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生产队长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

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冯正平,1949年出生,上海市青浦县人,朱家角中学六七高中毕业生,1968年插队于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公社山湾大队(现在的东方绿洲处),1973年到安亭师范学习。

原题:上海郊区插队记 作者:冯正平 新三届

运输船上

生产队长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为了提高生产队的收入,想方设法与附近解放军部队的王参谋拉关系,请他到生产队来吃饭、拉家常。生产队杀猪宰牛,必定请他来喝酒。于是我们顺利地接到了为解放军部队运输石子的任务。

生产队搞起了基本建设,购买了一条12吨的水泥船,改装了一艘用拖拉机发动机为动力的小轮船,加上原有的两艘8吨的水泥船、两艘5吨的木船,组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小船队。

生产队的男劳力,分为两班,一班人在大田劳动时,另一班人就去跑运输,每个星期对调一次。任务是每天到松江辰山装满石子,然后运到淀山解放军工地上。运输船上的劳动很累也很刺激,我有幸分在第一班。

呜!呜!小船队出发了!队长与驾驶员在小轮船上神气活现地指挥起航,拖船上的人员与家人挥手告别,船队在村中小港里缓缓前进,岸上的家属沿河送行,小孩子们奔跑着、声嘶力竭地央求父亲给他带吃的回来,送行者一直跟到村口,眼望着小小的船队进入漕港河,才三步一回头地回家去。

初次出航还真出了不少洋相,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船当作单独的个体,每逢90度转弯时,都把舵掌得满满的,结果后面的船因惯性的累积而被甩到岸边。顿时手忙脚乱,又是撑槁又是放垫球,还是撞到桥墩上,引得岸上的行人哈哈大笑。经过几次的混乱操作,才逐渐步入正轨。其实船队是一个整体,小轮船是动力源,主方向由其掌握,后面的拖船只需要把舵回直,或者稍作修正即可。

辰山,它的一角已经被挖掉,绿色葱笼的植被中露出一大块青灰色的岩壁,就像一只被砍掉一大块肌肉的野兽痛苦地躺在那里,山脚下是一个采石场,大大小小、各种规格的石子堆得满地都是,几架庞大的軋石机在轰轰吼叫。采石场旁边还有一个大坑。

30年后重游此地,这里已经成为“上海植物园”,大坑的地方变成一深潭,架着浮桥,供人游览,山上瀑布悬挂,山洞曲径通幽,与当时已经判若两地,当然这是后话。

我们停稳船,架起跳板,每人一副担子,自装自挑,谁也不甘落后。根据约定:12吨船配三个人,其他船两个人,五吨的小船装满后,一起帮助装大船。虽然不是明确的承包制,但大家都象承包的一样卖力,先尽快把自己的船装满,然后急忙去帮助别的船,因为帮助别人是很长脸的事。所以8吨的对8吨,5吨的对5吨,竞赛很激烈。没干一会儿大家已经汗流浃背,有的甚至光着膀子干,旁人打趣说:“力气单薄、只想赤膊。”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拼搏,五条船都装满了,队长一声令下“开船”,小拖轮就“突突”地冒着黑烟拖着船队出发了。一路上经过陈坊桥、青浦南门,沿漕港河、淀山港到达淀山脚下。

卸货要比装货累,装货是高处往低处走,卸货是从低处往高处走。小淀山码头吃水很浅,船靠不了岸,只能搭起长长的跳板连接到岸上,一根跳板不够长,必须用二根跳板接起来,这样就形成先低下去又高起来的U形,挑着120多斤的担子在上面走又滑又晃荡;上了岸还得爬高挑到高高的石子堆上去,石子堆上行走很艰难,石子会向四边滑落,有点像陷在泥潭里的感觉,迈一步所化的力气是平地的几倍。可是再难也挡不住我们的劳动热情,大家为了完成任务,拼命奋斗,大汗淋漓不休息,一鼓作气干到底,奋战两个半小时彻底完成任务。

运输船上虽然很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很快适应了。因为一天中真正出大力干活的时间才四个半小时,每条船两个人可以在航行途中轮流值班和休息;最大的激励是每天可以得到三块钱的补贴,相当于三天的工分收入,所以大家都乐意到船上工作。

第一次从辰山装石子回来,离淀山还有一里地,远远就看到岸边站了一群人,驶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生产队的社员,他们都是来看望跑运输的家人,其中也有我妹妹。船一靠岸,妹妹马上递给我一个杯子,打开一看是两个水煮鸡蛋。白里透红的蛋黄镶嵌在细瓷般的蛋白里,漂浮在半杯水中,我惊奇地问她:“为什么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她说:“你们第一次外出,大家都不放心,所以结伴来看看,家里没有好东西,只有两个鸡蛋,你吃了吧!”我当时眼泪就淌下来了,我实在咽不下去。我说:“我们每人一个吧!”她说:“你在外,干得累,我在家总方便一点。”硬是不肯吃,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我也不知道如何把蛋吃光的,看着我吃完了蛋,她才如释重负地与社员们一起回去。

我们的家离这里至少有三里地,一个体重不到80斤的弱小女子,在劳动间隙,来回走六里地,为的是送两个鸡蛋,这是怎样的兄妹之爱,能不叫人感动吗?现在区区两个鸡蛋,无人稀罕,不足挂齿,但在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是何等珍贵,体现的是多么宝贵的亲情。

知青往事:生产队长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