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引言: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莫不如此。然而,千年前的宋朝官场,一个坑里却是塞了N个萝卜,大量机构和官员的重复设置,导致了宋朝的“冗官”弊政。

为解决“坑少萝卜多”的难题,宋朝政府迫不得已选择另挖一个大坑,来安置这些多余的萝卜,还给这个坑起了个名字叫“添差官”。添差官出现之初对于安置冗官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添差官待遇的提高,更多的萝卜涌出来又去争夺这个新坑,不但加剧了冗官弊政和国家财政负担,败坏了吏治,更让宋朝的积贫积弱局面越发严重,这是宋朝统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一、宋代添差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由于坑少萝卜多,官员们不是在争当萝卜的路上,就是在排队等着进坑

宋朝建立以后,吸取了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确立了“以文治国”

的统治秩序,而为了扩大统治基础,以图“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廷发展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笼络了更多的文人进入官僚队伍。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为了以文治国,扩大统治基础,宋廷笼络了大批文人加入官僚队伍


同时,为了防止唐朝“朋党之争”的历史重演,宋政府又通过多设官职、广授官僚的方式以分权制衡、巩固皇权。在中央,设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以分宰相之兵权、财权、行政权;在地方上设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等官职,分管各路的兵民、财赋、司法和救恤等。

宋朝的“分权制衡”策略确实使得宰相及地方官员权力分散,无法与皇权对抗,但是增设官职、广授官僚的一个后果就是官僚队伍的严重臃肿,形成了 “十羊九牧”的“冗官”局面。

据统计,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宋朝的文武官员达到了五万人以上,为历朝之最。而据包拯在皇祐年间的估计,宋朝只需要一万名官员就足够了。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包拯估计宋朝有一万名官员就够用了


冗官问题不但降低了政府的办公效率,同时也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因为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必然要支付大量的俸禄。到宋哲宗时,宋朝已经形成“四海之广,不能容滥官, 天下物力,不能供俸禄”的严重局面。

为了妥善安置这些冗官,宋政府最开始想出了两招:一是扩大各级官僚机构,每个官位由一人扩为四五人,原先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一个坑里塞了四五个萝卜;二是定期轮任,想当官得排队,前面卸任了才能轮到你,当然了,前提是你得先有当官的资格。

于是宋朝官场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一部分人在争着当萝卜,另一部分人排队等着进坑。

争着当萝卜的一般是卸任的官僚或者已经具备官身的人,由吏部审查合格后方授予实际职务(宋代称“差遣”),这个选拔过程叫“铨选”

,官僚在家闲居等待铨选称为“待次”;通过铨选,已经成为萝卜的继续闲居等待差遣;让获得差遣的闲居等待现任官任满离职,称为“待阙”,也叫“守阙”。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在家闲居等待铨选和差遣的宋代官员

宋政府主要就是通过后者将冗官阻滞在铨选和等候差遣的过程中来达到安置的目的。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问题,就是待阙和待次的时间太长了。以元祐元年(1086年)为例,官员待次三年才能参加铨选,而吏部已经把元祐四年的差遣都分派完了,有幸能够获得差遣的人也得闲等四年,而待阙待次的就更得猴年马月了。

而等候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各种弊端:

  • 01、宋代规定:官员要想升迁,必须有实际职务的资历,而不任职的时间是不计资历的,等待铨选和差遣的时间过长就会影响官员的升迁;
  • 02、按照宋朝的俸禄制度,待阙、守阙的官员只发基本工资,而没有奖金、节假日补贴、差旅费等,而待次的官员更惨,啥都不发。这些待阙、待次的官员大都在京城等待铨选和差遣,繁华富庶的京城无论是租房还是吃喝应酬,花销都很大,这些官员要么没有收入要么收入微薄,时间长了扛不住,只能借贷度日。
  • 03、差遣难得,为了争夺上任的机会,众多官员钻营行贿、请托徇私,无所不用其极。吏部每公布一个差遣,甚至有几十个人去争,哪怕是到偏远的蛮荒地区当个小官也不嫌弃。而这些官员一旦上任,为了偿还债务以及筹措下次待阙、待次的费用,就在任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宋朝吏治败坏、民怨沸腾。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添差官存在种种弊端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也为了妥善安置这些冗官,宋朝统治者无奈之下只能剑走偏锋:单独挖一个大坑来安置这些多余的萝卜,这个大坑就是“添差官”制度。

二、添差官制度的演变

“添差官”的意思就是指正式官职以外的额外差遣。诸如“添差河北路州军指挥使”、“添差扬州都监”、“添差陕西通判”等,河北路州军指挥使、扬州都监、陕西通判为正任官名,加上“添差”二字就成了添差官。

添差官的最大特征是绝大多数添差之官并不实领职事,称 “添差不厘务”,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有限度地参与政事,称“添差仍厘务”(赵升《朝野类要》)。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添差官最终成了只拿钱不干活的美差


再有,添差官本身就是一种差遣,一旦被录用为添差官,就会有工资拿,如果有实领职事的可以拿全薪,没有实领职事的则只能拿半薪。不用工作在家闲居就有钱拿,最重要的是添差官的履历也能作为升迁的资历,这简直就是一份人人艳羡的美差啊。

添差官的记载最早见于宋神宗时期,而成为一项完善的制度则是宋哲宗时期。

哲宗时,朝廷曾经公布了两条被宋人称之为 “元祐法”“绍圣法”的诏令:

哲宗元祐三年 (1088年),宋廷下诏:“宗室初参选合入监当人,许添差充诸州及万户以上县监当,任满更不差人。”——《宋会要辑稿》

绍圣三年(1096年),补充规定:“宗室授外官,右选者 (武官) , 并不注沿边差遣,令吏部于内地相度添差,任满更不差人。”——《宋会要辑稿》

通过“元祐法” 和 “绍圣法”,宋朝明确规定了出任添差官的出身、资历、职务、待遇等,奠定了宋代添差官制度的基础。这时的添差官只有宗室皇族。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除了宗室,添差官又增加了随龙人、被免职的朝官、归明人等


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间,添差官又增加了几种非宗室官僚:随龙人(随太子即位而升迁的东宫僚佐)、被降职或罢免的朝官、归正人(沦落于外邦而返回的本国人)、归明人(归附宋朝的外国人)、军功补授等。

至此,宋代的添差官制度已基本确立,但是制度本身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天下州郡,又皆添差,归明官一州至百余员,通判、钤辖多至十余员 ”(陆游《老学庵笔记》)。添差官的冗滥不但加剧了宋朝的冗官弊政,也让原本就陷入困境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更给广大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三、以添差官安置冗官,犹如饮鸩止渴:坑虽然挖得多,但是萝卜也随之增多,为了维持这些多出来的萝卜和坑,宋朝政府又不得不增加款项,加剧了财政困窘,而众多萝卜为了争夺添差官这个美差,又进一步了败坏了吏治

01、加剧了冗官弊政

作为一份美差,添差官不用工作却照样领取薪酬,而朝廷又不断扩大添差的数量以安置冗官,结果导致闲居吃干饭的官员越来越多,加剧了冗官弊政。如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文武添差官数量已达上万名,占据了总官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官员只拿钱不干活,这个数字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添差官加剧了冗官弊政


02、导致吏治败坏

如果添差官能够老老实实在家闲居也就罢了,但部分添差官却很不安分,不但骚扰州县,还与正任官勾结,结党营私,干涉地方行政。


“近州郡官额外添差至多,不惟冗滥,骚扰州县,实兹交结营私之弊,侵紊官制,莫甚于此”——《宋会要辑稿》

再有,选拔添差官的过程也容易滋生腐败。例如众多官员为了争夺添差官的美差,纷纷托人情、找关系,纳贿徇私,败坏了法纪和吏治。


“私请幸进,不顾格法,干求添差,以希见次”——《宋会要辑稿》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因为争夺添差官,导致吏治败坏、人才流失


甚至就连乐工和不入流的胥吏,只要肯花钱都能成为添差官。而真正有才华有原则的官员,因为没钱又不肯走后门,多至十数年都没有授官,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03、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添差官的薪酬待遇与同级正任官相同,因为是外派官员,除了正常工资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奖金、补贴等。以宋孝宗时一名“添差路分都监”(地方军事长官)为例,月薪达到了数百贯铜钱(相当于现在六位数人民币)。

还有一部分添差官,勾结正任官,贪污冒领薪酬,如平江府(今苏州)的添差官,每年冒领薪俸达十余万贯以上(4000万以上人民币)。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添差官的巨额薪俸加剧了宋朝财政负担


由此可见,为了养活这些添差官,政府得付出多么大的开支。为了应付财政支出,宋朝官府只得千方百计地榨取民脂民膏,将沉重的负担强加到劳动人民头上,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就连统治阶级内部都意识到了添差官的弊端。南宋初,右谏议大夫赵霑曾警告说“今添差官数很多,无补于事,若不减罢,国用益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四、凡事有弊有利,添差官制度本身也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力

既然添差官制度的弊端如此之多,为什么统治者不干脆废除,反而执意要实行这项制度呢?因为这里面既有统治者不得不以此安置冗官的无奈,同时制度本身也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力。

01、消除了官僚们因“待次”、“待阙”太久而造成的经济困境,同时也缓和了宗室与普通官僚之间为争夺差遣而造成的矛盾

因为“待阙”、“待次”时间太久,一部分官僚陷入了经济困境,甚至连一日三餐都无以为继,长此以往,这些人就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影响宋朝的统治。为了维护这些官僚的经济利益,宋廷只能另挖“大坑”来安置这些人。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宋朝宗室皇族为了躲避待阙,往往截胡普通官僚


另外,有身份特权的宗室皇族,每每与普通官僚争夺差遣,半路截胡,损害了广大普通官僚的利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而这种官僚集团内部的纷争是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如崇宁二年(1103年),就有官僚多次告状说:“宗室袒免以下亲出官者人多,侵占在部员阙不少”(《宋会要辑稿》)。

为了缓和两大群体的矛盾,宋廷只能增加款项另设添差官来当和事佬,让大家都有官当,都有钱赚。

02、通过添差官制度,宋王朝笼络了一大批文武官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宋朝实行的是“士大夫官僚政治”,而非隋唐时期那种一朝为官、世代富贵的“门阀政治”

。而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忍饥挨饿,只能让他们走仕途。走仕途最主要的途径无非就是参加科举和恩荫取士两种。

宋朝虽然有完善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广大读书人进入仕途,但科举本身难度不小,你让那些平时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参加科举,基本上是搬着梯子上天——没门;而且科举每次也就录取几百个进士,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添差官:面对“坑少萝卜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选择多“挖坑”

宋朝科举考试


走恩荫路线、直接继承父辈的官职,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也行不通,因为宋朝规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才能享受恩荫资格。

于是,为了满足大批官僚及其子弟想当官并快速升迁的欲望,宋廷只得无视臃肿的官僚队伍,继续挖坑塞萝卜。虽然加剧了冗官和冗费弊政,但好处是笼络了一大批文武官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有利于统治的稳固。

03、通过添差官制度,宋朝可以妥善安置归正人、归明人、被裁汰的军人官员等,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沦陷区返回的汉人,归附的异族人,裁汰的军人、官员等,如果不能妥善安置他们,必定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利用添差官制度,宋王朝既妥善安置了这部分人,又笼络了人心,同时也避免了他们干扰官僚系统的正常运转,一举多得。

结语:


作为中国官制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历史现象,“添差官”制度的出现本是为了妥善安置冗官。然而以添差官应付冗官如同饮鸩止渴,不但加剧了冗官冗费,败坏了吏治,也让积贫积弱的局面越发严重。


从根源上讲,是宋朝实行“以文治国、分权制衡”的策略,才造成了冗官局面的积重难返,本身就很难根治。而添差官制度对于冗官来说,更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这是添差官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导致的。


但是凡事有弊必有利,添差官制度又很好地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宋廷以此笼络了大批文武官僚,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有利于稳固宋王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老学庵笔记》、《朝野类要》等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柚子爱历史,关注我,带您一起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和历史趣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