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這是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對天的大哉問。

兩千多年後,在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週年、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華民族的“天問”征途又有了新目標——

火星。


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正式命名為“天問系列”(圖源:國家航天局官網)


“天問”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宣佈,將中國行星探測任務正式命名為“天問系列”,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國家航天局稱,中國行星探測工程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將使用同一個主標識“攬星九天”。“天問一號”的標識在“攬星九天”圖案和“中國行星探測”下方標明“MARS”字樣,意味著火星任務系行星探測工程的第一步;與此同時,中國的目光也將投向超越火星的更遠行星。

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征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落、巡”(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為什麼將“天問”第一步落於火星?


有關專家介紹,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距離較近、二者有著相似的自轉週期、火星上還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2018年,科學家還在火星南極冰蓋下發現了液態水的存在證據。

因此,通過發射探測器瞭解火星狀況、獲取信息,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研究地球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並以此為起點,發掘地球之外其他適宜生命孕育的星球。

在此過程中,探索火星上的生命存在,研究火星磁場長期演變、火星大氣和氣候演化、火星地形地貌特徵與分區,都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外觀設計構型圖(圖源:國家航天局官網)


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識(圖源:新華社)


難度

在科研人員看來,此次火星探測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葛小春稱,這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研製時間很緊,並且地(球)火(星)距離遠,通訊延時大,行星空間環境複雜,火星表面地形地貌陌生,難度可想而知。

時間上,由於地球與火星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中,為了讓探測器順利抵達火星,要抓住每26個月才有一次的“火星衝日”(此時地火距離最近)發射窗口,錯過了今年,下次就只能等到兩年多之後;

距離上,地月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而地火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里,最遠為3億-4億公里,有人比喻,讓火星探測器精準著陸,難度相當於“從巴黎擊出一隻高爾夫球,落在東京的一個洞裡”;


此外,地火距離還將帶來至少10分鐘的信號延時,航天專家龐之浩表示,“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和著陸的那段關鍵時間,只能依靠研究人員提前輸入數據,由探測器進行自主判斷,相當於‘盲降’”;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火星探測器總體主任設計師王闖則稱,中國首次實施火星探測任務,對火星的環境,特別是大氣等參數所知甚少,“相當於我們到了一個完全未知的環境,然後實施探測,挑戰很大”。

一位資深科學人士告訴島妹,火星探測至少需要如下技術準備工作



“需要大推力的運載火箭將探測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從而離開地球;


對長達數月的星際航行實施精確的軌道測定;


對探測器實施巡航段維護和管理,確保其在到達火星時仍能正常工作;


實施超遠距離的測控和通信,接收來自數億公里遠的火星探測器發回的微弱信號;


此外,還需要探測器具備很強的自主姿態控制和運行能力。”


每一項都挑戰重重。但專家認為,有探月工程連戰連捷的經驗,以及大推力運載火箭、超1億公里測控等技術的突破,中國的火星探測起點並不低。


俠客島:火星,中國來了

火星圖片(圖源:NYT)


深空

2019年11月14日,在河北懷來的地外天體著陸綜合試驗場,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成功。

相關技術人員告訴島妹,“探測器發射後,大約需要7個月左右的時間飛抵火星,最後在火星降落只有7分鐘的時間”。該次試驗模擬了著陸器在火星環境下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的過程,對其設計正確性進行了綜合驗證。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預計2021年到達火星;其後,計劃在2028年左右進行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此外,我國還計劃進行小行星探測、木星系探測等工程。


“天問系列”名稱、首次任務名稱的確定,也正式標誌著中國行星探測形成了整體概念,中國太空探索跨入了新里程。

自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中國航天一路艱辛,也一路輝煌。


十八大以來,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天宮二號和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2019年,中國航天領域發射次數最終定格在34次,連續兩年成為全球年度航天發射次數最多的國家;2020年,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空間站飛行任務也將拉開序幕。

這一系列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也體現了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瞄準“深空”的民族夢想。


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中表示:“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不能丟。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

宇宙浩瀚,星空燦爛。這一次,遍佈著沙丘礫石的紅色星球,將成為中國航天人的下一步;這一征途,也將永無止境。


文/點蒼居士

資料/雲中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