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大唐貞元三年,白居易十六歲了,從小白居易就表現出了神童的潛質,在詩詞創作上尤為突出,當時朝廷選官制度其實是科舉與舉薦並重的,唐朝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唯賢是舉”,在這個指導精神下,唐朝的科舉最主要的是考詩賦,其實本質上考的是知識面與人生觀和個性,當然基礎就是音韻格律,從這一點來,小白從小就是個官坯子,所以小白的叔父當然不會埋沒小白的才華,所以在發現小白的詩律初成後就安排小白到大唐的都城長安,瞭解科舉考試併為之做準備。

但想要科舉考試出頭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說你想參加報個名就可以考的,報名需要通過考核的,如果你的學校牛,通過了學校的考核也可以被保送到長安參加考試;如果你的學校不太牛或者你就是自己自學成才沒有學籍,則需要參加縣、州兩級考試,通過兩次的選拔考試之後,也就獲得了長安考試的資格,嚴格來說,其實比高考要難,而要通過考試就更難了。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前面我們說過唐朝的用人理念是“唯賢是舉”,顧名思義,就是才德兼備才算賢啊,才學其實在考試中大致能測出來,因為不管是進士科還是明經科,難度都不小,不學無術之人想通過基本是不可能的。但德怎麼衡量啊?這玩意在試卷上也沒辦法考啊,像李白那樣的直腸子也少,試卷上的情商是做不得準的,那咋辦?唐朝的考官選擇了在考試前面試考生的辦法,親自鑑定,另外就是通過行內人的口碑來做參考,所以擺在考生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了,提交作品干謁考官。

當然因為選材標準比較高,所以進士科的難度尤其高,當時有笑言“五十少進士”,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就是小白送到當時著名文人顧況手裡的模擬應試詩文《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在小白的詩文中對古原上的青草是這樣的描述的,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這些青草每年秋冬枯黃,到了春天又碧綠茂盛。突發的野火看起來燒盡了滿地的野草,但來年春風吹拂大地的時候,又是綠茸茸一片生機勃發。遠處芬芳的野草野花遮沒了原有的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當此情境,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在少年的心中,本是隨處可見的尋常青草,卻成為生命力旺盛的象徵,枯榮之間似是人生常態,而浴火重生後的碧綠芬芳就好像友人之間的情誼,萬死不悔,應該說小白的這首詩清新自然中又寓意不凡,意境高遠。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十六歲的少年的這篇應試作文很出色,非常出色,出色到成為當時這類應試詩文中當之無愧的第一的地步。著名詩人顧況在看這首詩之前,很是有些輕視的拿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對這個從江南過來的外鄉少年有些調侃,也是有些感慨,畢竟當時的國際大都市長安的確是物價高企,居之不易啊,但展開手中詩卷後感覺就不太一樣了。

“離離原上草”額,中規中矩,“一歲一枯榮”,額,有點意思了,“野火燒不盡”額?這角度有點奇峰突起啊,“春風吹又生”……大才啊,這個孩子大才啊,這時再看看眼前這個懵懂少年,他由衷地感嘆,“有句如此,居長安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說完老先生走到小白身邊拉住他的手,端詳良久,如獲至寶。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揚名之作

小白有點懵,沒想到一首應試作文就這樣贏得了一位高端鐵粉,在顧老先生的刻意宣揚之下,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脛而走,譽滿京華,而小白、白居易,這個十六歲的小才子,在沒有考進士的時候就已經出了大名了。

在白居易自己看來,“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大概也就是這次長安之行的所見所聞讓小白定下心志苦讀應考,他真的是下苦功的,讀書讀到滿頭白髮,終於在他二十九歲那年登進士第,“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這位揚名長安十餘年的少年終於真的長安登榜,意氣風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