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塵世裡的蒲公英

會飛的蒲公英

家中的院子裡長有幾棵野生的蒲公英,日前,被小孫子和他的小夥伴們發現了,他們好奇地將蒲公英那毛茸茸的花朵摘下來,放在手上,用嘴對著它吹,結果那毛茸茸的花朵頓時全部消散在空中,變成了光禿禿的杆,樂得他們哈哈大笑。他們還競相攀比誰吹的蒲公英花飛得最高最遠。望著孩子們那嬉戲的情景,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童年在田野裡玩蒲公英花。

蒲公英有一個俗名叫白頭翁,在我老家的鄉間田野,小道河邊等地,隨處可見。小時候,每當春夏時節,正是我牧鵝的好時候,家裡養了七、八隻鵝,這些鵝下蛋生仔,長到七、八斤左右,就會被母親拿到農貿市場上去賣,以換點錢補貼家計。我是家中長子,儘管年幼,但也要為父母分憂解愁,牧鵝之事理所當然為我所做。放學回家或者是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我都會手拿竹棍,將鵝從鵝圈子裡放出來,驅趕它們去鄉間田野,河畔塘邊尋找青翠嫩綠的小草。鵝來到這些地方似乎很高興,“嗊嘎、嗊嘎”地叫過不停。在這些地方,生長著很多的蒲公英,奇怪的是鵝對這些蒲公英一點都不感興趣,儘管蒲公英也長有嫩葉,而且開的花也呈各種形態,一叢叢,一支支,恰似妙姿亮閃的舞芭蕾。由於其開花的時間不一,有早有遲,有的剛冒出嫩芽,芽尖上頂著一個花苞,花苞鼓鼓的,好像裡面裝滿了白白的絨朵,有的剛剛綻放,正用那潔白柔嫩的絨絮打量著世界呢。有的正迎風怒放,看著那白如雪花的絨朵。鵝對這些蒲公英不感興趣,可是我卻感興趣,待鵝正在吃草時,蒲公英雖然沒有花姿,但是那一頭毛茸茸的絨球,卻是很招人喜愛的。我忍不住摘幾朵蒲公英的花,拿在手中,捏一扭,揉一揉,對著蒲公英吹氣,使勁一吹,蒲公英花立馬就朝四處飛散,頓時全部消散在空中,看著手中光禿禿的杆,我樂了。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一直是一種嬌嬌弱弱的花草而不是野菜,古往今來都與口福無關。老家也沒有食用蒲公英的習慣。但這種觀念於一次偶見而改變。有一天,我走出一農貿市場,在返回的路上,碰見一個老農擺地攤,幾個蛇皮袋作鋪墊,上面擺有蒲公英、菜心等菜蔬。菜心等菜蔬在農貿市場上常見,但蒲公英卻少見。於是,走過去問問老農蒲公英可以吃嗎?老農告訴我可以吃也可以煲湯,而且還有藥用價值,清熱解毒。我繼續問老農多少錢一斤?老農用石岐方言回答“八元”。這些蒲公英比我以往見到過的要大一些,是野生的還是人工種植的?我試探性的說“阿伯,你這些蒲公英是自己種植的吧!”老農很誠摯地解釋道,“是的,是我自己種的,不過你放心買,沒有打藥也沒用化肥。”我還沒有吃過蒲公英,買一紮回去試試。我從地攤上撿了一紮要老農過秤,老農將這扎蒲公英放電子秤上,“兩斤半,剛好二十元”,我問老農是微信支付還是給現金,老農說他沒有微信,給現金。我給了他二十元,將這扎蒲公英放入之前買了菜的袋子裡,一起提回家。

太太見我買來的這扎蒲公英,用來做什麼?我說用來煲湯喝。為了驗證老農的說法,我查閱了《本草綱目》,《本草綱目》上說它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可生吃、炒食、做湯,是藥食兼用的植物。之後,我將買來的蒲公英一部分洗乾淨煲湯,另一部分則嘗試種在自家的院子裡。

蒲公英,在風的傳動中祖祖輩輩地生活著。風一吹,那小小的,潔白的如鴨絨的絨朵便隨風而去四處飛舞,飄落到山間田野,天涯海角,像四海為家的遊子落地生根。待到來年春天,便長出一株株可愛的蒲公英了。也如同人們去尋夢,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夢境。蒲公英有著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與隨遇而安的精神品質。小小的植物也知道去尋找自己的夢。有人說,每粒蒲公英的種子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不管飛多遠,經歷多少苦難,只要有一片土壤,它就會努力發芽,開花,結果,去完成自己的生命歷程。會飛的蒲公英,其旺盛的生命力與隨遇而安的精神品質,是否能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示呢?

(請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臺,面向全球華人開放,供作者、讀者轉發推送。其“寫手”欄目向全國徵集好稿。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編輯部打賞100元/篇。請一投一稿, 並註明文體。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內。非簽約作家請註明真實姓名、聯繫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賬號。)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二審:藍運良

◆三審:嶽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