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推註冊制,這次管理層認真了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啟動。

從科創板到創業板,一條攪動資本市場的“鯰魚”就這樣誕生了,並且向著更深的方向游去。作為這場資本遊戲的每一位參與者,無論企業也好個人也好,這條魚帶來的將是更深遠的鉅變。

萬事具備,落地正當時

創業板推註冊制,這次管理層認真了

創業板註冊制的落地,確實非常突然但監管的改革之心早已有之。早在2015年時期,就有推行註冊制的想法,但是由於當時的股災而停滯。而後科創板2018年11月5日宣佈設立,2019年7月22日正式開板,運行至今。

此前公司上市走的都是“審批制”,通過行政干預來決定公司市盈率、定價以及上市與否。而且此前停發審批新股等,大量企業IPO排隊形成“堰塞湖”,以至於甚至有的企業排隊兩三年未能上市,從而錯過公司發展的最好時機。

另一方面,因為審批制下新股發行成為了市場的稀缺品種,炒新成為了一種市場的潮流,更不用說中一簽賺的盆滿缽滿。

同時,審批制對上市公司的盈利要求等又將許多創新型企業拒之門外。這樣之前也導致很多優秀的企業去國外上市。一般像許多輕資產的創新型公司前期都是虧損的,他們的成長離不開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

所以無論是從監管而言還是從投資者或企業角度而言,都期待著註冊制的落地,減少行政干預發揮市場的作用,“市場的歸市場,凱撒的歸凱撒”。

而現在,從科創板到創業板,註冊制的落地條件都已成熟。

一方面科創板已經運行了1年多的時間,有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新證券法的頒佈和實施為註冊制創造了條件。

大家都知道,A股一直讓人詬病的就是造假成本太低,許多企業造假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賬面資金不翼而飛是常有的事情,頂格處罰也不過60萬而已。

但現在不同了,註冊制在減少審核的同時加大對違法的懲罰力度。新修訂的《證券法》2020年3月1日正式實施,為註冊制掃清法律障礙。同時將虛假陳述中對信息披露義務人的處罰上限由6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建立“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民事訴訟制度,彌補證券欺詐投資者保護短板,為註冊制改革提供堅實法制保障。

科創板到創業板,此次的差別與重點

創業板推註冊制,這次管理層認真了

創業板的註冊制基本上就是複製了科創板的規則,但是其中有幾點改變。

具體而言,在改革思路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表示,要把握好“一條主線”、“三個統籌”。

“一條主線”:實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註冊制,提高透明度和真實性,由投資者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三個統籌”:一是統籌推進創業板改革與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堅持創業板與其他板塊錯位發展,推動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適度競爭格局;二是統籌推進試點註冊制與其他基礎制度建設,實施一攬子改革措施,健全配套制度;三是統籌推進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包容存量,穩定存量上市公司和投資者預期。

從上市條件方面:

一是適當完善盈利上市標準,要求“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

二是取消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

三是支持已盈利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上市。

四是明確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

交易規則上,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上市後的前5個交易日不設價格漲跌幅限制;創業板股票上市滿5個交易日後,競價交易漲跌幅限制比例由當前的10%放寬為 20%等

從投資者准入條件方面,是對新申請開通創業板交易權限的個人投資者,增設前20個交易日日均10萬資產量及24個月的交易經驗的准入門檻。

從退市指標上,將淨利潤連續虧損指標調整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的複合指標,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5億元”的交易類退市指標和“信息披露或者規範運作存在重大缺陷且未按期改正”的規範類退市指標等,財務類退市指標全面交叉適用,且退市觸發年限統一為兩年,加大“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的出清力度。

深交所表示,退市流程將進一步簡化,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交易類退市不再設置退市整理期,提升退市效率,優化重大違法強制退市停牌安排,保障投資者交易權利。

此外,還將強化風險警示,對財務類、規範類、重大違法類退市設置退市風險警示制度。

創業板註冊制落地的影響

創業板推註冊制,這次管理層認真了

1、使市場和投資者更加成熟。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這句話對我們市場來說並未深入人心。同時對於參與市場的許多投資者而言,習慣了過度保護,市場投機炒作的行為屢見不鮮。而創業板註冊制的落地,前五個交易日不設置漲跌幅的限制,這樣一方面有利於新股上市漲跌一步到位;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波動幅度,對於投資者而言要更加明確風險和收益之間的關係,抑制炒作。

此前遊資在創業板的“打板”策略往往依賴於10%的漲停板上個股有價無量、流動性喪失,從而吸引散戶跟風盤、同時減少自身資金消耗。根據科創板經驗,漲跌幅限制放寬至±20%會明顯增加個股炒作難度,打板失敗後也將面臨更大的損失,導致純粹的主題/概念炒作熱度降低,加速存量市場優勝劣汰。

對於公司而言,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也更有利於市場“去濁揚清”。

2、:“炒殼”時代已去。

因為此前施行的是“審批制”,造成企業上市時間成本很高,甚至一等就是幾年。於是就有許多企業為了能夠快速上市,就規避審核從而採取“借殼上市”。

過去炒殼、炒小市值的垃圾股在A股非常流行。同時一個殼公司一旦借殼成功,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拿最近兩年借殼上市的360來說,360當時私有化回國上市便引發了市場猜測,一時間360殼概念股被瘋炒。

但當時還並未結束,在江南嘉捷正式宣佈360借殼上市時,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我是如何從數千只股票中找到360借殼的江南嘉捷的》。文章羅列了可能借殼的標的,最後分析剩下兩個公司:喬治白和江南嘉捷。而360已經借殼江南嘉捷,那麼市場就僅僅因為一篇文章猜測喬治白必定是下一家公司借殼的目標。

不管大家是真信還是假信,但市場就喜歡這種捕風捉影的事情,一下喬治白被幹出幾個漲停。

而現在,這種“炒殼”的時代已經過去,註冊制下的創業板改革將直接加大“殭屍”企業和空殼公司的出清力度,那些經營情況不理想,等待重組保殼的上市公司將會壓力倍增,純粹買殼、屯殼等投機行為上市公司或將面臨直接退市。

3、會不會對市場流動性造成衝擊?

2019年7月至今,科創板共報審了250家企業,其中114家在審,99家已上市交易,過會率為94%,平均首發募集資金高達12億元,這與其“硬科技”屬性密切相關;同期創業板42家公司發行上市,平均首發募集資金5.4億。

根據中信證券的預測,創業板註冊制在發行節奏上會略微加快,但考慮到平均募資規模較小,同時當前寬鬆的流動性導致追求高收益的打新資金供給充足,預計創業板註冊制對市場流動性的衝擊將明顯小於科創板開板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