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意义”这个词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总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幻象,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人活着也不可能找到任何意义。

换而言之,“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你不能“认为你的人生”有意义,因为一旦你这样认为,你就会产生痛苦。

世界是不对的

如果你居然耐心看到了这里,那么我将对文章开头至此的所有文字(包括上面的标题)进行“自我”评价——

以上文字看上去显然是“偏执”的,所以很可能会有“偏执”的人从中看到他自己的“偏执”,因而,他很可能不会看后续内容,就开始“迫不及待”地断章取义,批评这篇文章是在宣扬虚无主义。

当然,这里我必须承认,如果世界是虚实相生的,那么当我出口的每一句话都导向“务虚”时,就难免让人感到偏激。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言语道断,你不可能把任何一句话说到圆满,而看上去越趋近圆满的文字,就越像是一个悖论,所以,任何看上去非常“偏颇”的事物背后,很可能就潜藏着它的另外一面。

“辩证思维”虽然每个人都会提及,但借着“辩证”的由头,为自己的偏见进行诡辩才是常态。虽然本节的标题为“世界是不对的”,但对不少人而言,“世界到底是对是错”的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虽然他们自己对此毫无察觉。

现在我们来对此进行分析:

许多人在遇到挫折时,会打心底认为“世界是错的,而我是对的”。这种观点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

如果世界是完美的,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我会完全没有存在感。

也有人认为,“世界是对的,而我是错的”。这种观点的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

如果错的是我,那么我还有可能改变这种错误,而一旦错的是世界,就会显得非常绝望了。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弄明白“对错”的真实含义并且能够“身体力行”的人,只是少数。

什么是对错?

看到这个标题,相信不少朋友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一句话:

“对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事实上,这句话极具欺骗性,以至于许多人都被它洗脑了。

请注意,这里我不是在说这句话本身是错的,而是在说,它过于“正确”,以至于人们很可能不会拿着它去衡量自己的言行。

换而言之,当一个人把“对错是相对的”这句话对着别人说出口时,通常他只是拿这句话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打掩护,又或者用以“旁观者清”地指出别人的“当局者迷”。

一旦事情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他就会和人争执不下了。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就如同对错的符号一样,“对”就是双方的道路能够“对得上”,而“错”就是双方的道路“相错开”。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想要靠自身蛮力强行改变一头野马狂奔的路径,是十分不理智的。而事实上,这世上就是有不少人喜欢“强行”更改别人的路线,企图让他们达到和自己相一致——

他们企图通过暴力(包括身体和言语上的)来让世界和自己一致,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立足点”是对的(找存在感)。

而这个显然“背道而驰”的行为,却被这个社会上的多数人奉为圭臬。

总是对的

“我是对的”其实代表了一种存在感。换而言之,许多人一生的挣扎,都是为了解决如下问题——

“什么时候我才能总是对的?”

答案其实只有三个字:

做自己。

这个答案乍一听来,就像是在宣传“无法无天、肆意妄为”的不道德行为,而事实上,一个人想要真正“做自己”,几乎是他一生需要学习不辍的功课。

做自己,意味着不要顺从任何一种规矩,直指“本心所愿”做事。换而言之,这些规矩甚至包括“来自身体的原始本能”。

事实上,任何“欲望本身”并非一个人的本心,它只是源于一种恐惧,比如——

“我害怕我不和别人做相同的事,别人就会说我不合群。”

“我害怕如果我不遵守群体意见,别人就会对我的自由进行限制。”

“我害怕不赚钱我就会被饿死。”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这里,我并不是说,一个人想要“做自己”就必须和别人做不一样的事,必须不遵守群体意见,也没说他不应该赚钱。这里我们其实在揭露一个更底层的问题——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任何事情的动机都不能源于对结果的恐惧。

如果一个人能够“心无挂碍”地做自己,那么他就会“总是对的”。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当你只是“做自己”而不理会外界的声音时,由于没有对比的“外在对象”,你只能和自己进行对比,那么此时,你就不可能是“错”的。

其二,当你通过“做自己”得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后,别人自然会好奇你为何如此喜悦,此时,别人自然会效法你,而不用强行让别人与你同步。

如果我们把以上的观点进行总结,就会得到一个听起来不那么令人愉快的结论——

一个人如果连他自己都还没有“离苦得乐”,那他有什么资格让别人效法他的言行呢?

孔子对一个“教训自己同伴的人”是如此评价的:“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自己的言行显然已经非常完美了,所以才会有功夫去说别人的不是,我是没有那么多闲功夫这样做的。)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无私,不争

我们在之前讲过——人生在世,本身就是为了寻找“存在感”。不论你是否认同,上至圣贤,下至贩夫走卒,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

任何宗教所追求的“无我”、“无为”从本质而言,最终的指向都是“无私为大私”

从各种角度而言,你不能在说一个“无私”的同时不抱有任何目的,因为在你开口贴标签的时候,这种标签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就已经成为了你的目的本身。

换而言之,真正的“无私”绝不是指“为了他人的利益表现得像一个道德楷模”,而是指“不争”。

这种“不争”不只是行为层面上的不争,同时也是“内心”层面的与世无争。

这种不争甚至体现在,一个人与他自己都是和平共处的(事实上,一个人最应学会的就是“与自己相处”)。

就拿我们这篇文章的题目而言,一个人必须放下对“意义”的追逐,因为“寻找意义”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争”。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

什么是“意”?

“意”即“音心”。《道德经》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真正的“音”是无声的。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声浪

换而言之,所谓“声音”,“声”才是我们听到的,而“音”指的是道本身(声是波形,音是中间的轨道)。我们听别人说话,听的不应该是“声”,而是“弦外之音”。

如果你切实明白了如上所述,那么你就应当明白——

世间万象的本质,都是无形的(大象无形)。就好比一个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如果他只是执着于自己看到的“形”,那么他就会完全与阅读文章的初衷“背道而驰”。换而言之,当一个人他自己心中有什么时,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是什么。

这些文字的背后,作者是什么样的?我的观点是否强过他?这个世界的背后,掌权者是什么样的?他是否比我公正?

当你不再去“妄想”这些问题时,你才是真正在阅读文章,才是真正在体验生命的喜悦,你的人生才会拥有意义,而不是寻找外在的意义。

换而言之,“人生是否有意义”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生就是“意义”本身。

你也永远不能通过“思维”寻找到一个人生的意义,因为真理的“外显”是悖论和超理性,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被证明,但它们就是真理的化身。


拒绝偏执:你在浪费时间,请停止向外寻找“意义”


所以,当一个人想要充分体验生活带来的美好时,就不应该“穿着鞋子找鞋子”浪费时间,而是应该承认“意义是不可外寻的”。

诸位朋友请共勉:

我不应寻找意义,因为我就是存在的化身。

我不应寻找认同,因为我就是真理的化身。

我不应寻找阳光,因为我就是太阳的化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