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韓”投票明天(6月6日)舉行,民進黨也趕在倒數三天通過“罷韓”聲明。撇開該案最後過與不過不談,這次活動最讓人關切的,是民進黨當局的高度介入,和罷免新制低門檻引發反“民主”後遺症。民進黨四年前主導下修罷免門檻,表面理由堂皇,卻只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無關“民主”的深化。這種邏輯混亂的“修法”,已成為民進黨當局上臺四年多來的普遍現象。
2016年底,蔡英文上任僅半年,民進黨即主導下修公職人員的罷免門檻,並從“不可宣傳”改為可以宣傳。其表面理由是:“讓最新民意展現”及“監督民選公職民代”,但實際原因,則是此前“割闌尾”罷免藍營民代未能得逞。放眼全球,採取“罷免”民選官員和民代制度者少之又少,像臺灣這樣不需要具體“違法失職”即可發動“政治性罷免”的地區,恐怕是絕無僅有。
其他民主國家(地區)對罷免制度持保留態度,原因有三:
第一,根據民主理論,官員或民代一經選出,即與選民形成委託和被委託關係,其任期就是委託年限;而定期改選本身即具“展現最新民意”效果,毋需另行罷免。
第二,政治性罷免的性質與選舉的性質接近,罷免容易淪為“選舉延長戰”;
第三,要以“罷免否決選舉”,應設定多高的門檻,仍難有定論。
臺灣最初制訂罷免規則,採取的是“高門檻”,目的在避免選舉結果被罷免輕率推翻。罷免門檻降低後,三年前曾用於罷免“時代力量”黨籍民代黃國昌,即浮現諸多問題,如今“罷韓”則更見嚴重。其中有數項爭議:
第一,發動“罷韓”的主要理由,是韓國瑜當選不久即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然而這並非“法所不許”的情況,只是具有爭議而已。何況,類似現任官員民代轉戰其它選舉的例子,俯拾皆是,何以獨獨韓國瑜無法見容?
其次,韓國瑜當選時獲得89萬多票支持,但要將他罷免,卻僅需57萬多票,這將構成“少數否決多數”的反民主逆流。
此外,依“選罷條例”規定,罷免應由“選舉人”提出,公務員不得參與;但這次的“罷韓”活動,“執政黨”卻全面參與。發動“罷韓”的主導者,其實是過去陳菊主政的高雄市府官員;公權力在“罷韓”各層面的助攻宣傳,更是層出不窮。如此把罷免當成選舉的“延長賽”,不僅否定選舉的價值,也讓握有公權力者有上下其手空間,剝奪原本的選舉民意。這樣的制度設計,能說沒有問題嗎?
再看,民進黨對“公投法”的予取予求。對照其“罷韓”動員,正好印證民進黨“修法”邏輯混亂及反民主言行。“公投”雖是民進黨長期宣揚的“神主牌”,但民進黨在2018年“公投”綁“九合一”選舉慘敗後,竟不思檢討敗因,反而霸道“修法”把“公投”與選舉脫鉤,且規定兩年只能“公投”一次。如此一來,必定造成投票率下降,“公投”不易過關,這對“公投”的成功率和臺灣民眾行使直接民權,都是雙重傷害。
可恥的是,民進黨修改“公投法”的唯一原因,竟是“減輕選務負擔”。為了選務技術問題,而否定其一直宣揚的“民主價值”,可謂駭人聽聞。更可笑的是,近來蔡英文拋出“修憲”議題,民進黨立刻主張“修憲”之“複決公投”應該綁2022年的大選舉行。不許臺灣人民的“公投”綁大選,自己卻要把“修憲複決”綁選舉,民進黨的矛盾及私心自用,真是赤裸裸一覽無遺。
從罷免門檻到“公投”規定,每一次“修法”,都看到民進黨將臺灣法規當成自己的敲門磚和墊腳石,為自己量身打造,用過即棄,何曾以臺灣的“民主”為念?如此短視近利,打造的只是政治惡鬥的樣板:為了權力,沒什麼不能做,沒什麼不能改。
(本文摘編自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