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最近,号称“美国抖音”的Quibi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正式推出。多家自媒体为这件事写了文章。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这个APP和抖音不同的是,它会提供来自好莱坞大牌明星和创作者的原创内容,而且是以剧或者短节目的形式。


据了解,Quibi每天会发布超过25集的新剧集,这也意味着,每天发布超过3小时的新鲜原创内容。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从去年开始,我们的优爱腾三大长视频平台也纷纷推出了自己专属的短视频合作方案,鼓励影视制作公司生产5~15分钟的短剧。


这个事件让很多笃定短视频是未来趋势的影视公司更加坚定这样的想法。再加上今年疫情对影视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影视行业从业者打算转向短视频行业。


按说拍摄影视剧的公司从制作水平上要远远好于拍摄短视频的公司,所以理应他们的作品上线后会获得更多观众的好评。


但目前除了宣发公司生产的一些用于影视宣传的,自带流量的明星短视频外,暂时没有发现哪家公司可以长视频和短视频兼顾。


为了找到为什么影视公司转型做短视频很难成功的原因,在洞察了某些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后我发现,原来大部分影视行业的人在做短视频的时候常常会有以下几个误区


No.1

希望利用短视频打造影视IP


大多数想转型做短视频的影视公司多半还是准备和视频网站合作投放分账短剧,毕竟这种形式更接近网剧或者网络电影的操作模式。


其中不乏很多在长视频领域中只能做中小成本的项目公司,希望能利用短视频的方式来推自己的长视频IP,让自己的长视频作品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


在以往的短剧制作历史上有类似的先例,比如早年的《万万没想到》火了之后,万合天宜团队又投拍了一《西涯侠》、《鲜肉老师》等一系列网剧和《万万没想到》的大电影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2014年开播的爆笑迷你剧《陈翔六点半》获得了流量后,也不断的推出新的短视频内容。从大前年开始,每年都会上映一部网络电影,票房表现亮眼。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但现在的短视频分账版图中,除最初投资很大的那部标杆作品《生活对我下手了》之外,其余作品均表现平平,难以出圈。


前两天,一个在爱奇艺上线过一部竖屏短剧的朋友告诉我,那部剧分账不是很好,主要回收靠招商。


另外一个朋友在投资300万拍完一部180分钟的短剧后说:目前三家平台给的分账条件都差不多,而且都很难收回成本。他觉得,目前做短剧如果成本超过100万铁定会赔,他们的团队都是做电影出身的,以后不会再做这种低成本剧集,感觉没什么意思。


从他们的口中我们不难推测,长视频网站的短视频节目目前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从而无法形成一个IP。


若抛开这些长视频网站,想在短视频平台孵化IP也很难实现。


而在传统影视作品中,即便是时长最短的网剧,每一集也需要数十分钟,且

需要用户关注账号才能观看到有上下集关系的完整故事。


而且短视频往往以人为主,所有的剧情也都是基于“人设”的基础上展开的,往往跟随潮流的非原创作品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关注。


种种区别也就决定了,短视频与长视频必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难以从短视频孵化出适合长视频的IP内容。


No.2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没有网感


我曾经短暂的供职过一家初创短视频公司。这家公司原本的团队是做定制衍生品的,看到短视频的红利后准备利用自身积累的品牌优势,帮品牌做短视频账号的代运营。


我当时在这家公司做的职位是短视频策划。在工作过程中我明显的感到,当我把我的策划案和撰写的脚本拿给我的领导看的时候,他们总是在纠结剧情的逻辑性。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尽管他们每天都在刷各种各样别人拍的好的短视频,试图去模仿。但我发现,

这支打着公司核心都是从北电毕业的专业人才的团队还是没有从传统的影视剧创作模式中脱离出来。


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不止这家公司存在,很多长期做长视频的影视从业者大多数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常常会按照长视频的创作思维去考虑短视频,其结果往往都是视频发布后如石沉大海。


要想做好短视频,了解短视频的创作逻辑非常关键。短视频以人为中心,以冲击性为诉求,以短为卖点,更强调设计性,要求在短时间内达到吸睛的目的。这种吸睛可能往往要牺牲一些我们理解的逻辑性和对创意独特性的理解。


例如,很多人模仿过的一个段是:一个环卫工人在扫地,旁边一台车子里的人却不断的往外扔垃圾。这个时候路过的人,有可能是一个壮汉,有可能是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他们会把那些垃圾扫起来扔回车里。


这样的视频之所以会很多人点赞,是大家觉得车里的人非常不讲公德,而主角这样的行为很解恨。若按照传统的剧本创作方式去考量这个情节,一味的纠结环卫工人围着一辆车扫地是否在逻辑上具备合理性,或者小姑娘这样的柔弱主角采取这种极端做法是不是符合人物性格等等。这个段子就失去了短视频的“网感”


如果很多影视公司的人很难改变自己的创作方式,那么可以选择多听取一些年轻新人的意见。一方面,他们的思路比较开阔,创造力比较强;另一方面他们可以紧追当下的潮流热点,产出具备网感的内容。


No.3

指望用短视频

推出一个流量演员


很多经纪公司在签约新人后都会统一的整理艺人的社交软件。比如微博、微信,还会代运营艺人的抖音号。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在一些新人难以接到好的作品的时候,他们的经纪公司为了快速收益,都希望艺人通过抖音、快手进行积累人气,然后再借用这些流量去和影视的制片方谈判。


这样做的最好结果是,艺人在抖音里获得了几百万的粉丝,但是却沦为了网红。


我们知道,偶像、演员、网红,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艺人,在明星圈里存在着不可言说的鄙视链。


偶像,靠颜值和神秘感来吸引粉丝,他们要保持和粉丝的距离感,粉丝才会对他们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痴迷;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演员,靠演技和人品来征服观众,这种艺人要不断的推出好作品,粉丝才能一直欣赏他们。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而网红是靠与众不同来吸引眼球。这种与众不同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单纯的奇怪,所以在公众的认知中,网红的数量更多或门槛更低。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和已经成名的明星开抖音不同,新晋艺人没有知名度,观众没有对其有一定的形象认知。很可能把其和普通的网红等同,让艺人在后期很难抹去这个根深蒂固的印象。


No.4

不明白怎么才能利用短视频

赚取收益


短视频行业虽然诞生时间并不长,但也经历了几个变革。


最初是用户生产内容的UGC时代,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后来转变成专业生产内容的PGC时代,有一些大的KOL和网红团队崛起。


如今的短视频已经进入职业生产内容的OGC时代,其运营主体大部分都是专业制作机构,对利益的要求也更大,从而使视频的商业化属性更加明显。


倒闭转型!走出4个误区,传统影视玩转短视频


当前短视频的盈利模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是接广告形式,即某个账号粉丝量足够的时候会接一些产品植入的广告订单,在账号内对其粉丝进行宣传。另一种是账号主体即有带货需求,所以拍摄视频来就是为了吸引某一类的粉丝,让这些粉丝关注账号主体销售的商品,进而发生转化。


除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入直播的带货和打赏、销售账号、帮其他同类账号运营等方式等等,可以说,短视频就完全是一种营销工具。


而纵观我们现在的传统影视公司,本身缺乏需要带货的产品,而且也没有专属的短视频商务团队,大多数做出来的短视频还是以故事性为主,不太愿意把视频做的太像广告……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账号的粉丝数量不少,但是却没办法直接变现。


以上的这些误区产生的本质原因还是大多数影视公司没有把短视频这个产品的商业逻辑搞明白,常常会把它和短剧、短片混淆,所以才走了弯路。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后,这些公司的人能对短视频有新的认识,考虑后觉得这个商品的盈利模式适合自己,并且愿意顺应市场规律去做调整,再开始投入精力,可能效果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