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出來後才發現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外企出來後才發現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在外企工作了很多年,真正明白人脈是什麼玩意,大概就是離開公司的時候。

我的"熟人",無論同事、親戚或者同學,這個時候Ta們要麼無能為力,要麼精神上的鼓勵。

反而平時不太聯繫的已經離開公司的同事或者公司圈子外的朋友,有的推送獵頭,有的介紹工作,有的講解勞動法賠償條款。

這讓我想到著名社會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的人際關係的強關係和弱關係。

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1

強關係產生情,弱關係產生利

在馬克·格蘭諾教授的理論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溝通互動的頻率來看,可以簡單劃分為強關係和弱關係。

強關係最多的是公司的同事,接著就是還在經常聯繫的同學、親戚,靠著感情來維繫的關係。

與強聯繫相反,弱聯繫範圍更為廣泛。

Ta們有可能是已經離職的同事,有可能是你的團友,或者是進修班上的同學,反正不是經常接觸,是靠著做事契約來維護的。

其實強關係的意義在於——情感上的依託和精神上的慰藉。

平淡的生活中免不了遇到個糟心事兒,讓你產生鬱悶、迷惘、無助的時刻。

單靠自己很難振作起來,不如找三五好友聊聊天喝喝酒,發發牢騷吐吐槽,心情也許就好多了,睡一覺起來滿血復活。

這是強關係才能辦到的,弱關係不行。

但強關係牽涉到錢和利益,成功的概率遠低於弱關係。

為什麼不要找好朋友一起做生意就是這個道理。

生活的驚喜,多來自強關係。

事業的驚喜,常來自弱關係。


外企出來後才發現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2

外企的社交圈過分垂直於強關係

在外企,很多人都會出現一個問題:交際圈過分垂直,除了工作以外就少有和其他圈子的相處。

準時上班,準時下班,天天面對的就是同事,二點一線。

整天跟你在一起的這夥同事,很可能幹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必然也很接近。

如果你不知道有一個這樣的工作機會,他們又怎麼會知道?

只有“弱聯繫”才有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如果同行業的圈子,一旦經濟不好,整個行業的公司都會有連鎖反應不招人。

強關係除了信息類似,Ta們是否願意出手幫你呢?

"乞丐不會嫉妒世界首富,Ta只會嫉妒比Ta掙得多的乞丐。"

一旦公司離職後,"人走茶涼"其實最正常不過的了,哪怕是昔日被你視為戰友的同事,Ta也許也只是將你視為一個普通的同僚。

記得有一次和很久沒見的朋友吃飯,他當時就對我說,"你在這家外企的時間太久了……”

如今我才深深體會到他當時說這話的深層含義。

只有弱關係,才能提升人脈的多樣性。

垂直化的社交圈認識的人再多也不一定不是你的人脈,因為你有的,對方也有。

人脈的實質不在於你融入了哪個圈子,而在於你認識了多少圈外的人。


外企出來後才發現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3

人生最好的機會,往往來自弱關係

為什麼事業的驚喜多來自弱關係?

因為你平時接觸的圈子,擁有和傳播的信息大部分是冗餘的,沒什麼可以給你驚喜。

新鮮的信息,主要靠弱關係的傳播。

親朋好友很願意跟我們交流,但是話說多了就沒有新意了。最有效率的交流,也許是跟不太熟悉的對象進行的。

哈佛大學商學院(微博)的Gompers,Mukharlyamov,和Yuhai Xuan 發了一篇名為《友誼的代價》的論文。

這篇論文考察了3510個風險投資者,以及他們在1975到2003年間11895個投資項目。

有些人選擇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合作,比如大家都是名校畢業;但更多的人選擇與自己的“熟人”合作,比如是曾經的同學、同事,或者僅僅因為二人是一個種族。

這個研究發現,按能力搭檔可以增加投資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檔,則會極其顯著地減少投資成功的可能性。

我當初會寫公眾號也是因為讀了EMBA,同班有個同學已經通過自媒體初創成功,然後她教了我如何初步入門公眾號。

就是因為這弱關係的信息傳遞,才有了我寫作的想法。

雖然所有人都喜歡強聯繫,哪怕是風險投資者和斯坦福MBA也是如此。

我們願意跟他們在一起混,我們願意給他們打電話,我們願意轉發他們的朋友圈。

但是熟歸熟,工作歸工作。

當我們考慮找人創業,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瞭解什麼信息的時候,“弱聯繫”才是最佳選擇。

越是富有的人,弱關係交往越多。越是窮人,越只在強關係圈子裡打轉。

所以關心一下你的弱關係吧。


外企出來後才發現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都和你不熟

喜歡,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J姐姐的花樣生活”,近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