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引言:


俗話說:一個蘿蔔一個坑,無論是官場還是職場,莫不如此。然而,千年前的宋朝官場,一個坑裡卻是塞了N個蘿蔔,大量機構和官員的重複設置,導致了宋朝的“冗官”弊政。

為解決“坑少蘿蔔多”的難題,宋朝政府迫不得已選擇另挖一個大坑,來安置這些多餘的蘿蔔,還給這個坑起了個名字叫“添差官”。添差官出現之初對於安置冗官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添差官待遇的提高,更多的蘿蔔湧出來又去爭奪這個新坑,不但加劇了冗官弊政和國家財政負擔,敗壞了吏治,更讓宋朝的積貧積弱局面越發嚴重,這是宋朝統治者所始料不及的。

一、宋代添差官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坑少蘿蔔多,官員們不是在爭當蘿蔔的路上,就是在排隊等著進坑

宋朝建立以後,吸取了五代藩鎮割據的歷史教訓,確立了“以文治國”

的統治秩序,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以圖“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廷發展和完善了科舉選官制度,籠絡了更多的文人進入官僚隊伍。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為了以文治國,擴大統治基礎,宋廷籠絡了大批文人加入官僚隊伍


同時,為了防止唐朝“朋黨之爭”的歷史重演,宋政府又通過多設官職、廣授官僚的方式以分權制衡、鞏固皇權。在中央,設樞密院、三司、參知政事以分宰相之兵權、財權、行政權;在地方上設安撫使、轉運使、提刑按察使、提舉常平使等官職,分管各路的兵民、財賦、司法和救恤等。

宋朝的“分權制衡”策略確實使得宰相及地方官員權力分散,無法與皇權對抗,但是增設官職、廣授官僚的一個後果就是官僚隊伍的嚴重臃腫,形成了 “十羊九牧”的“冗官”局面。

據統計,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宋朝的文武官員達到了五萬人以上,為歷朝之最。而據包拯在皇祐年間的估計,宋朝只需要一萬名官員就足夠了。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包拯估計宋朝有一萬名官員就夠用了


冗官問題不但降低了政府的辦公效率,同時也加重了國家財政的負擔,因為要維持如此龐大的官僚隊伍,必然要支付大量的俸祿。到宋哲宗時,宋朝已經形成“四海之廣,不能容濫官, 天下物力,不能供俸祿”的嚴重局面。

為了妥善安置這些冗官,宋政府最開始想出了兩招:一是擴大各級官僚機構,每個官位由一人擴為四五人,原先一個蘿蔔一個坑,現在一個坑裡塞了四五個蘿蔔;二是定期輪任,想當官得排隊,前面卸任了才能輪到你,當然了,前提是你得先有當官的資格。

於是宋朝官場上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場面:一部分人在爭著當蘿蔔,另一部分人排隊等著進坑。

爭著當蘿蔔的一般是卸任的官僚或者已經具備官身的人,由吏部審查合格後方授予實際職務(宋代稱“差遣”),這個選拔過程叫“銓選”

,官僚在家閒居等待銓選稱為“待次”;通過銓選,已經成為蘿蔔的繼續閒居等待差遣;讓獲得差遣的閒居等待現任官任滿離職,稱為“待闕”,也叫“守闕”。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在家閒居等待銓選和差遣的宋代官員

宋政府主要就是通過後者將冗官阻滯在銓選和等候差遣的過程中來達到安置的目的。

但是這種方式也有問題,就是待闕和待次的時間太長了。以元祐元年(1086年)為例,官員待次三年才能參加銓選,而吏部已經把元祐四年的差遣都分派完了,有幸能夠獲得差遣的人也得閒等四年,而待闕待次的就更得猴年馬月了。

而等候時間一長,就會出現各種弊端:

  • 01、宋代規定:官員要想升遷,必須有實際職務的資歷,而不任職的時間是不計資歷的,等待銓選和差遣的時間過長就會影響官員的升遷;
  • 02、按照宋朝的俸祿制度,待闕、守闕的官員只發基本工資,而沒有獎金、節假日補貼、差旅費等,而待次的官員更慘,啥都不發。這些待闕、待次的官員大都在京城等待銓選和差遣,繁華富庶的京城無論是租房還是吃喝應酬,花銷都很大,這些官員要麼沒有收入要麼收入微薄,時間長了扛不住,只能借貸度日。
  • 03、差遣難得,為了爭奪上任的機會,眾多官員鑽營行賄、請託徇私,無所不用其極。吏部每公佈一個差遣,甚至有幾十個人去爭,哪怕是到偏遠的蠻荒地區當個小官也不嫌棄。而這些官員一旦上任,為了償還債務以及籌措下次待闕、待次的費用,就在任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導致宋朝吏治敗壞、民怨沸騰。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添差官存在種種弊端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難題,也為了妥善安置這些冗官,宋朝統治者無奈之下只能劍走偏鋒:單獨挖一個大坑來安置這些多餘的蘿蔔,這個大坑就是“添差官”制度。

二、添差官制度的演變

“添差官”的意思就是指正式官職以外的額外差遣。諸如“添差河北路州軍指揮使”、“添差揚州都監”、“添差陝西通判”等,河北路州軍指揮使、揚州都監、陝西通判為正任官名,加上“添差”二字就成了添差官。

添差官的最大特徵是絕大多數添差之官並不實領職事,稱 “添差不釐務”,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有限度地參與政事,稱“添差仍釐務”(趙升《朝野類要》)。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添差官最終成了只拿錢不幹活的美差


再有,添差官本身就是一種差遣,一旦被錄用為添差官,就會有工資拿,如果有實領職事的可以拿全薪,沒有實領職事的則只能拿半薪。不用工作在家閒居就有錢拿,最重要的是添差官的履歷也能作為升遷的資歷,這簡直就是一份人人豔羨的美差啊。

添差官的記載最早見於宋神宗時期,而成為一項完善的制度則是宋哲宗時期。

哲宗時,朝廷曾經公佈了兩條被宋人稱之為 “元祐法”“紹聖法”的詔令:

哲宗元祐三年 (1088年),宋廷下詔:“宗室初參選合入監當人,許添差充諸州及萬戶以上縣監當,任滿更不差人。”——《宋會要輯稿》

紹聖三年(1096年),補充規定:“宗室授外官,右選者 (武官) , 並不注沿邊差遣,令吏部於內地相度添差,任滿更不差人。”——《宋會要輯稿》

通過“元祐法” 和 “紹聖法”,宋朝明確規定了出任添差官的出身、資歷、職務、待遇等,奠定了宋代添差官制度的基礎。這時的添差官只有宗室皇族。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除了宗室,添差官又增加了隨龍人、被免職的朝官、歸明人等


到了宋徽宗政和年間,添差官又增加了幾種非宗室官僚:隨龍人(隨太子即位而升遷的東宮僚佐)、被降職或罷免的朝官、歸正人(淪落於外邦而返回的本國人)、歸明人(歸附宋朝的外國人)、軍功補授等。

至此,宋代的添差官制度已基本確立,但是制度本身的弊端也開始顯現出來:“天下州郡,又皆添差,歸明官一州至百餘員,通判、鈐轄多至十餘員 ”(陸游《老學庵筆記》)。添差官的冗濫不但加劇了宋朝的冗官弊政,也讓原本就陷入困境的國家財政雪上加霜,更給廣大百姓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三、以添差官安置冗官,猶如飲鴆止渴:坑雖然挖得多,但是蘿蔔也隨之增多,為了維持這些多出來的蘿蔔和坑,宋朝政府又不得不增加款項,加劇了財政困窘,而眾多蘿蔔為了爭奪添差官這個美差,又進一步了敗壞了吏治

01、加劇了冗官弊政

作為一份美差,添差官不用工作卻照樣領取薪酬,而朝廷又不斷擴大添差的數量以安置冗官,結果導致閒居吃乾飯的官員越來越多,加劇了冗官弊政。如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文武添差官數量已達上萬名,佔據了總官數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官員只拿錢不幹活,這個數字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添差官加劇了冗官弊政


02、導致吏治敗壞

如果添差官能夠老老實實在家閒居也就罷了,但部分添差官卻很不安分,不但騷擾州縣,還與正任官勾結,結黨營私,干涉地方行政。


“近州郡官額外添差至多,不惟冗濫,騷擾州縣,實茲交結營私之弊,侵紊官制,莫甚於此”——《宋會要輯稿》

再有,選拔添差官的過程也容易滋生腐敗。例如眾多官員為了爭奪添差官的美差,紛紛託人情、找關係,納賄徇私,敗壞了法紀和吏治。


“私請倖進,不顧格法,幹求添差,以希見次”——《宋會要輯稿》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因為爭奪添差官,導致吏治敗壞、人才流失


甚至就連樂工和不入流的胥吏,只要肯花錢都能成為添差官。而真正有才華有原則的官員,因為沒錢又不肯走後門,多至十數年都沒有授官,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和流失。

03、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添差官的薪酬待遇與同級正任官相同,因為是外派官員,除了正常工資外,還有各種名目的獎金、補貼等。以宋孝宗時一名“添差路分都監”(地方軍事長官)為例,月薪達到了數百貫銅錢(相當於現在六位數人民幣)。

還有一部分添差官,勾結正任官,貪汙冒領薪酬,如平江府(今蘇州)的添差官,每年冒領薪俸達十餘萬貫以上(4000萬以上人民幣)。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添差官的鉅額薪俸加劇了宋朝財政負擔


由此可見,為了養活這些添差官,政府得付出多麼大的開支。為了應付財政支出,宋朝官府只得千方百計地榨取民脂民膏,將沉重的負擔強加到勞動人民頭上,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農民起義不斷。

就連統治階級內部都意識到了添差官的弊端。南宋初,右諫議大夫趙霑曾警告說“今添差官數很多,無補於事,若不減罷,國用益窘”(《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四、凡事有弊有利,添差官制度本身也有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力

既然添差官制度的弊端如此之多,為什麼統治者不乾脆廢除,反而執意要實行這項制度呢?因為這裡面既有統治者不得不以此安置冗官的無奈,同時制度本身也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力。

01、消除了官僚們因“待次”、“待闕”太久而造成的經濟困境,同時也緩和了宗室與普通官僚之間為爭奪差遣而造成的矛盾

因為“待闕”、“待次”時間太久,一部分官僚陷入了經濟困境,甚至連一日三餐都無以為繼,長此以往,這些人就會形成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進而影響宋朝的統治。為了維護這些官僚的經濟利益,宋廷只能另挖“大坑”來安置這些人。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宋朝宗室皇族為了躲避待闕,往往截胡普通官僚


另外,有身份特權的宗室皇族,每每與普通官僚爭奪差遣,半路截胡,損害了廣大普通官僚的利益,激化了彼此的矛盾,而這種官僚集團內部的紛爭是不利於王朝統治的。如崇寧二年(1103年),就有官僚多次告狀說:“宗室袒免以下親出官者人多,侵佔在部員闕不少”(《宋會要輯稿》)。

為了緩和兩大群體的矛盾,宋廷只能增加款項另設添差官來當和事佬,讓大家都有官當,都有錢賺。

02、通過添差官制度,宋王朝籠絡了一大批文武官僚,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有利於統治的穩固

宋朝實行的是“士大夫官僚政治”,而非隋唐時期那種一朝為官、世代富貴的“門閥政治”

。而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忍飢挨餓,只能讓他們走仕途。走仕途最主要的途徑無非就是參加科舉和恩蔭取士兩種。

宋朝雖然有完善的科舉制度可以讓廣大讀書人進入仕途,但科舉本身難度不小,你讓那些平時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參加科舉,基本上是搬著梯子上天——沒門;而且科舉每次也就錄取幾百個進士,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添差官:面對“坑少蘿蔔多”的困境,宋朝政府只能選擇多“挖坑”

宋朝科舉考試


走恩蔭路線、直接繼承父輩的官職,對於大部分官員來說也行不通,因為宋朝規定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員子弟才能享受恩蔭資格。

於是,為了滿足大批官僚及其子弟想當官並快速升遷的慾望,宋廷只得無視臃腫的官僚隊伍,繼續挖坑塞蘿蔔。雖然加劇了冗官和冗費弊政,但好處是籠絡了一大批文武官僚,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有利於統治的穩固。

03、通過添差官制度,宋朝可以妥善安置歸正人、歸明人、被裁汰的軍人官員等,消除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對於一些特殊群體,如淪陷區返回的漢人,歸附的異族人,裁汰的軍人、官員等,如果不能妥善安置他們,必定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利用添差官制度,宋王朝既妥善安置了這部分人,又籠絡了人心,同時也避免了他們干擾官僚系統的正常運轉,一舉多得。

結語:


作為中國官制史上一個十分特殊的歷史現象,“添差官”制度的出現本是為了妥善安置冗官。然而以添差官應付冗官如同飲鴆止渴,不但加劇了冗官冗費,敗壞了吏治,也讓積貧積弱的局面越發嚴重。


從根源上講,是宋朝實行“以文治國、分權制衡”的策略,才造成了冗官局面的積重難返,本身就很難根治。而添差官制度對於冗官來說,更是隻能治標,不能治本,這是添差官制度本身的侷限性導致的。


但是凡事有弊必有利,添差官制度又很好地緩和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宋廷以此籠絡了大批文武官僚,獲得了廣泛的支持,有利於穩固宋王朝的統治。


參考資料:《宋會要輯稿》、《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老學庵筆記》、《朝野類要》等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柚子愛歷史,關注我,帶您一起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歷史趣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