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新聞訊:7月30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寶坻區主題新聞發佈會。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寶坻區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譜寫了改革開放、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民生“蛋糕”越做越大
天津市寶坻區委書記殷向傑介紹,“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現實基礎,經過一直以來的持續健康發展,寶坻區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夯實了民生根基。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51:37:12,調整優化為2018年的3.5:46.5:50,服務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佔據半壁江山。產業園區建設從無到有,建成區總面積近40平方公里,入駐工業項目累計達到907個,完成投資655億元。”
在此基礎上,寶坻區探索實施“一區五園”改革,以國安盟固利新能源、安泰天龍鎢鉬等企業為龍頭,太陽能光熱、綠色電池、高端金屬複合材料等新興產業加速集群集聚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4%。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快速成長,城鄉便民商業網絡不斷完善。著力發展稻區立體種養和特色水產品養殖,全區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2.1萬畝,特色都市型農業面積達到15.7萬畝,寶坻區入選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藉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斷深入的契機,寶坻區聚焦交通、產業等重點領域,與中關村管委會、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開發總面積14.5平方公里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打造“類中關村”生態系統。高標準規劃了30平方公里“高鐵新區”已正式開工,利用京唐、京濱等城際鐵路的輻射效應和聚合效應,發展高鐵經濟,打造承接非首都功能的“微中心”。發揮交通、載體等優勢,積極承接北京產業項目,累計引進北京方向產業項目307個,計劃總投資超2000億元。寶坻區首倡並攜手北京通州區、河北唐山市,共建“京東黃金走廊”,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去年,寶坻區委、區政府組織開展“新時代、新作為”解放思想大討論,全年累計解決1200多個制約經濟、民生等領域的難點問題,實現了“經濟得發展、群眾得實惠、幹部作風得轉變”的預期效果。加快“一制三化”審批制度改革措施落地,深入開展“雙萬雙服促發展”活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大力度開展“走出去”招商,成功舉辦世界智能大會寶坻論壇、香港“寶坻日”等宣傳推介活動,僅2018年,就引進京東亞洲一號、復興國藥華北樞紐中心等大項目好項目466個。
打造高顏值的生態宜居之城。殷向傑說:“寶坻水多、樹多,生態環境好,被譽為‘北國江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實現了經濟、產業、城市建設的持續發展,又保持了天藍、地綠、水清的一方淨土。”
寶坻區“十三五”期間新增造林面積32萬畝,到2020年全區林木覆蓋率達到40%以上。分類整治“散亂汙”企業2500多家,完成22.4萬戶的煤改清潔能源工作,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空氣質量一年比一年好。以“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圍繞解決村莊環境“髒亂差”等突出問題,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行動,村容村貌明顯改善,群眾幸福感持續提升。
從2015年9月開始,寶坻區啟動了涉及3.7萬戶、10萬人的寶坻新城棚戶區改造工作。把最好的地塊用於還遷,規劃了9個還遷片區35個小區,總建築面積535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20個小區256.5萬平方米,近2萬戶居民喜遷新居。寶坻區深入開展便民市場、背街里巷、城鄉結合部、“七小”行業、停車秩序等20餘項專項治理。目前,“創衛”工作已經通過市級整體評估驗收;“創城”工作,在今年全市開展的第一季度專項測評中,排在16個區的第四位。
人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以實施民心工程為重要抓手,進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群眾日子越來越紅火、生活越來越舒心,這些年民生投入年均遞增30%以上。
近年來,寶坻區每年新增就業2.4萬餘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餘人。在全市涉農區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客車”,率先推出65歲以上群眾免費乘車政策。先後實施學前教育基礎設施安全提升、中小學和高中段現代化提升等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就累計新建改造教育硬件設施36萬平方米,全市第一家區級產教融合教育集團掛牌成立,城鄉群眾就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殷向傑說:“文化是衡量群眾美好生活的顯著標志,是搬不走的‘不動產’,著力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人文寶地’。”寶坻區完善了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全區24個街鎮、700多個村和社區,建設了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讓廣大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優質、更豐富、更便利的文化服務。開展了“馬季杯”全國大學生相聲展演、“雙百”藝術惠民、百姓大舞臺等主題文化惠民活動,啟動文化惠民卡發放工作,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讓群眾精神更加充實。(津雲新聞記者 吳宏)
來源: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