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每天工作16小時月收入4000:你的勞動很不值錢

私信回覆“MBA”,免費加入MBA讀書會,與2000+精英書友共讀52本商業管理、思維心理、金融資本領域的好書

前些天一則新聞感動了無數網友:

一直在老家務農的父親,為了儘早給兒子攢夠錢買房子,去工地給人打工。都 60 歲了,還每天早上 4 點多起床,晚上11 點多趕到家,每天至少在工地工作 16 個小時,一月才賺 4000 塊。

在被這個父親偉大的父愛感動的同時,我們是否更該想想:

為什麼如此辛苦勞動,卻換來如此微薄的收入?當我們60歲的時候,又該靠什麼能力讓自己變得值錢呢?

01

為什麼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每個人都收入都可以分為兩類:資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

資產性收入是利用資產本身帶來收益,如存款、房租、股權分紅;而勞動性收入是利用即時性勞動換來報酬,一旦停工也就沒有收入了。

在富裕階層中,資產性收入比重較大,而對於勞苦大眾來說則相反,一旦不開工就處於將被餓死境地,從而也更攢不下錢獲得資產性收入,造成惡性循環。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就要保證在勞動性收入不縮水的前提下,不斷增加資產性收入。而只有不斷積累自己各方面的知識、資產,並將其自帶紅利利用起來,才能在賺錢速度上跑贏大多數人。

60歲每天工作16小時月收入4000:你的勞動很不值錢

那麼,一個勞動性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人,如何攢下餘錢去獲得資產性收入呢?唯一的方式就是增加自己的單位勞動價值。

在過去的社會結構中,由於信息不發達,用到腦力工作的地方不多,大家拼的是體力和勤奮,誰肯幹,誰就收入多一些。

而如今,當我們進入知識型社會後,人與人的差異性就凸顯出來了。收入的高低取決於你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的勞動可替代性太強,市場供給遠遠超過需求,意味著你不敢有的是人願意幹,那你的單位勞動價值就會非常低。

因此我們看到開頭的例子,一個每天在工地工作16小時的人,收入卻如此之低,就因為由供需決定的單位勞動價值太低了。

那麼,究竟怎麼樣加速自己的賺錢能力呢?

02

培養你的不可替代性

曾有一檔名為《我和我的經紀人》的綜藝節目,這檔節目主打“經紀人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超大尺度曝光了明星的真實處境。第一集出現的喬欣所面臨的的困境,就能讓我們看到“不可替代性”到底有多重要。

在節目中,楊天真直言不諱地表明瞭對喬欣的看法:提煉了一組能夠描述喬欣的關鍵詞,比如年輕、清爽,但是這些關鍵詞並不典型,沒有絕對的“不可取代性”

經轉達,喬欣也頗為崩潰,經紀人問她想要什麼,她說就是想不停地工作,一天也不休息。

可惜的是,無論喬欣希望的工作是拍戲、上綜藝,還是做流量藝人,上熱搜、走時尚路線,她都拿不到最好的選擇。

說到底,還是楊天真總結的那句話——“沒有絕對的不可取代性”。

不論是明星想獲得高人氣,還是職場人想獲得高薪,具備“難題替代性”都是不可忽視的話題。

不可替代性,由三種核心優勢定義,分別是“技術碾壓” “跨界碾壓”、“認知格局碾壓”。

技術碾壓

阿里巴巴有個傳說中的人物,花名叫“多隆”。從2000年加入阿里巴巴以來,他就只做一件事兒:敲代碼,解決問題。即使目前他在阿里的層級已經是P11(高級管理),多隆依然堅持在一線寫代碼。

在阿里,工程師多隆就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淘寶的第一行代碼,就是他敲下的。阿里的工程師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問題,找多隆”。

多隆的不可替代性,就是他的技術碾壓。技術碾壓很好理解,在一個專業的領域,以五年十年為人生刻度,專注進去,成為專家,別人不會的,你會,別人解決不了的,你能解決。

跨界碾壓

以讀書產品為主的樊登讀書會為什麼能火?其實也極大的取決於樊登本人的跨界能力。

樊登讀書會的內容是最有深度的麼?是有什麼最前沿的理論和最新的洞察麼?

都不是。

在內容上,他們更像一個搬運工,把枯燥的書本知識,簡單、有趣地講給大家,目的是讓你聽得懂,記得住,學得會,做得到。樊登讀書會成功的原因在哪裡?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跨界碾壓。

傳統的學者,研究者,雖然肚子裡有貨,但是往往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講得特別無聊,聽起來讓人昏昏欲睡;

善於講解的大學教授、暢銷書作者,卻往往沒有互聯網思維,不知道用戶在碎片時間學習的需求,一味的填鴨式灌輸,聽不懂,記不住,學不會,用不上;

大量互聯網自媒體從業者,雖然互聯網思維不差,但是因為缺乏積累,內容乾貨不足,缺少理論深度。

所以,這麼看來,做過主持人、大學老師、又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樊登就是“廚子裡最好的司機,司機裡最好的搓澡師傅”。

這樣的跨界碾壓,有足夠的壁壘,不是努力就可以填平。

認知格局碾壓

2013年,美團想要進入外賣市場,當時面臨一個選擇,是投資已有的平臺,還是殺進來,自己做。

當時整體的市場情況是日均幾百萬單,已有的平臺,主要的價值,是給已經有外賣業務的餐廳,和已經有訂外賣習慣的用戶,做了一個連接的平臺。

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商業邏輯需要判斷了:這個市場能夠發展多大,是不是取決於,有多少人有訂外賣的習慣呢?在王興眼裡,這是一個虛假命題。外賣市場的機會,不只是現有的外賣更方便,而在於說服不做外賣的餐廳做外賣,吸引不叫外賣的用戶叫外賣。


王興認為,如果這個邏輯是正確的,國內外賣市場的日訂單規模,至少是一千萬單,那個時間點的市場,遠遠沒有佔滿。於是,美團大力開拓三四線城市,幫助餐廳接入外賣業務,同時收購大眾點評,為用戶提供方便的訂餐入口。結果呢,4年時間,美團完成了上市,如今日訂單量在2500萬單左右,佔到60-70%的市場份額,牢牢佔據了行業第一。

所以,這就是認知格局上的碾壓。

這個事兒,你認知到這個層級了,你就想得到,別人就沒辦法跟你競爭,你沒認知到這個高度,你就想不到,你的位置,你的價值,就有可能分分鐘被別人替代。

那麼我們普通人,怎麼提升自己認知格局上的不可替代性呢?

其實就一條,把一句話變一變就行。就是當你遇到一件事兒的時候,從本來的疑問:

“這件事兒,和我有什麼關係?”

改成:

“這件事兒,和我的未來有什麼關係?”

這一句話的改變,會讓你從故步自封,只顧眼前,逐漸地發生改變,走到投資自己,提升自己的軌道上。

我們知道,一旦進入一個軌道,那麼走起來,就不那麼費力,就會很輕鬆,不可替代性的提升,也變得順其自然。

私信回覆“MBA”,免費加入MBA讀書會,與2000+精英書友共讀52本商業管理、思維心理、金融資本領域的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