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茶博士∙星海泛舟】-679:在线精品课程《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之茶父的衍生与担当。直立行走,使人类的上肢得以解放;使用并学会制造工具,让人类从动物中得以区分开来,逐步建立了人类的文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器物的背后,是人的方法与技能;在方法与技能的背后,是人对自然的了解;在人对自然了解的背后,是人类探究现在、过去与未来的万丈雄心。”茶滋于水,水藉于器;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无论是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还是温润细腻的瓷器茶具,不管是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还是稳重厚实的金属茶具,每一款茶具的背后,无不凝结着匠人的匠心,延续着时代的文脉。在这里,带你穿越中国历代与茶具相关的名窑,然后走进煎茶24器、点茶12先生及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

,坐下来茶叙“泡茶择具三大原则”


茶具相关的历代名窑

越窑。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制瓷历史自汉至宋长达1000余年,中晚唐逐渐进入辉煌时期,北宋晚期逐渐衰落,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杰出代表。陆羽《茶经·四之器》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煮饮绿茶,故极推崇越瓷。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邢窑。主产白瓷著称,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北白”的杰出代表。邢窑自北朝发展至唐朝时进入成熟期,唐末五代时期逐渐衰落。邢瓷器底中刻“盈”字的,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为贡品。陆羽《茶经》评价认为邢不如越,主要因为他饮用蒸青饼茶,若改用红茶,则结果正好相反,两者各有所长,关键在于与茶性是否相配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青瓷,是古代第一个官窑,又称北宋官窑。以生产青瓷而著称,传世文物极少(据统计世界上不足百件),历来被视为无上珍品。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钧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釉具五色、光彩夺目而独树一帜,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钧窑第一次成功烧成了铜红釉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陶瓷工艺史上非常突出。古人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晚霞欲出时”和“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形容钧窑釉色之美。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受邢窑影响以烧制白瓷为主,首创覆烧法,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镶口工艺问世,以金、银、铜包镶口边,既美观大方又解决了“定器有芒”的缺点。生产优质白瓷,以刻印花著称于世,曾一度成为北宋宫廷御用品。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素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北宋官瓷胎质均为灰黑和紫褐色,釉层凝厚,青釉比较淡,以釉面开大裂纹片著称。南宋官窑的产品均为最高等级青瓷,无论是厚胎瓷,还是薄胎器物,在造型上都追求古朴典雅。由于专烧宫廷用品,官窑在南宋时就已“为世所珍”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世品为数不少。哥窑被列为宋代名窑,窑址一直未被确认传世的哥窑瓷器,胎有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以灰青色为主,也有米黄、乳白等色,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有大小纹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俗称“金丝铁线”,均不同于宋代龙泉官窑。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建窑。宋代斗茶成风,催生了斗茶神器——黑釉瓷建盏;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而消失。建窑以烧黑瓷而闻名于世,宋徽宗曾评价其“盏色贵青黑,玉豪条达者为上”。器底刻有“进盏”“供御”等字样,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在日本的“天目碗”,如“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等,现都成为日本的国宝。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景德镇窑。始自唐代,直至清末,历史悠久,有

瓷都之称。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宋真宗对此瓷器爱不释手,便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了这个小镇,景德镇从此声名大噪。产品有青瓷与白瓷两种,青瓷色发灰,白瓷色纯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之誉。宋时就远销日本,明清时大量输入欧洲,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宜兴窑。在汉晋时期,就始烧青瓷,产品造型的纹饰均受越窑影响,胎质较疏松,釉色青中泛黄,常见剥釉现象。于宋代开始改烧陶器,及明代它则以生产紫砂而闻名于世。据《阳羡茗壶系》记载,紫砂壶的创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春,供春是学使吴颐山的家僮。名家李茂林发明了壶放在匣钵(瓦囊)中烧制法,一直沿用至今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龙泉窑。龙泉窑青瓷历史悠久,是继越窑衰落后发展起来的青瓷著名产地,是我国最为著名的陶瓷窑系之一与景德镇青花瓷并列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陶瓷产品。为南青瓷的一大产地,兴起于宋,结束于清代。龙泉窑瓷器胎为灰白色,坚致细腻,釉色乳浊有豆青、淡蓝、蟹壳青、青灰等,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润泽亮光,凝厚润泽有玉质感,可比美翡翠。南宋时期由于北宋政权南移至杭州,龙泉窑得到了迅速发展,远销海外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三套经典茶具

唐代陆羽煎茶24器,后细分为28器。其中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炭挝和火筴5种;煮茶用具有鍑、交床和竹夹3种;制取茶粉用具有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6种;盛取洁水用具有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4种;盛取盐用具有鹾簋和揭2种;饮茶用具有碗1种;盛放器物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篮3种;煎茶清洁用具有涤方、滓方、札和巾4种。《茶经∙九之略》云: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之属,则

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跻岩,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 、札、熟盂、鹾簋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宋代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收录的十二先生,点茶操作工具

《茶具图赞》是我国第一部茶具专著,绘制了宋代点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图谱形式为主反映茶事的专著。该书作者南宋审安老人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绘制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别为茶焙笼、茶磨、茶臼、茶杓、茶碾、茶托、茶盏、汤瓶、茶筅、罗合、拂末、茶巾,称之为“十二先生”。审安老人以拟人的手法为每一种茶具命名并冠以宋代官职名,计有韦鸿胪、石转运、木待制、胡员外、金法曹、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罗枢密、宗从事、司职方,形象贴切。茶具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赋予诗意,充分显示了作者隽思妙寓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在地宫后室的坛场中心供奉着一套以金银质为主的宫廷御用系列茶具,引起全世界茶文化界的瞩目。地宫出土的咸通十五年(874)《物帐碑》碑文中言道,僖宗供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付,重十二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付,七事共重八十两。”“七事”对照实物当为茶碾子、茶碢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法门寺地宫珍藏的茶器,并不止“七事”,还有盐台、笼子、茶碗、茶托等器,部分茶器为唐懿宗御用之物。它是大唐茶文化兴盛的综合体现,更是大唐宫廷茶道兴隆的集中表现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泡茶择具三大原则

1.遵循茶性原则

绿茶,可选用透明无花纹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无盖杯、盖碗等,以无花纹的玻璃杯为最佳,玻璃杯茶具可以更好的观赏绿茶的形态和色泽;黄茶,可选用奶白瓷、黄釉瓷器和以黄、橙为主色的五彩瓷壶、杯具、盖碗、盖杯等,能够使茶的颜色衬托得更艳丽;白茶,可选用白瓷壶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内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衬托出茶的白毫;红茶,可选用内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红釉瓷的瓷壶、盖碗、盖杯等,能更好烘托红茶如玛瑙般的汤色;乌龙茶,可选用白瓷质地的壶、盖碗、盖杯,或是紫砂质地的茶具,衬茶汤颜色,聚拢茶香;

黑茶,可选用紫砂壶、白瓷杯具,或是飘逸杯等茶具;花茶,可选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壶、盖碗、盖杯等,花茶是需要闷泡的茶品,盖子可使香气聚拢,揭开盖的时候,香气扑鼻,更好体现出花茶品质。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2.遵循器性原则

青瓷茶具,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如果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白瓷茶具,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唐代有名的过渡性灰白瓷邢窑;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窑,汝窑;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现倒退现像;明代又恢复白瓷的本像。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彩瓷茶具,瓷器文化结合高雅茶文化结合,将精神通过茶具的形式展示给世人。青花瓷茶具主要有:盖碗、公杯、青花品杯、青花茶盘。青花瓷茶具以清幽淡雅、意境幽远的写意特色与茶文化相融合,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欢迎。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陶器茶具,造型多样,或高雅、或古朴、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随意创造。坯质致密坚硬,敲击音低沉,无吸水性,能保真茶叶的原始风味,保温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变质,还可在炉上煮茶。近年随着茶艺的盛行,特别是茶席设计的兴起,陶器茶具又被重视起来。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搪瓷茶具,质地坚固、耐于使用、图案清晰、重量较轻且不易腐蚀而闻名。仿瓷茶杯洁白、细腻而有光泽,可以和瓷器相媲美;因传热迅速,很容易烫到手,且置于茶几上时,会将桌面烫坏,使用的时候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不用来招待宾客。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漆器茶具,脱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壶连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圆形或长方形的茶盘内,壶、杯、盘通常呈一色,多为黑色,也有黄棕、棕红、深绿等色,并融书画于一体,饱含文化意蕴;且轻巧美观,色泽光亮,明镜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温、耐酸碱腐蚀。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金属茶具,历史上还有用金、银、 铜、锡等金属制作的茶具,尤其是锡作为贮茶器具材料有较大的优越性。锡罐多制成小口长颈,盖为筒状,比较密封,因此对防潮、防氧化、防光、防异味都 有较好的效果。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玻璃茶具,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色泽,茶叶姿态,以及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沉浮移动,都尽收眼底;因此,用来冲泡种种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竹木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现在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3.遵循“三二”选具原则

(3-1)选择健康安全的茶具。品茶追求的是健康、好喝、快乐。因此选择茶具的首要因素就是环保健康,安全无毒害;选择茶具不仅要考虑材质的食品安全特性,更要充分考虑到茶具的使用安全性,最好是有品牌、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是茶具选择的最基本原则。

(3-2)选择舒适趁手的茶具。握持舒适、不烫手、顺手的茶具,方便得心应手掌控注水方式、出汤时机及用量,泡出想要的茶汤滋味和香气,呈现一杯好茶。购买茶具,先试用一下,茶具的规格、重量,握持感适合为准,不趁手的茶具最好不要勉强选择。

(3-3)选择适合茶品的茶具。茶性不同适宜的器具应有差异;不同材质、工艺及器型的茶器应有最适宜的茶品。为了泡好一杯茶,最好能够“因茶选器”。在选择茶具前,要根据自己用于冲泡茶的茶性,有的放矢地去充分了解适宜茶具的特性,实现适合茶具泡合适的茶。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2-1)造型夸张怪异的茶具不选。造型夸张或怪异的茶具,一般不具备协调的美感,多为哗众取宠、粗制滥造的档次不高茶具。这类茶具的手感相对较差,外观偏离大众的审美取向,缺乏典雅品格和实用性,不要凭一时的冲动好奇而选购。

(2-2)过大过小过重的茶具不选。茶具过重则操作不灵便,影响泡茶者正常发挥;过轻则手感轻浮不踏实,易产生负面心理暗示放不开手。尺寸过大的茶具不易握持,易滑,用力量控制时,不利于流畅冲泡。尺寸过小的茶具,违背人体力学原理,不易冲泡出一杯好茶。

《读懂中国茶》:第十讲 当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