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幸福》子女都想逃離,如何保持親密關係,讓人深思

近日追完一部熱播劇——《遇見幸福》,有一幕印象深刻。

甄開放、蕭晴和歐陽嚴嚴三個發小回到老家,坐在就讀過的學校前,聊起了曾經的夢想。蕭晴說她的夢想是逃離她爸爸,她考起了航空學校,去了北京,也算是實現夢想了。

看到這一幕,我一怔,蕭晴在成長期覺得父親的管教無法忍受,然而現在已為人母的蕭晴對自己女兒春泥的嘮叨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春泥甚至偷偷跑出去租房子。

《遇見幸福》子女都想逃離,如何保持親密關係,讓人深思

我們都容易不自覺地介入別人的世界,侵犯別人的隱私。即使自己也曾經那麼討厭別人的干預自己的世界,但是我們往往是第一個先管別人的人,尤其是對子女、丈夫或妻子。

果然美學上的名言:距離產生美。誠不欺我。

《遇見幸福》子女都想逃離,如何保持親密關係,讓人深思

週末閨蜜聚會,W說生孩子之前覺得婆婆和藹可親,孩子出生後婆婆因為帶孩子搬來同住,就產生了各種摩擦。比如w喜歡寵物,婆婆說有寶寶養寵物會得哮喘,偷偷把寵物送走。

X說:暑假真的不能太長啊,孩子住校一週回來兩天,只顧擔心他在學校有沒吃好睡好,各種心疼,暑假看他就是各種嫌棄,起床吃飯要吼,上補習班要吼,不讓遊戲要吼。

H說:懷孕之後就辭職在家照顧寶寶。原本平等地位夫妻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她不能去旅行,不能去參加聚會,只讓她呆在家裡帶寶寶,哪裡也不許去。她的社交需求完全被老公忽視。原本有各自的圈子夫妻關係和諧美好。

或許從心理學的角度上面來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審美疲勞,或者說美也是有保鮮期的。人的感情是非常的豐富的,而且人與人之間因生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經歷不同、性格不同等等因素,總是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觀。三觀的摩擦之下,我們的感情自然會出現問題。當然說的距離不是不能住一個房子,而是保持親密關係的邊界感。任何一種親密關係中,我們總是更多地想知道對方,掌握對方,讓對方的意願與自己統一。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用自己的標準去向對方提要求,覺得對方應該怎麼做。而正是這種“我都是為他好”的想法讓對方失去了個人空間,讓他窒息難受。不是說保持距離就不會有摩擦,只是說,保持距離是最好的緩衝劑,兩個人在這種緩衝之下,會變得更加有理性,能夠好好的處理問題。

《遇見幸福》子女都想逃離,如何保持親密關係,讓人深思

親人之間的距離是尊重,破壞本來好端端地關係,是強迫對方遠離自己。關係再親密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距離自能相見歡,關係長久可親。就像刺蝟的世界裡,想要抱團取暖,又不能靠的太近,距離適中,不會刺傷對方和自己。

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是親近地保持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