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近日,記者來到昭通市昭陽區紅路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該安置區位於昭陽區北閘鎮虹路社區,緊鄰昭陽工業園區,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記者來到搬遷群眾李仁偉家,他們是昭陽區田壩鄉田壩三組村民,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後,搬遷至紅路易地扶貧安置區I區1棟2單元901,4人戶型,有3個臥室1個書房。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記者問起李仁偉的妻子陳昌瓊搬到這裡來還習慣嗎?她笑呵呵地回答:“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比原來條件好多了。現在兩個兒子都在小區附近的學校讀書,幾分鐘就可以到了。”談到搬遷後的好處,陳昌瓊告訴我們,她家原來是土房子,只有45平方米住房,現在住進了100平方米的大房子;她兒子原來讀書,路程比較遠,要走兩個小時,現在學校就在家門口;搬遷過來的生活很方便,菜市場、醫院就在附近,以前,半夜兒子生病,看病很困難。

“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城裡的屬於自己的房子,而且還是電梯房。我家現在已經脫貧了,今後的好日子我們靠自己的雙手來創造!”知足常樂,陳昌瓊非常樂觀。

搬遷後,陳昌瓊也在臨時門面搞起了經營。昭陽區搬遷安置局把臨時門面暫時借給搬遷群眾,他們可以賣生活用品、蔬菜等。“為了安全,街道兩旁不能亂擺攤子,同時,也為了乾淨衛生和群眾生產生活方便,搬遷安置局把80個臨時門面借給搬遷戶經營。有時,一個門面是三四戶人家共同經營。”同源社區的片區長魏施靜和同心社區的金德雲介紹道。

記者又來到從小龍洞回族彝族鄉龍汛村一組搬來的陳志玉家,他跟妻子外出打工了,其母楊朝英在家裡給他們帶孩子。據楊朝英介紹,他們原來居住的龍汛村一組是該鄉最偏遠的村民小組。大兒子陳志玉有心衰的毛病,小兒子陳志平出車禍後,也喪失了勞動力,小兒媳因此離他而去。由於經濟困難,當時家裡建不起房子,生活極為困難。現在,她跟大兒子家同住,又跟小兒子陳志平住在同一個小區,非常方便。

“搬遷好!老家稀泥爛路的,夏天灰大,雨天泥多。搬遷,改變了我們的面貌,社區上也經常來幫助我們。特別是搬遷後,小兒子又新娶了妻子,要是沒得房子,根本找不到妻子,特別是還帶著一個9歲的兒子。”楊朝英感慨地說。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蔣忠雲來自昭陽區大山包鎮大新村21組,大山包鎮是有名的高寒山區,他的老家就在大山包景區的翼裝飛行跳臺附近,是昭陽區海拔最高的地方。他是2019年12月1日搬進來的,最小的孫子現在在小區的幼兒園讀書。他說,孫子們以前讀書要走7.5公里路程,不僅遠,還冷,尤其是冬天,頭髮都凌白了。

“搬進來高興嗎?”

“咋個不高興?老家手機信號都沒有。這裡暖和多了,老家這幾天風大、凌大、雪大。”兒子去大連打工了,常寄錢回來給他們用,蔣忠雲的日子過得很開心。

以上這樣的故事發生在紅路安置區的每家每戶。紅路安置區建設安置房76棟5368套,已安置來自13個鄉鎮的502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1686人搬遷入住。為方便搬遷群眾生活,該安置區同步配套建設小學1所、幼兒園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1個、群眾互助服務場所4個、警務室1個、農貿市場約1萬平方米、沿街商鋪5.5萬平方米、5條市政道路5.12公里。為實現群眾安居樂業,該安置區還配套建設扶貧車間21.7萬平方米。

今日推薦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易遷新生活 | 昭通昭陽紅路安置區:搬遷群眾開啟幸福生活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杜恩亮

監製/胡華玉 編審/保進 編輯/陳合松

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昭通 域內鐵粉群建設中,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號(wzhaotong),添加好友請備註縣區市名稱+姓名+聯繫電話(如:水富市張小珏180XXXX0201),無完整備註不予驗證通過,感謝支持,謝謝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