧,但很少會在成功的時候感到自信和驕傲。而若是家長更傾向於關注孩子的的積極面,孩子便更常在成功後感到自信和驕傲,在失敗後也更少感到羞愧。

關注積極面是指關注孩子做得好、表現積極的方面,而關注消極面是指關注孩子做的不好、常犯錯誤的方面。

根據亞歷山大的實驗結果,我們應該多發掘孩子行為、心理的積極面,這樣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積極自我意識情緒,與此同時,也能減少孩子的消極自我意識情緒。

當孩子做出了一件“好事”,我們要持積極的關注態度,發現孩子做的好的方面,並且,陪著孩子慶祝一下,然後再幫他重溫完成這件事時的情緒,這會增加孩子的積極的自我意識情緒,比如自信、滿足等。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而當孩子做了一件“錯事”時,我們要儘量減少對孩子錯誤的關注,而是要引導孩子認識到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比如,孩子搶了別的小孩的玩具,我們不要說“你是個壞孩子,你不聽話。”而是要說“你搶了別人的玩具,別人很不開心,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了,你會有什麼感受?既然這樣,那當你喜歡這個玩具的時候,怎麼處理才適合?”

少對孩子的錯誤面進行關注並不是不指出孩子的錯誤,而根據孩子的錯誤,來引導孩子做出積極的改變,不要揪著孩子的錯誤不停地嘮叨、指責,畢竟指責孩子不是我們的目的,幫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才是。

原則二:多關注事件,少評價特質

孩子3-6歲時,家長對他們特質的評價會直接影響其自我評價,從而干擾他對自己的準確認識。

當孩子總是得到積極的特質評價時,比如,“你是個很懶的孩子”,這會使得孩子內心出現深深地自卑和內疚。

而孩子總是得到積極的特製評價時,其實也是不利於孩子發展的,因為積極地特製評價容易對孩子造成一種綁架。比如,總是說他是個乖孩子,孩子可能會因為這個“標籤”,而表現得更乖,從而剋制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長此以往,給孩子帶來的要麼是低級的自我認同,要麼會出現很強烈的反抗情緒。

所以,要儘量少對孩子進行特製評價,而是多關注具體的某個事件。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心理學家吉諾特研究發現,孩子得到的自我評論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另一部分是孩子自己對自己說的話。而在3-6歲時,孩子的自我評價主要依賴於父母的評價,所以,如果我們經常關注事實,孩子便會對學著關注事件本身,從而得出更中肯的自我評價。

比如,當我們看到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了,可以直接誇獎孩子這件事做得很不錯,表明自己對孩子這個行為的肯定,激發孩子的積極地自我評價。

當然,少誇獎孩子的特質並非完全否定誇孩子特質的的這個行為,當孩子遭受打擊的時候,可以適當地誇誇孩子的特質,而在平常的生活中,還是要儘可能的少夸特質。

原則三:多在意過程,少在意結果

過多地在意結果,會導致孩子出現“有條件”的積極自我評價。“有條件”的積極自我評價是指達到了某個預料的結果才會做出相應的積極自我評價。

比如,當孩子在幼兒園得了一朵小紅花,我們表揚他,“你真棒。”這會讓孩子體會到他得小紅花這個結果令我們很滿意。而某天他沒得到小紅花,或在其他的比賽上輸了,便會覺得很不開心。

這樣,不論孩子獲得了成功還是失敗,都會極大地影響他的自我性價。

這種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會將失敗或批評當成是對自己價值的否定,容易出現自卑、自我貶低和缺乏恆心等情況。

孩子不敢與人打招呼?別亂批評,這是孩子“自我意識情緒”在發展

而若是我們淡化結果,主要關注過程,看到孩子行為上的力量,孩子便會更多地表現出我們預期的品質,比如努力、堅持、踏實等,從而形成“發展性思維模式”。他會漸漸明白,失敗只是一時的,只要持續的努力,便能有所改變,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因此,當孩子告訴我們在學校得到了小紅花時,別急著誇孩子真棒,而是引導孩子回憶這個過程,鼓勵並肯定孩子的努力。

而若是孩子沒得到小紅花,也別急著否定他,同樣引導他回憶這個過程,讓孩子思考為什麼沒拿到小紅花,以及下次該如何做。

當我們堅持使用以上三條原則對孩子進行評價,定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積極自我意識情緒,使孩子具備更高的自我評價。這樣,當孩子再出現害羞的情緒,不敢與人打招呼時,他也能勇敢地克服害羞,最終成為一個更自信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