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股市的“韭菜”,其实很简单

不做股市的“韭菜”,其实很简单


每周一书,这周我们来读《韭菜的自我修养》。

作者:李笑来


这本书很短小,我大概花了一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的背景是比特币的投资,对于比特币,区块链这块,我本人没有任何实操经验。不过在股市中“韭菜”这个词也经常出现。


我们经常会听到刚进入股市的人调侃自己是一根“韭菜”,或者一些老手调侃新人入场当“韭菜”。


那么韭菜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书中给出的定义是:在交易市场中没有赚到钱甚至赔钱的势单力薄的散户。简单来讲“韭菜”就是亏钱的,赚到钱的就不是“韭菜”了。


为什么会成为韭菜呢?


1、把市场交易当作一个零和游戏


零和游戏又被称为游戏理论或零和博弈,源于博弈论(gametheory)。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也就是说,“韭菜”相信自己赚到的钱,一定是别人赔掉的钱;或者反过来说,自己亏了多少钱,一定被别人赚走了同样数额的钱。


那么交易市场是不是一场零和游戏呢?李笑来提出了一个词,经济周期。也就是牛熊交替,在牛市里,大部分人都能赚钱;在熊市里,大部分人都是亏钱的。所以这根本不是“零和游戏”。


2、他们一进场就开始“买买买”。


其实不是他们买这个动作有问题,而是他们买的理由有问题。


“韭菜”们做出买这个动作通常是因为得知别人赚钱了。然后以为自己发现了某个发财秘密,生怕错失良机或者被别人捷足先登,就赶紧“买买买”。气人的是“我一买,它就开始跌”,然后就做了一回“韭菜”。


我们想在交易市场里赚钱,赚的都是未来的钱。在我们买进之后,未来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接手,我们才能赚钱。


这里还有个词,是“接盘侠”。简单来讲,“接盘侠”就是买在最后,如果最后没有人买,价格就会下跌,如:前天跌停的中潜股份。


如果在我们买进之后,就没有人愿意以高于我们的价格买进了。说明我们买在了最高位,那么我们就是最后的“接盘侠”。价格开始下跌,看近自己账面上亏钱了,又害怕会全部亏掉,等到有人愿意买的时候,就赶紧卖掉,然后我们就成了“韭菜”。钱被割了不少。


这一买一卖,自己就成了“韭菜”,可同样是“一买一卖”,别人就赚到钱了。唯一的区别是,这“一买一卖”的时间点不同。


所以,李笑来对这一行为给出的解释是:买卖的时机错了。


首先是自己不能识别价值和价格,做出了错误的购买决定;

而后亦然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出售决定;

最后还是不能正确识别价值和价格,但是全然不自知,认为是别人欺骗了他们,自己“被割了韭菜”。。。。。。


其实他们不是被别人,而是被自己“割了”。


如何避免成为韭菜呢?


既然是因为买入的时机不对,我们才成为“韭菜”的。那么我们只要选择正确的时机买入就行了。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还很难。择时可以说是所有投资人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的人、任何的方法可以解决。


李笑来提出了一个方法,“盯着别人冒险”+ 试错。


一进场先看别人买,而不是跟着别人买。这里的“看”,指的是认真研究,深入学习。看别人“一买一卖”赚钱了或者亏钱了的时机,研究背后的原因。


有了研究和分析之后,自己可以开始试错。既然是试,就要有一个度。也就是止损和止盈。那这个度设置为多少合适,这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李笑来给出了一个参考因素,“交易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


止损线应该高于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比如某标的的日常波动幅度是25%,我们的“最大可忍受亏损”应该比25%更高,比如40%。


在股市中,波动幅度一般用20日或者50日等稍长的周期进行平均,从而得出一定周期内的平均股价波动幅度,表达式为ATR:MA(TR,N),N为周期数。


就我个人而言,一对上这些指标就感觉自己智商不够用了。所以在入场之前,我就知道自己能赚的不是这部分的钱。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做一个格雷厄姆书中的防御型投资者。


在低估区坚持买入指数基金,耐心等待高估时卖出。


曾经有人给我留言说,这样玩不过庄家。我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玩过他们呢?


在《聪明的投资者》第20章最后写道:“幸运的是,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它的成功并给必然要求其投资计划具备这些品质——如果他根据自己的能力行事,并将其业务活动局限于标准的防御型投资所具有的严格的安全范围之内。获得令人满意的投资结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简单;获得非常好的结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难。”


我要的只是令人满意的结果。如果你要的也仅仅是令人满意的结果,你其实真的可以很简单就避免成为“韭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