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秦朝滅亡和諸侯分封有一定的關係,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秦朝濫用民力,竭澤而漁,窮盡天下民財,廣修工程,給百姓帶來極大負擔,和隋朝滅亡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家思想只是加劇了這種暴政,漢承秦制,為何漢朝就沒有滅亡,就是因為吸取了教訓,與民休息而已。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秦始皇責任更多,當時應該早聽儒家建議封自己兒子到六國當藩王,也就是通過宗親血緣關係把勢力滲透到還不穩定的六國地區,同時也可以鞏衛皇室,但是李斯有私心害怕宗王勢力大了就會壓制他這個相權,所以就扯什麼郡縣是時代潮流,分封是泥石流,當時儒家都委婉的說了齊國田氏代姜的故事,暗示皇族沒有強大的勢力很容易被外姓勢力攻翻取代。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結果果然秦始皇死後,李斯趙高聯手屠殺秦始皇的子女,控制朝政,六國地區舊勢力也是死灰復燃,最後推翻了秦國。雖然封皇室到地方為王也不一定沒問題畢竟世界上沒有完美的計劃但是絕對可以維持一段時間,儒家給秦始皇的分封計策也沒那麼簡單,肯定有各種防止皇族反叛的制衡措施應該和劉邦的分封制差不多,但是秦始皇是完全不聽只想中央集權,大權獨攬,最後就是個大杯具。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劉邦吸取秦朝的教訓,沒敢玩大一統郡縣制,而是郡縣封國並立,封皇族宗親為藩王拱衛皇室,否則西漢估計也是二世而亡,不是被呂氏所篡,就是被功臣派所篡。畢竟項羽是楚國貴族,他骨子裡就是深受分封制宗法制的影響,而劉邦雖然與嬴政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年齡只差三歲,但嬴政一步一步登上權利巔峰滅六國的時候,劉邦正如同一個小混混,為生計為媳婦發愁,等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按照諸葛亮的說法,親賢臣,遠小人。所以先漢所以興隆也。端得上臺面的大道理來說,皇帝千萬不能信任宦官,皇帝一定要信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士大夫,結果呢?宦官集團覆滅後,東漢的小皇帝就成了傀儡了。唐德宗當年也是按照大道理壓制宦官勢力,結果沒過多久就被趕出長安城了。法治不是錯,更談不上超前,老百姓也不可能為了度量衡不方便造反,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立法。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這種自上而下的法治效果如何完全取決於統治者是否濫用立法權,如果拍腦袋的蠢法和夾雜私利的惡法太多,再加上朝令夕改,這時候執行力越強就錯得越離譜,民心背離之後,愚民選擇相信陳勝吳廣謊稱的“失期當斬”一點也不奇怪。宋朝特殊,禁軍起家,重文輕武。唐的兵制是混合制的,前期還可以。後來藩鎮也是亂得一塌糊塗。大一統的帝國都有軍事擴張的特性,但又不能太重視武力,純靠文官治國戰鬥力又不強。這個問題一直解決不好。看看我黨多麼英明。

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君主制度的時候,劉邦才知道什麼是帝王

漢從秦吸取的教訓不是什麼仁義、苛法,而是分封和郡縣並行,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由此而來。漢承秦制,蕭何從咸陽宮搶救的東西除了地方地圖財政人口資料,還有以秦法為藍本的漢法。約法三章是事實上不可行的。秦國對舊貴族不是沒有安撫,而是控制不夠,反而被地方舊貴族或豪強滲入,例如項家在咸陽和家鄉通行,出事能在咸陽撈人,並以參與地方政務為由發展勢力。秦國即使最後的崩盤也是趙高逼反了章邯。跟仁義的關係真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