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這些年以老北京城為題材的電視劇還真多,

過年那會剛追完新世界,

最近又上了一部鬢邊不是海棠紅。

雖說劇裡值得圈圈點點的地方有很多。

但就裡面咱老北京城的吃食和那股煙火氣,

還是能一下把人帶回那個傳奇年代。

今兒啊,咱就藉著這部劇,來聊聊北京人的生活吧。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作為一個北京土著,

小時候就總聽爺爺奶奶說他們那時候的北京城,

從橫交錯的衚衕、走街串巷的各式小販......

一切的一切都讓人特別嚮往。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鬢邊不是海棠紅的故事

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

劇中商細蕊是一代梨園名伶,更是一位“吃主”,

開戲前,必吃一個大肘子。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北京人吃醬肘子,只認天福號,

這家創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老字號,

現在逢立春、貼秋膘,照樣門口排大隊。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別看它棕黑油亮的,

其實一滴醬油都沒加。

您問我為什麼?

這就是他家不外傳的絕技秘方!

剛出鍋的肘子肉既要軟爛,

形狀又不能散,不塌鍋。

咬一口剛出鍋冒著熱氣的肘子,入口即化。

可惜了,就是沒幾個人享受過這剛出鍋的熱肘子...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雖說咱吃不到這剛出鍋的熱肘子,

但卻有另一種吃法,同樣解饞。

用剛出鍋的熱烙餅捲上切成片的肘子肉,

咬一口,滿嘴流油~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其實民國時期的京劇名家幾乎沒有不好吃的。

1936年,梅蘭芳先生由上海回到北京,

在外甥朱斌仙家裡曾說:

“離開北京好幾年了,

總想吃芝麻燒餅夾醬肘子。”

朱斌仙一聽,即刻打發人奔了西單天福號,

同時也安排家裡人烙起了燒餅。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追劇的時候

只要這銅鍋一冒熱氣,

我的哈喇子呀,真就不自覺地往外流...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銅鍋涮肉,

北京的代表吃食之一,

更是把北京人愛吃、會吃、講究吃,

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銅鍋涮肉對器具和食材的選用非常講究:

銅鍋、清水、涮鮮羊,

吃的就是一個本味。

就連這切羊肉,都有講,

右手持刀,左手拿布壓著肉,

一片一片的切下來,每片厚度一致。

手切的新鮮羊肉,用筷子一提溜,變色後撈出~

再蘸上那如同靈魂一般麻醬小料,

一筷子肯定是不夠的。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

這碗料要是差點意思,

那再好的肉吃下去味兒也不對!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至於怎麼涮,必須是先涮肉,再涮菜。

涮完肉的湯,也應該是乾淨的,

好的清真屠宰的羊肉絕無腌臢物,

因為血早就放乾淨了。

有些人把涮肉後的那層白色物質叫血沫子,

其實不對,真正的浮子是沉在水下邊,

如果渾濁了,您這正宗不正宗可就不好說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炸醬麵、油餅、炸油鬼兒......

劇中出現的吃食,每一樣都是那麼的熟悉。

尤其是商細蕊轉個戲園子

也要拿一根的冰糖葫蘆,

真是勾起好多關於過去的回憶。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小時候,

只要衚衕裡一響起

“冰糖葫蘆咯~”的吆喝聲,

一準兒從院門裡跑出一群孩子!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還有那給程二爺

賠不是送去的炸灌腸,

您說您吃不慣大蒜,

那別浪費,給我,我吃,

饞這口兒可有日子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劇中也不乏吃西餐的鏡頭,

其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北平城裡已經林立了很多西餐館,

提兩您肯定知道的,

東交民巷附近的六國飯店,

王府井附近的北京飯店,

能進出這些個地方的都是當時的“貴族”。

不像現在,人人都吃得起西餐。

(當然,死貴死貴的那種依然吃不起)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梁實秋先生曾在《北平的冬天》中,

這樣寫道: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

但是極大多數的人

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

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

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

穿絲棉的是例外。”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別看劇中程家二奶奶穿的顏色低調,

人家衣服上繡花,可大有來頭,

用的是燕京八絕之一“京繡”。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要說當時北平的刺繡業相當興盛,

是北方刺繡業的中心。

京繡的最大特點是繡線配色鮮豔,

其色彩與瓷器中的粉彩、琺琅色相近。

針法靈活、繡工精巧、形象逼真,

京繡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選料精當貴重,

豪華富麗,不惜工本。

所以呀,人二奶奶的衣服,一般人還真來不起。

現在您要想來一套,依然不便宜!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都知道姑奶奶在家裡的地位,

劇裡穿著摩登的程家大姑奶奶,

把她的衣服拿到今天來穿,

依然是走在時尚前端的弄潮兒!

有人說程家大姑奶奶穿著有些浮誇,

劇中程家是從上海搬到北平的。

在當時那個年代,

上海女人穿著打扮受美國影響很大,

所以穿成這樣好像也不為過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老北京人

可不是各個都像程家一樣住在王府裡,

大多數還都是和水雲班一樣,

住在大雜院或是四合院裡。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天棚、魚缸、石榴樹、

肥狗、先生、胖丫頭”

這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標配。

其實很多大雜院當初也曾是四合院,

後來院內住房越蓋越多,

也就慢慢的沒了“形兒”。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現在的北京城,

還住在小院裡的人越來越少了,

一水全都搬進了樓房。

還記得那些年,

晚麼晌兒連屋兒都不用出,

打鼻子一聞,

就知道左鄰右舍家鍋裡熥的是帶魚還是紅燒肉,

這些回憶啊,哪怕再過五十年,依然讓人難忘!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北京有句流傳很久的俗語:

“一口京腔,兩句皮黃,三餐佳饌,四季衣裳”

短短一句,概括了北京人的生活。

尤其這京腔京韻,走到哪兒都那麼招人喜歡。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要問我老北京人有多愛聽戲?

瞅瞅過去的北京有多少戲園子就該知道了,

廣德樓、三慶院、吉祥戲院....

喝著茶,聽臺上的角兒唱戲,

到了裉節兒一定要喊聲“好”。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如今的北京,

聽戲、懂戲的人越來越少,

偶爾能在衚衕裡瞅見位

一手拿小茶壺,一手拿個戲匣子的大爺,

興起時,還會唱上幾句。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圖片出處見水印)

因為疫情的緣故,

咱可有日子沒出去玩了,

等疫情結束,您說約我“吃喝玩樂”去?

沒個百八十的還真下不來,這我還說少了呢。

但在過去,

哪怕您兜兒裡只有塊兒八毛,也能樂呵個夠。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那時候,

許多江湖藝人在天橋“撂地”。

像什麼撂跤的、耍幡的、爬竿兒、

變戲法兒的、說相聲的......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過去有不少北京人逛天橋,

為的則一口自己心心念唸的吃食,

這老天橋的吃食,

吃的是個熱鬧,吃的是個便宜。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但您可別看完電視劇,

就覺得北京人除了聽戲和逛天橋,

就沒得玩了,

老北京嘴裡的“三館”,也藏著說不完的故事!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茶 館

“過去有些爺,

早起直接晃著鳥籠子奔茶館兒”

老北京的茶館從來都不是什麼清靜之地,

用熱鬧喧譁形容它再合適不過了。

老舍先生曾這樣寫到: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所,

可以容納各色人物。

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各家茶館都有自己的特有人群,

大致分為:大茶館、清茶館、

書茶館、棋茶館和野茶棚......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老北京的茶館,

可不是現在喝茶的會所,

咱不說別的,

聽會所這兩字,就知道不便宜,

一杯茶得好幾十,好幾百吧?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飯 館

說起老北京特色,總離不開吃。

老北京把到外邊吃飯,叫下館子。

“館”指飯館。

其實老北京吃飯的地方,

不都叫飯館,

它們也有等級。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第一種是飯莊子。所謂飯莊子,全有寬大的院落,上有油漆整潔的鉛鐵大罩棚,另外還得有幾所跨院,最講究的還有樓臺亭閣!曲徑通幽的小花園,能讓客人詩酒留連,樂而忘返;正廳必定還有一座富麗堂皇的戲臺,那是專供主顧們唱堂會戲用的。這種莊館,在前清,各衙門每逢封印,開印,春卮,團拜,年節修藏,以及紅白喜事,做壽慶典,大半都在飯莊子裡舉行,一開席就是百把來桌。

第二種北平的飯館子以成桌筵席跟小酌為主;雖然也應外會,頂多不過十桌八桌,至於幾十上百桌的酒席,就很少接了。

第三種專賣小吃,不辦酒席的小飯館跟二葷鋪。”

—唐魯孫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您最愛上哪下館子?

現在,

咱北京的老字號還保持著過去水平的少,是真少。

您要使勁咂摸吧,倒是也能品出點過去的味兒。

今兒個篇幅有限,改日小編另起一篇,

再好好聊聊咱北京的那些個老字號。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酒 館

在老北京城,

北京的酒館也是分檔次的,

它們分別招待不同的酒客。

大的酒館叫“大酒缸”,

管中等的叫酒館,管小的稱小酒鋪。

大酒缸開在大街上,而小酒鋪多開在衚衕裡。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在陳鴻年所著《北平風物》中對大酒缸有明確的簡述,他雲:“‘大酒缸’是賣酒的生意,可是屋兒裡,沒有桌子,無論地方大小,屋裡全是埋在土裡四分之一的‘大酒缸’”。“缸口上,一律是紅油漆的木缸蓋,四周放上四五張凳子,這酒缸,便算是桌子了”。

有些大酒缸通常還有菜餚和飯食,

如什麼刀削麵、餎餎面、餃子之類的供應,

有些大酒缸與所謂“二葷鋪”之類的飯鋪飯館

合為一體了。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小酒館因大多開在衚衕裡,

流動性酒客不多,多為左鄰右舍的,

小菜也只有炸蠶豆、花生米、豆腐乾之類,

至於什麼“燻魚”(豬頭肉)等葷菜,

小酒鋪不預備,

客需要可自帶或招呼小夥計去買。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現如今,

不管是大酒缸,還是小酒館,

在北京城裡已經找不到它們的蹤影。

替代它們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式酒館、清吧...

以及那些聽過沒聽過的這酒那酒。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圖片來自大眾點評)

您瞅,

今兒咱可真沒少聊,

一部電視劇,勾起無數人的回憶。

隨著時代的發展,

有的改變了,有的留下來了,有的找不到了,

但老輩兒嘴裡的北京城,

依然是我們最嚮往的!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圖文轉載@老北京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當年的京味兒生活,再也找不到了

- 吃喝玩樂大搜索 -

ID:chwl876

每天17:00-19:00 北京文藝廣播FM87.6

商務合作電話:188013180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