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可能有很多方法,這個可以讓你看到本質

喜歡讀書的人心裡有一個鄙視鏈,讀紙質書看不上電子書,讀電子書看不上聽書,聽書看不上讀自媒體文,自媒體文看不上刷視頻的。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是一個自私的人。

因為你不想浪費自己的時間,更看重時間效用,不希望自己的時間消耗在無意義的事上。

就像我們讀書會只讀經典,認真看有價值的書,就是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看完一本書,結果也沒有什麼收穫。

僅以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說,我希望你只看書,因為大部分新聞和自媒體文都是垃圾。看起來是有點極端,但是在信息超載的時代,選擇什麼樣的內容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裡肯定會有所損失,對比收益了來看,是可以接受的,在此之外看的都只能當做新鮮資訊。

思維的密集度

你看完一本書,對有收穫無所謂,那就隨便看。


讀書可能有很多方法,這個可以讓你看到本質


既然都看書了,還是希望有點收穫,而很多人最大的煩惱有兩個:

第一,是沒有收穫,

第二,是看完什麼都記不住。

造成這兩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思維密集度”,如果不懂這個概念讀書會很辛苦。

比如,你看一本書,發現裡面講的內容好水,有些問題還沒你思考的深,那這本書的“思維密集度”就很低。

同樣,你看一本書,感覺讀下來都很吃力,很多名詞概念要反覆讀才能理解,這說明本書的“思維密集度”很高。

有了這個概念,在去讀書,選書,都有一個看問題的框架,該讀什麼書,為什麼有些書比較難讀。


讀書可能有很多方法,這個可以讓你看到本質


如何計算一個內容的思維密集度?

我們倆聊天,都是邊說邊想,聊一個小時,這個思維密集度就是1;

如果是你看我寫的文章,從思考清楚這個問題,寫成文,修改好發出來,一共花了 2 小時,而你看完只用了 5 分鐘,那麼這個文章的思維密集度就是 24。

這裡說的是有價值的文章,如果寫的人本身就很水,密度就沒有那麼高。這裡只能算一個參考,文章質量怎麼樣一看就知道。

公式;

思維密集度=準備這個內容的總時間÷看完需要的總時間

用這個標準看書,當然是思維密集度越高越好,付出了相同的時間,思維密集度越高收穫就越大。

這裡還有另一個角度,密集度高是好事,但是你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限。就會出現讀不懂,看不下去,讀完記不住這些情況出現。

總結下來:

思維密集度高閱讀收穫就大,同樣閱讀難度也大。

思維密集度低閱讀收穫就小,同樣閱讀難度也小。


讀書可能有很多方法,這個可以讓你看到本質


我第一本書準備的差不多了,從定大綱準備素材,刪除修改成書花了大半年時間。如果你用一個速讀1小時看完了,那這個思維密集度可能會到幾百的程度。

為什麼說讀書是最好的投資,這個就是最科學的解釋,一本書才幾十塊,但是你獲得的是作者長時間準備的內容,在密集度交易中你賺大了。

為什麼要重點講這個理論,因為思維密集度代表了效用,效用背後代表了時間。而時間是我們唯一真正的資源,你想要什麼都需要拿時間換。

有人為什麼厲害?

每個人時間都一樣,你過一天,他也一天。區別就是跟你你投入相同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上面。

雖然明白這個概念,但是真正能做的人不多,因為誘惑太大了。打開手機就是一堆狗血八卦,成功焦慮,刺激視頻,很多人都會忍不住點開刷一會。


讀書可能有很多方法,這個可以讓你看到本質


就是因為難做到產生的競爭力才有價值,這就是牛人為什麼那麼少的原因。

因為大部分人都陷入,一個個正反饋中。從一個刺激點轉移到另一個刺激點。

多讀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總是有用的,不提什麼成功和發財。

只是做到下面這兩個,就已經收穫很大:

當沒有學問的人大驚小怪的時候,有學問的人可以見怪不怪。

當沒學問的人熟視無睹的時候,有學問的人卻可以見微知著。

學習除了技能應付世界,還可以有求知,提升自我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