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

077-真正的快乐,来源于自在与自由.mp329:29

来自大源文化

十日后,佛陀披上外衣,持着乞钵,离开了王舍城。他越过恒河,朝北而行,沿途经过大林精舍之后,便前往舍卫城。雨季又快到了,他要回到祗园精舍准备一年一度的安居。阿难陀、舍利弗和目犍连三位尊者,偕同三百比丘与佛陀同行。

抵达舍卫城之后,佛陀直接去往祗园精舍。许多的比丘和比丘尼都已齐集来欢迎他,他们对摩揭陀发生的事故都略有所闻,现在见到佛陀安然无恙,他们才较为安心。契摩比丘尼也在场,她现在是尼众的主持。

波斯匿王知道佛陀抵达,便立刻前来谒见。在谈及王舍城的情况时,佛陀给他细说每一事件,包括了曾与他的亲妹毗提醯夫人的会面。他告诉大王虽然毗提醯夫人表面仍然保持安祥,但她其实内心充满悲凄。

波斯匿王说,他已派遣了人员前往王舍城,要求外甥阿阇世王解释软禁频婆娑罗王一事。这是一个月前的事了,但到现在还没有回复。波斯匿王已有再传口讯,告诉阿阇世王如有需要的话,可以随时到舍卫城亲自向他解释。

为了表示他对此次事件的不满,波斯匿王已下令讨回他妹妹嫁给频婆娑罗王时,送给摩揭陀的一区地域,这地区就在伽尸的波罗奈斯城外。

安居的第一天,所有的修道中心和精舍都住满了比丘。每十日,佛陀便会在祗园精舍给所有的僧尼说法开示。这些法会通常都是午饭后举行的,从远处前来的僧尼因为赶不及乞食,在家众便竭力的做饭供养,以确保他们不会饿着肚子听法。

佛陀这次第一讲的主题是关于快乐的。他告诉会众,快乐是真实的,而且可以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佛陀说:“首先,快乐并不是感官之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只是真正快乐的幻象,也是苦恼的根源。”

“就如同一个患了麻风病的人,他被迫在森林里独处。他因皮肉溃烂而日夜受着疼痛的折磨,于是掘坑燃火,站在火坑上任由皮肉烧焦,以能使疼痛短暂消除。这便是他唯一可以感到比较舒适的方法。像奇迹一般,几年后他竟然病征短暂消除,可以回到村中过正常的生活。

一天,他在森林里见到一群有麻风病的人,一如他从前一般,在灼烧他们的身体和手脚。他非常同情他们,因为他现在了解到,一个健康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忍受这般的火灼的。如果现在有人要把他拉进火里,他必定会极力反抗。他了解到他曾以为是舒适的感觉,实在是一个健康正常人痛苦的源头。”

佛陀说:“欲乐就是火坑,它只会给有病的人带来快乐,一个健康的人是会退避欲乐之火的。”

佛陀解说,真正快乐的来源,是自由与自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经验到生命的美妙。快乐就是察觉着现刻发生的一切,而同时绝无执着和忧惧。

一个快乐的人会珍惜当下正发的每一奇境,一阵凉风、清晨的天空、一朵金黄的鲜花、一棵紫竹树、一个小孩的微笑。一个快乐的人懂得欣赏这一切,而却丝毫没有被它们束缚着。明白了一切法的无常无我,一个快乐的人是不会被这些享受吞噬的。

因此,这个快乐的人便可活得自在,无忧无惧。他明白一朵鲜花早晚会凋谢,因此它凋谢时,他不会伤心。一个快乐的人了解万法生死之性,他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对死亡全不担忧或惧怕。

佛陀告诉他们,有些人相信要在未来得到快乐,首先要在目前受苦。他们在身心上作出牺牲和承受痛苦,以为这样才会获得日后的快乐。但生命是当下的存在,他们这样的牺牲,是在浪费生命。

另一些人认为要得到平和、喜悦和解脱,一定要先折磨自己。他们修习异常的苦行,把自己的身心刻意摧残。佛陀说,这类修行只会令人现在在与未来都产生痛苦。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生命短促,转眼即逝,他们便应完全不顾未来,而尽情去满足他们目前的欲念需求。佛陀说,这样执于欲乐,只会替现在和未来都带来痛苦。

佛陀的教导,就是要避免两极。他所教之道,是要理智地生活,以能让现在和将来都得到快乐。解脱之道并不需要勉强身体受苦以得到将来的快乐,单靠日中一食、禅修,修习四念处、四无量心和对呼吸的觉察,一个比丘便已经可以替自己和周围的人创造现在和将来的快乐了。

日中一食,可使身体健康轻盈,又可节省时间来多习修行。活得轻快自在,便可以更容易帮助到别人。比丘们独身无子,并非是一种苦行,而是为了有更多时间替别人服务。比丘应能体验到生活里每一刻的快乐,如果他自觉因为要守清净之身而被剥削了快乐,那他便不是生活在教理的精神之中。

一个依着贞洁之精神而生活的比丘,是会散发自在、平和与喜悦的,这种生活才会成就现在和未来的快乐。

法会之后,在家弟子富楼那纳迦纳问佛陀可否与她私谈。她告诉佛陀,她的丈夫给孤独长者现在病重。他受着很大的痛苦,以至不能前来参加法会。他的病况已渐趋严重,生命危在旦夕,恐怕没有机会再见佛陀最后一面。

翌日,佛陀与舍利弗和阿难陀两位尊者,一起前往探望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见到他们,非常感动。他脸色苍白枯瘦,差点儿不能坐起来。

佛陀对他说:“你的一生充满快乐和意义,你曾替无数的人解除痛苦,因而打动民心,被赐‘给孤独长者’的美誉。祗园精舍,更是你创建之伟绩。你为弘扬正法,也不遗余力。你一生依教奉行,替你自己、你的家人和其他人都造福不浅。你现在可以安息了。我会请舍利弗尊者多来探望你,给你特别的指引。你不必到精舍去了,保留你的体力吧。”

给孤独长者合掌以表示感恩。

十五日后,佛陀的法会讲题是关于在家众的生活。他告诉在家众怎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乐。他再一次检讨他在早前给僧尼开示过的生活原则——“现在的平和、未来的平和”。

佛陀说:“一个比丘过贞洁的独身生活以能享受现在的平和喜悦,也肯定可以替未来产生快乐。但并不只是无家室的比丘才可享有这种快乐,在家众也可以依教奉行而获得同样的快乐。”

“首先,不要为了金钱而过份沉迷于工作,以致影响目前的家庭幸福。你和你家人的快乐是首要。一个体谅的目光、一个衷心接受对方的微笑、一句关怀的话、分享着温馨和专注的一顿晚餐,这全都可以为现在这刻创造快乐。”

“培养当下此刻的觉察,可以避免令你身边的人和你自己受到痛苦。你对别人的目光、你的微笑以及对别人关怀的表现,全都可以创造快乐。真正的快乐,并不是靠财富与名气得来的。”

佛陀还记得几年前在王舍城与一个名叫私伽罗的商人的一次对话。

一天清早,佛陀持钵离开竹林不久,在城外一条小径上遇到一个名叫私伽罗的年轻男子。私伽罗正向东、南、西、北、上、下等六方叩拜。

佛陀停下来询问他这样做的目的。私伽罗说,这是从小他父亲便教他每天清晨必做的仪轨,他一向就是这样跟着去做,但却从来不知道有什么意思。

佛陀告诉他说:“叩拜是一种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增长快乐的修行。”他告诉私伽罗向东方叩拜的时候,可以观想对父母亲的感恩。他向南方叩拜时,可以观想对师长的感恩。向西方时,可以观想对妻儿的爱护。向北方,可以观想对朋友的关怀。向下方时,可以观想对同事们的感谢。向上方时,可以观想对所有圣贤的景仰。

佛陀教私伽罗五戒,以及怎样彻视一切,以能不再被贪念、愤怒、激情和恐惧等影响他的行径。佛陀又告诉他要远离六种导致堕落的行为,酗酒、夜间在城里的街道上溜达、嗜赌、涉足欢场、与损友交往、懈怠。他又教私伽罗如何断定一个人是否为良友。

他说:“一个好朋友应该是恒常的,无论你是贫是富、欢喜或忧愁、成功或失败,一个好朋友对你的感情,都是不会动摇的。他会听你的倾诉,与你分担苦恼。他又会让你分享他的喜乐和分担他的悲伤,同时又视你的悲喜如他自己一样。”

佛陀继续他的开示:真正的快乐,可以在此生实现,尤其是当你们奉行以下几点:

1、与贤德的善者结交以及避免跌入堕落之途。

2、在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中生活,以建立良好的品格。

3、培养机会让自己多学习正法、戒律,以及你自己的行业。

4、腾出时间来关心父母和妻儿。

5、与别人分享时间、资源和快乐。

6、尽量找机会去培养美德,不要嗜酒和赌博。

7、学习谦逊、感恩和简朴的生活。

8、找机会亲近比丘,以研习大道。

9、一生的生活,都以四圣谛为基本。

10、学习禅修以能消解苦恼忧虑。

佛陀赞美那些在家庭和社会里都活用教理的在家众。他特别提到给孤独长者,并且说他是个一生致力于创造快乐、服务他人,以及作有意义生活的佼佼者。给孤独长者的心量非常深广,一生都依教奉行。

佛陀说,那些比给孤独长者更多财富的人,他们的快乐,远远不及善提婆给予别人的快乐为多。给孤独长者的妻子富楼那纳伽纳听到这里,已被佛陀对她丈夫的赞美感动得流下泪来。

她站起来,恭敬的对佛陀说道:“世尊,一个有钱人的生活,尤其有很多产业的,通常都是非常忙碌。我认为那些以简单的职业维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比较适合修行。当我们看见比丘们无家庭妻室,只拥有三衣一钵时,我们都很渴望过简朴无忧的生活。我们虽然都想活得悠闲一点,但毕竟却有太多俗务缠身。我们应该怎办?”

佛陀答道:“富楼那纳伽纳,比丘们也有他们的任务啊。独身的生活需要日夜都专念于戒行之中。一个比丘,把自己的生命奉献大众。各位在家弟子,‘如来’想你们也一尝比丘的生活。我们就叫此种修行方式为‘八关斋戒’吧。”

“每月两次,你们可以到寺院来受持此八戒一日一夜。你们要如比丘一般,日中一食。你们可以行禅坐禅,可以全日享受贞洁、觉察、专注、轻松、平和与喜悦的僧尼生活。一天过后,你们便可以回到俗家的生活,如常的守持三皈五戒。”

“各位在家弟子,‘如来’将会叫比丘安排八关斋戒的事宜,它可以在寺院或家里举行。你们可以请比丘到家里替你们主持受式仪式,和指点你们当天的修行。”

富楼那纳伽纳对佛陀这个提议非常满意。她说:“世尊,请问那八戒是什么?”

佛陀答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穿带华衣宝饰、不坐卧高软大床以及不用金钱。此八戒可以使你们免堕昏沉颠倒,这天只日中一食,会让你们有更多时间修行。”

众人都很高兴佛陀作出这项提议,让他们在一些指定的日子里守持八戒。

十日后,给孤独长者家里的仆人前来告诉舍利弗尊者,说给孤独长者的病情突转恶化,舍利弗于是便叫阿难陀与他一起入城。他们到给孤独长者家里,看见他在床上卧着,一个从仆拉来两张椅子给他们坐在床边。

见到给孤独长者正受着肉体上的煎熬,舍利弗尊者便建议他观想佛、法、僧以能减低痛楚。“给孤独长者,让我们一起观想佛陀,彻悟的觉者;正法,智慧与慈悲之道;和僧伽,生活在和合觉察之中的高洁团体。”

知道给孤独长者再活不了多久,舍利弗尊者对他说:“给孤独长者,再让我们观想以下的,我的眼睛不是我,耳朵不是我,我的鼻、舌、身、意都不是我。”

给孤独长者依照舍利弗的指示去做,舍利弗又继续说:“让我们继续观想,我能见的不是我,能听的不是我,能嗅的、尝的、触摸的、想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教给孤独长者怎样观想六种意识,我所见的不是我,所听的不是我,所嗅到、尝到、触摸到、想到的,都不是我。

舍利弗又说:“土,这样元素不是我。水、火、空气、空间和意识等都不是我。我没有被任何一样元素抑制或缠缚着,生与死都不能碰我。我笑,因为我从没有生,也永不会死。生不能使我存在,死也不能使我存在。”

忽然,给孤独长者哭起来。阿难陀惊见泪珠流下给孤独长者的面颊,便问道:“给孤独长者,怎么了,你是否因为不能这样观想而觉得伤心?”

给孤独长者答道:“阿难陀尊者,我一点也不伤心。在观想上,我绝对没有问题,我是因为太感动而落泪。我有幸侍奉佛陀和比丘超过三十年,但却从未听过像金天这样的高深教义。”

阿难陀说:“佛陀时常都有这样教导比丘和比丘尼的。”

“阿难陀尊者,在家弟子也能明白和修行这些教导的。请你告诉佛陀,希望他也与在家弟子分享这样的教理。”

当天稍后,给孤独长者便去世了。舍利弗和阿难陀两位尊者,都继续留在他身边,替他诵经。给孤独长者这个家庭,是其他家庭的典范。他全家的成员都皈依了佛陀,而且更在日常生活中虔修正法。

给孤独长者去世的前几天,他刚获悉排行最小的女儿善摩揭陀,在鸯伽与众人分享教理。她嫁了一个在鸯伽做官的丈夫,但他却是追随那些不穿衣服的异行头陀的。他每次叫善摩揭陀与他一起探访头陀,她都婉然拒绝。过了一段时日,她对佛道的精深理解终于打动了她的丈夫,更替很多当地的人开启了心窗。(本文转载自佛陀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