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齊燕會館多愛國義舉 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半島記者 張文豔

館陶路上,車流密集,然而,對比老街區,這裡仍然顯得有些安靜。一段長長的大理石牆壁止住了記者前行的腳步,此地便是齊燕會館舊址所在地。隔著柵欄,可以看到一段20級的長臺階,上去後是一棟亮黃色的二層建築,四根高大的羅馬柱支持著前突的門樓,建築帶有歐洲風格,與中山路上的德式建築相得益彰。

青島齊燕會館多愛國義舉 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齊燕會館門前的臺階(資料圖片)

街道上也有三三兩兩的遊客被這道石牆長廊吸引,紛紛拍照留念,在他們頭頂上,一棵高大的梧桐宛如從牆壁中長出來一般,靜靜地凝望著腳下的遊人和來往的車輛。

這所會館裡發生過什麼傳奇故事?有哪些風雲人物來過這裡?梧桐無言,我們只能逆時間而上,到歷史深處進行探尋。

青島齊燕會館多愛國義舉 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會館不遠處的王垿故居(資料圖片)

齊燕會館最初並不是建在館陶路,因為早在“1901年(也有說法是1902年),山東籍商人便創立了最早的山東會館,後來朱子興等河北天津籍人加入後,於1908年(也有資料稱為1907年)改組為齊燕會館”(《大鮑島》)。“不過最初具體地址不太清楚,應該是在大鮑島街區裡,德國戰敗後才搬到館陶路上”,青島文史專家、中山路大使魯海告訴記者,“當時德國人想把天后宮搬到這裡,結果沒有成行,後來便用作了齊燕會館”。青島文史學者魯勇也說:“齊燕會館初建時面積狹小,而書法家王垿的家對面有一塊空地,本來是德國人想搬遷天后宮之用。

後來德國戰敗,這塊地皮就閒置了,於是齊燕會館便在此建了新館並在其中擴建了戲樓”。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後,齊燕會館被日軍強佔,改名“興亞俱樂部”。青島解放後,這裡曾是海軍招待所,現為海軍駐地。

青島齊燕會館多愛國義舉 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王垿

儘管初建時面積不大,但齊燕會館是青島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會館,“德國總督在青島遴選‘華人信任’,一共四個人,齊燕會館佔據了兩個人,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各一個人”,魯海先生說。齊燕會館在當時的地位可見一斑。因此它落成時,德國總督與山東巡撫皆出席慶典,大門兩側楹聯為學部侍郎劉廷琛所提:“齊魯為禮義文物所宗,誰使海邦同被化;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我來田島問英雄。”

青島齊燕會館多愛國義舉 傅炳昭“書”魯商傳奇

傅炳昭

然而,在王垿看來,齊燕會館並不如三江會館紅火,讓他“十分遺憾”。記者分析,這可能與孫中山沒有到過齊燕會館有關。其實,齊燕會館並非與孫中山沒有聯繫,1925年4月10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會就在齊燕會館舉行。此外,齊燕會館裡還舉行了一系列的愛國行動:1925年6月30日,為追悼在青島、上海等地被英、日帝國主義殺害的同胞,青島各界在齊燕會館舉行“青滬粵漢”死難烈士追悼會,《青島公民報》主筆胡信之宣讀祭文;1929年,為了擺脫日本正金銀行的操控,廢除膠平銀,順利廢兩改元,比全國其他地區的貨幣改革早4年……

當然,和齊燕會館發生關聯的最著名的活動便是抵制拆除天后宮。因為兩個主角胡存約和傅炳昭都是齊燕會館創始人,“德人議移天后宮,存約與傅炳昭等力爭之,乃止”(《膠澳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