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自己的工作桌面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显得非常凌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的桌面上很大一部分都被插座所霸占,而插座上又插着各种不同尺寸的电源适配器,给人一种混乱不堪的感觉,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吧。为了让自己的桌面整洁一些,我决定从更换桌面插座开始。插座虽然是小物件,但是在选择时却容不得半点含糊。就我个人而言,我对桌面插座的选择往往遵循以下几点:安全、品牌、质量好、接口多、体积小等。经过了仔细的筛选,最终选定了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由于快递的原因,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的外包装有一点点折痕,不过并没有多大影响。包装盒的外观比较简洁,主要描述了产品的一些主要卖点等信息。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包装盒的表面贴有一个防伪贴,可以自助查真伪,还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包装盒内有一张使用说明书和一个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采用六面切角的设计理念,各种接口均位于插座的侧面,有效减小了插座的体积,从而带来更小的桌面空间占用。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采用全黑的配色,比较耐脏。插座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并刻有飞利浦的logo:PHILIPS。顶部的开关采用微动按压设计,拉丝工艺,并配有一颗指示灯,便于开关状态的显示,富有科技感。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接口有三面,插头同时使用时,互不干扰。为了便于描述,插座的三面接口用A、B、C来表示。首先是A面,有三种接口,由上往下分别为type-c快充接口和常见的五孔插口。其中type-c接口支持PD/QC快充协议,输出功率为5V-3A,9V-2A,12V-1.5A,最大输出功率为18W。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B面只有一个标准的五孔插口,既能使用双孔插头,也能使用三孔插头,但是两者不能同时使用。插座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500W,B面的顶部也进行了相应的标注。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C面与B面相比,多了两个USB-A接口,但是两者的颜色并不相同,分别为橙红色和白色。其中橙红色代表快充口,输出功率与A面的type-c接口一致,两种接口的快充可同时使用。单口快充使用时,大约30分钟,即可为设备充满50%的电量,充电速度提升2.5倍。白色USB接口为普通接口,输出功率为5V-2.4A。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底部标注着产品的详细参数信息与注意事项。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的插头采用国内常见的三孔插头,最大输出功率为250V-10A,即2500W。插头的两侧进行了凹陷设计,便于单手插拔,该设计在同类产品中并不多见。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连接线全长为1.5米,非常的粗实,具有防火阻燃等特性。插头的连接处进行了固化处理,防止过分弯折,有效提升了插座的使用寿命。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插座的连接处也进行相应的处理,不易因为长时间弯折而损坏。插座的细节之处,做的还是令人满意的。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当插座通电时,顶部开关处的指示灯会呈现蓝色常亮状态,便于区分插座的工作状态。由于插座的顶部采用镜面设计,所以在使用时难免会带来一些划痕和手指印。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可以仅通过连接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避免了充电头的使用,既是插座也是充电头,有效减小了桌面的占用空间。同时插座支持双口快充,可以替代大多数的手机快充充电头,让桌面整洁的不止一点。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放置在日常的桌面使用,有效减小了在桌面的占用空间,让桌面看起来不再凌乱不堪。插座可以同时连接六台设备,一起工作,互不干扰,效率更高。实测,插座在使用时,会有一定的发热现象,不过温度适中,属于正常的现象。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具有8大保护措施,所以对于它的安全问题,大可不必担心。

向凌乱桌面说再见,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由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采用了六面切角设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所以各种插头插拔时互不打架,可以轻松实现单手插拔。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体积小巧,单手可握,除在家使用外,外出携带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各种接口,一应俱全,一步到位。总的来说,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是一款普通插座的替代品,尤其是对于想要让桌面更整洁的用户来说。如果你也想要让桌面不再凌乱,不妨从飞利浦摩天轮立体插座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