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祕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所謂的東天山,就是位於烏魯木齊市米東區以東的天山地域,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通道和驛站。米東區,是由昌吉州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合併成立,如今它已顯示出了獨有的歷史區位優勢,成為烏魯木齊市重點發展區域。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東天山古絲路上的哈熊溝由來

4月19日,驅車前往位於米東區東南五十八公里的東天山哈熊溝,此處是天山北坡,屬於自治區級森林公園。從米東區出發,要途徑鐵廠溝鄉和峽門子景區,順著山谷的柏油路一直向山裡行進,兩邊遍佈古榆樹,還有當地村民房舍,如今大都改成了農家樂或民宿,橘黃色的木柵欄,紅色的屋頂,構成了山谷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近年來,隨著旅遊開發和戶外者的探尋,逐漸揭開了東天山的神秘面紗,特別是大山溝谷深處的一段哈熊溝,因其迷人的景色令人嚮往,這裡四季的山景、水景、雪景和樹景都格外地吸引人們,併成為疆內外遊客和戶外者探險的天堂。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哈熊溝山嶺到處長滿雲杉,山谷間還有很多的白樺樹和古榆樹,這些樹木隨山勢起伏,層層疊疊,彷彿排空的翠浪,綠濤滾湧,漫山遍野浮動著光影交錯的景緻,無不讓人頓感大自然的神奇和詭秘,更覺得心情舒暢,精神愉悅。

眼看就要到4月底了,而這裡的樹木才剛剛吐綠,草地已返青,與山外相比,春天來得較晚,但卻也不失踏青的好心情。此時的哈熊溝,迎來了很多開著私家車的城裡人,他們大都是來踏青賞景,呼吸山裡的新鮮空氣。而我卻是來這裡尋覓歷史的足跡,追尋曾經發生的烽火狼煙。

從哈熊溝山坡下來,我們驅車來到不遠的一家農家樂。這戶居民姓馬,是地道的回族,祖輩生活在這裡,也不知有多少年代了。我們要了烤肉和農家土雞,老馬邊忙活,我們邊跟老馬嘮嗑。他說自己今年已五十八歲了,兒女都在米東區鄉鎮單位上班,因幹不了重活,他和老伴就搞起了農家樂。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說起哈熊溝的歷史,老馬倒還知道不少。他說哈熊溝不簡單,外人都說哈熊溝沒有熊,那是沒人看見的緣故,他小的時候就經常看見熊在山裡跑來跑去,嚇得村民們不敢出門,害怕遭到熊的襲擊。半個世紀過去,隨著這裡居住的人增多,也就慢慢看不見熊的蹤影了。

不過,老馬卻說起我感興趣的話題來。他曾經聽爺爺說,哈熊溝是條古道,在清朝的時候,清軍從這裡到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平叛。因為哈熊溝向北通往阜康市,還有吉木薩爾縣的北庭,他爺爺的爺爺就經常往返於這條山道,主要靠販賣羊皮和野生動物毛皮維持生活。

百年以前的哈熊溝,就是因有很多棕熊,才被當地人起了這個名字。老馬說他的爺爺曾有土製的獵槍,邊在山裡放牧邊打獵。據傳,他的祖先應該是從甘肅遷移到此地,至少也有兩百年的歷史了。他說這都是當年隱隱聽爺爺講的,詳細情況就連去世多年的父親也不清楚。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按照歷史記載,清朝統一新疆後,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對當地居民採取了免稅、廣種地畝和招募內地無業貧民,以及移民屯墾等一系列政策,因而新疆人口不斷增加。

這些史料,可以從北京故宮博物館所藏陝甘總督先堡戶部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六部的《戶部民俗進程冊》中查找到。當時內地的漢族和回族則大量湧入北疆地區和南疆的卡拉沙爾(今新疆焉耆)參加屯墾,那麼這就有可能是老馬的祖先從甘肅遷至到米東區一帶。

無論怎麼說,祖輩居住這裡的村民能從哈熊溝穿越到阜康市,並且還有相關史料的佐證,那麼哈熊溝這條山道,就有可能是絲綢北道上的分支,它的交通作用還一直被延續到今天,足以證明曾存在古代人類的足跡。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唐代輪臺城遺址爭議印證歷史

漢唐時期的輪臺城,一個在南疆,一個在北疆,通過歷史記載和古代邊塞詩人的描述,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漢代的輪臺指的是今天的輪臺縣,而唐朝的輪臺就在烏魯木齊市附近。如今北疆的輪臺卻有很多爭議。

我們要弄清哈熊溝到底是不是絲路古道,首先要搞明白唐代輪臺城具體位置,這樣就能確定東天山哈熊溝的歷史走向和足跡。這一點至關重要。

目前,唐代輪臺城的具體位置,爭議最多的有三處遺址,一是烏魯木齊市烏拉泊古城,二是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的古牧地鎮大破城遺址,三是阜康市以北的六運古城。儘管沒有詳細的歷史記載,但卻能從邊塞詩人的詩句中找到答案。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我們知道,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二次出使西域,是跟隨北庭都護封常清來到了北庭都護府,就常駐在輪臺城守衛著北庭的西面和南面的軍事要地。而這個地方,也曾是封常清前往南疆平叛的必經之地,並且這個地方距離車師的交河故城(今吐魯番市境內)一百多公里。

從岑參所寫其中的兩首邊塞詩就能看出端倪,也可以佐證輪臺城的具體位置。

首先是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句詩:“輪臺東門送軍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另一首是《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的詩句:“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由此可見,我們完全可以排除第三種爭議,阜康市以北除農田皆為戈壁灘,最多是丘陵,哪來的“雪滿天山路”和“風夜吼”、“碎石大如鬥”呢?那麼第二種說法也可以排除,只有烏拉泊處於風口地帶,並緊靠天山。因此,很多專家確定唐代的輪臺城就是烏拉泊古城,或者就在其附近。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而今天的烏魯木齊,在唐朝時還不是一座城池,只是山間的牧場,恰好印證了米東區被稱為古牧地的歷史說法。古代的交通不像現在發達,沒有公路,只有馬道或山道,況且交通工具僅限於馬匹和馬車,就連石子路也很難形成寬闊的道路。

因而,東天山的哈熊溝,自然就成為當時的交通捷徑之地,順著山谷向東就可以直通北庭都護府,向北可以到達阿勒泰等地,所以說它是絲綢之路北道上的小分支也不為過,起碼是可以連通東天山南北面的商旅往來。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東天山哈熊溝凸顯新時代人文優勢

從哈熊溝順著山谷或山道可以向南到達輪臺城,沿途經過石人溝等地,要比繞道到今天的烏魯木齊市區近了好多。畢竟石人溝是因為由古人雕刻的石頭而命名的山溝,如今在石人溝可以看到立在山邊的巨大石人。

從以上種種情況分析,哈熊溝必定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它承載著歷史的延續,也記載著歷史的足跡,不久的將來,哈熊溝必將會成為促進烏魯木齊經濟發展的地域,也會讓我們體會到絲路上的繁華景象。

今天的哈熊溝一帶,不僅是自治區級森林公園,沿著山谷到處是農家樂和民宿,還有公路兩邊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榆,以及新開發的景區景點等,這些都為當地居民帶來了可觀的效益,極大地促進了地域經濟發展。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據農家樂主人老馬介紹,從哈熊溝出來的山口,也就是鐵廠鎮八家戶一巷附近,還將建設一處生態花園景區,主要種植鬱金香等名貴花卉,不出兩年時間,這裡將是一片大花園,也會不斷地吸引各地遊客,到這裡遊玩、賞景和消費,他們當地居民將會依託旅遊得到最大實惠。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像老馬一樣居住在山裡的村民,畢竟沒有田地可以去耕種,祖輩都是靠放牧或養殖為生,頂多自家小院裡有塊菜地,勉強滿足夏天的蔬菜供應。不過山裡卻適合養殖,老馬養殖了兩千多隻土雞,每隻土雞平均按照一百五十元出售,一年下來純收入接近二十萬元。

近年來,隨著新疆大力發展旅遊業,各地轟轟烈烈地推出人文歷史遊、自然景觀遊,農業觀光遊等旅遊項目,致力打造特色旅遊產業,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實現以旅遊拉動本地域產業經濟引擎,最終達到“安居富民”的目標。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對於歷史厚重的新疆來說,我還是看好要深度挖掘人文歷史,畢竟文化需要傳承和延續,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歷史作為中國文化的起源母體,必然要被後世所銘記所弘揚。如果忘記了歷史,一個民族或者是一個國家,就等於失去了生命之源,更失去了靈魂和精神。

自西漢張騫鑿空西域,新疆的歷史就掀開了嶄新的篇章,雖然經歷兩千多年的坎坷與滄桑,但如今卻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這是因為新中國開闢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在全世界展示出強大的中華民族力量。

作為一種引領經濟發展的文化載體,古絲綢之路在新疆各地正煥發出曾經的生命容顏,而東天山的哈熊溝,也只是絲路經濟帶上的一個節點,當新疆貫通南北疆每個節點之後,將會爆發出令全世界都為之顫抖和振奮的吶喊!

這就是新疆古絲綢之路的魅力,更是中國文化歷史獨具魅力的體現。

烏魯木齊米東區神秘古絲路,隱藏著新疆厚重的人文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