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對聯欣賞」之105: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3位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算上藍姓戶籍登記蘭的,蘭姓人口約105萬。蘭姓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


「宗祠對聯欣賞」之105: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3位


姓氏淵源


淵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一株蘭草,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史稱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淵源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採於蘭邑(今山東棗莊),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淵源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淵源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僕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僕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淵源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淵源七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淵源八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稜林區),后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淵源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淵源十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后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託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后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淵源十一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淵源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宗祠對聯欣賞」之105: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3位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宗祠對聯欣賞」之105: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3位


祠堂對聯


北泉御史聲威壯

浙派殿軍品位高


上聯:明朝進士藍田,號北泉,山東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性耿直,對不法之事則直言糾劾,聲震一時,有《北泉集》;

下聯:明朝末年進士蘭瑛,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又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浙派殿軍”。


吟詠鏗鏘,騷人望重

文章氣節,夫子名尊


上聯是:明朝末年畫家蘭元威的室典;

下聯指:宋朝進士蘭奎,官博士,受詔校於福州,以文章氣節名,學界稱他“蘭夫子”。


「宗祠對聯欣賞」之105:蘭姓,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103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